创业者揭露爆红0带货,数据造假谁负责?

科技新闻 2019-10-18128未知admin

  今日,一篇名为《一场蜂群传媒导演的“僵尸舞台剧”: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 流量却为0》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甲方广告商控诉乙方蜂群文化数据造假,百万播放量的变现率竟然为零;蜂群文化后回应称此文不属实,已发律师函并报警处理。

  作为平台方,微博方面发布公告称,已暂停当事微博账号的商业接单功能。

  这个号称499元治痛经的产品到底是什么?KOL刷量已成产业了吗?

  来看看头牌观点的用户们怎么说:

  “智商税产品”难有市场

  头牌观点用户,中国科学院 光学工程博士@看风景的蜗牛君:

  只能说“骗子骗了骗子,傻子都不够用了”。这个事件中“蜂群”被大家批评理所应当,但事件的另一方所售卖的产品也真是让我笑了。所谓的EEFIT技术,听起来满满的黑科技,我去追本溯源查了一下,是一家叫“锦南科技”的公司发明的,据公司主页显示,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在健康、美容、汽车、瓶装水、锅炉等诸多领域,但我看了半天,也就是个红外线频谱技术,不知道怎么吹上的天。甚至公司还把它包装成了“量子感应技术”,甚至说自己是“量子力学普及化应用的先驱之一”。

  我可以武断地说,现阶段你能够买到的所有宣传里带“量子”的产品都是智商税,就如同十年前的“纳米”一样。

  头牌观点用户,清华大学 电子工程系博士在读@韩迪:

  看完了文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营销数据的水分早已见怪不怪,刷流量都成了一条成熟产业链。

  但我也十分好奇甲方这位创业者,到底是想推广什么产品?这一点他并没有明确提到。

  我找到了甲方的淘宝店,找到了唯一的一款产品,售价499元。宣传是『通过独创的分子能效技术,将4-20微米波长传递,激活细胞活性,打通血液循』云云。据我的理解,这就是个红外线发射器,打进人体的效果我不清楚,但原理绝对没有宣传的那么玄乎。

  恕我直言,这玩意的描述,让它看起来很像是智商税。

  换句话说,可能是打算收智商税的人,反被别人收了波智商税。黑吃黑搞得我都不知道该替谁说话了,硬要我说的话,还是更讨厌伪科学。

  数据造假已成产业

  头牌观点用户,科技领域自媒体人@Kiwi:

  一个公司的市场部门理所应当对于这些事情门儿清,而这个投放打水漂的小甲方是很可怜,但是另一方面是他完全不懂投放的概念和逻辑。我要是这个老板,这件事情我一定需要开掉市场投放的负责人。你是在创业,每一分钱都无比重要。不要说他被蜂群忽悠了,他自己知识的空白,也是这次损失的元凶之一。

  头牌观点用户,静观财经 财经专栏作家@姜伯静:

  数据造假,已经是火星人都知道的事情了,这位倒霉蛋刚知道?

  只能说,你太较真了。智商有些可爱。

  数据这东西,是用来糊弄人傻钱多办法少的老板的,没几个人会当真。你还要求转化率,这不是开玩笑嘛!就像那些十万加的生产者,看看就得了呗。

  其实,绝大部分新媒体的广告效应,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即便有人看,也很少有人会转化。那些很风光的,有没有猫腻只有自己知道。

  我家老人说过一句话:“铁拐李,把眼挤,你糊弄我,我糊弄你。”这就是本质。

  最终,新媒体的这种弄虚作假广告经营模式把企业玩死,然后新媒体自杀。

  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良心新媒体。只是,要他们的转化率真的为难他们了。有那个本事,何不自己卖东西去?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个商家可能是在炒作,那是什么产品呢?哈哈,猜测而已。

  头牌观点用户,青普九州 零售商业总监@李如玥:

  数据欺诈这件事没什么好讨论的,别谈道德,谈谈成本,维权的成本。如果维权成本大于维权后的收益,请诉诸法律;反之,只能认倒霉。除非,你想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我想说的是,所有的危机后面都隐藏着一个机会。

  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爆出后,北京牛奶市场的最大受益者是谁?是三元。因为三元的添加剂少,为此消费者还说三元的奶稀,没有价值感。等问题曝光后,三元牛奶成了香饽饽,品牌影响力和销量上了一个台阶。

  吃数据造假亏的品牌肯定不止一个,可谓“天下苦数据造假久已”。那么,能否出现一个公司愿意时时披露自己的运营数据,或者某个第三方监测机构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监测服务?这可能是很多电商公司都迫切需要的。

