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化新闻 2019-10-2970未知admin

  这是1973年,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工人、技术人员在一起冒雨赶修坦赞铁路。新华社记者 李生南 摄

  蒙内铁路是肯尼亚自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累计为当地直接创造逾4.6万个工作岗位。这是2017年1月11日,在肯尼亚蒙巴萨,当地民众在中国承制的蒙内铁路首批内燃机车旁载歌载舞。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1976年,贯通东南部非洲的坦赞铁路正式移交运营,铁路轨道上清晰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列车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的标志,成为中非友谊的一座丰碑。

  1964年,赞比亚获得独立,但通往南非的出海口却遭到封锁,铜矿资源无法出口。为寻找新的出海通道,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共同向中国请求援助修建一条连接两国的铁路。中国政府克服自身困难,决定援建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跨越高山、峡谷、急流、森林,许多地区荒无人烟、野兽群居出没,蚊虫散播着疟疾和黄热病,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住在用铁丝网和树枝围起来的院落里,办公室、宿舍都是用牛毛毡和木棍再加上点泥巴糊起来的房子。

  196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杜坚来到坦桑尼亚,此后3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有超过30年在为坦赞铁路服务。当时,杜坚夫妻两人虽在同一条铁路上工作,却服从工作需要分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难得相见,多年把女儿寄养在国内同事家。“我们这批人,真的是把青春、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坦赞铁路。”工程建设期间,中国政府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5万多人次,诠释了相互尊重、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坦赞铁路精神”。交付运营后,中国技术专家组一直在当地提供管理和技术咨询,从未间断。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兼济天下的情怀。近代以来饱经风雨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满怀渴望,同时也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不仅发展自己,也造福世界。在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建设了一批标志性项目,帮助受援国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建成大量农业示范中心、医院、农村学校,派遣医疗队、提供药品,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吃饭、看病问题;举办涉及农业、经贸、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培训班,培养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来到新的历史方位,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条件深刻变化,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演变。2013年秋天,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这是习总书记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开辟了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六年来,“一带一路”成为沿线国家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徐州,中铁二局六公司工程师。2012年6月,29岁的徐州远赴非洲,参与“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建设。

  一到任,徐州就面临难题。项目部标段地层以火山岩等为主,沿线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常规填料。如何改良“火山灰”?他带领12名工作室成员,带上试验仪器,头顶烈日,每天徒步十几公里,对沿线土源进行取样、分析。半个月下来,脚磨破了皮,手搓出了茧。走完铁路沿线多公里,经过上千次的配比实验,徐州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路基填料问题。

  2016年10月亚吉铁路正式运营,从吉布提到亚的斯亚贝巴的货运时间从3至7天缩减为十几个小时。“亚吉铁路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很多吉布提居民还是第一次见到满载100个集装箱的列车驶过田野的景象。”吉布提铁路公司总经理马哈茂德·达巴尔说,亚吉铁路已成为吉布提的名片,许多非洲国家代表专程到此参观。

  2017年5月,徐州从非洲转战老挝,任另一个“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老铁路二工区总工程师,负责包括中老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楠科内河特大桥在内的项目建设。中老铁路北起中老边境,南抵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14公里,是老挝的“一号工程”,计划2021年12月建成通车。

  “雨季施工是项目面临的首个难题。”徐州介绍,雨季的老挝,大雨滂沱、无休无止,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由于水位线较高和地层大部分为砂夹卵石层的原因,基坑刚挖成型又被淹没坍塌,桥梁钻孔桩难以成孔,严重影响桥梁后续施工。面对难题,徐州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在雨季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下中老铁路全线第一个桥梁桩基成桩、第一个桥梁墩台成型、12天建成钢筋厂等纪录。如今,楠科内河特大桥已成为中老铁路上的一道绚烂长虹。

  “一带一路”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是各国人民共同谱写美好幸福生活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塞林港,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角,红海边的一片沙漠里。文献记载,它是红海“三大港”之一,与通往麦加的吉达港、通往麦地那的吉尔港并立。三大港中,唯有塞林港因故废弃,遗址被厚厚的流沙覆盖。

  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年