  今年和去年相比,创投圈最大的改变除了资金面收窄外,投资偏好由2C转为2B。所以,数据行业存在新的机会。

  头牌观点用户,腾讯 头牌观点PM@陈雅娟:

  朋友爬过微博上的数据,42万个账号不到100真实的博主,简直大浪淘沙,绝大多数像文中说的这样,一个公司有上千个号,相互活跃、产生流量,有的在多个社群中,互相帮忙活跃,评论看着挺真实,但转化到购买基本是0。

  研究微博账号的朋友说:进店流量和往日没有任何变化,非常垃圾的号才会这样,一般总会有几万粉丝是真实打底,只是漏斗下,基本没啥转化。

  头牌观点用户,GAM传媒 总经理@霍栩聪:

  博主自己在刷流量,因为这样可以赚更多钱。

  MCN在教博主刷流量,因为这样MCN也能分到更多钱。

  而微博官方,在给各大博主塞僵尸粉,在强迫用户关注他们主推的博主,在微博造出各种几千万上亿关注的大博主,因为微博就靠这个炒高市值——他们还能从微博广告中抽成30%。

  从行为主体到主管部门再到监管机构都在造假,所以微博这样的假号层出不穷。

  我一度怀疑,这就是微博的核心商业模式。

  头牌观点用户,财经 评论员@杜绅维:

  通过社交流量,转化为线上平台流量,接着变现,想的天真,到处是坑。

  在很多群经常讨论僵尸粉,讨论刷粉丝,刷流量,怎么变现,热火朝天,看了文章觉得坑真的是太多太深,居然出现僵尸舞台剧,这是真的吗?我不敢相信。

  可是作者写的洋洋洒洒,好像事实充分,究竟该听谁的,谁才是流量世界那个真实。

  为了保持自己观点的客观公正,我自媒体不接任何广告,不开通打赏功能,粉丝来去自由,也不与粉丝交流任何的投资事宜。看来我是真的落后了。

  难怪我的粉丝总是那么几个,原来粉丝是可以刷单的,是可以带来财富的,但一旦自媒体主要目的是钱,自媒体也就滑入了铜钱孔,缺少了可以看的真知灼见。

  不少自媒体大佬文章越来越肤浅,越来越标题党

  流量并不代表收益

  头牌观点用户,东亚财经 主编@郭少英:

  一条视频爆红,但是它的转化率为零,是不是就说明这条视频并没有爆红,或者这条视频拍得就不好呢,很难下这样的结论。不过转化率为零的确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况,但是并不能根据一条视频的转化率来判断这条视频数据的真实性和它的品质。实际上,传统媒体的转化率都是很低的,比如报纸、杂志、电视等。在当下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条视频可能瞬间爆红,但是一个产品却很难通过媒体传播瞬间爆红。产品变现的速度要慢得多,但是也持久的多。以我周边的人群看,现在短视频媒体虽然火爆,但是并没有成为人们购物或下单的主要渠道。问题恐怕还在于视频与变现如何更好的结合起来,或者在技术上解决视频平台便捷下单的问题。

  头牌观点用户@什么看山:

  数据有限,补充一点老师们谈到之外的。

  根据知微数据显示,这篇文章于16日晚九点先被雷斯林在微博上转发,并配文字嘲讽,后于十点半被几位不知名的小博主转发,且这些微博二次转发数也寥寥无几。

  17日上午八点到九点,传播趋势陡增,先后引来多名百万博主的转发,网络媒体随后跟进。下午一点迎来舆情发酵最高峰,随后原文作者被爆出问题,群蜂也在该段时间进行回应。

  根据西瓜数据和蚁坊数据,原公众号文章三天前发布,阅读量并非线性增长,而是在昨天有了一个爆发性增长,而后才引发的大V入场,舆情整体爆发。

  我不太相信这是一场策划好的营销,不过,单论文章引发的舆情发酵路线来看,或许能够证明,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买流量起来的。

  头牌观点用户,省情调研媒体部 主编@龍舞:

  广告和数据造假是两回事儿,明事理的人都知道广告不一定就能带来他所需要的短期带货的效应,就像前两年最出名的某个老牌化妆品出的民国广告长图一样,数据证明,并没给他们带来什么货,但的确让我们这样的直男都知道了这个品牌。

  可是如果广告里面的数据是假的,实际上并没有传播出去,那这种广告属于自导自演,自嗨是的,就属于欺骗了。

  文章说的现象其实很常见,甚至说是很无奈,只是很多人都不肯做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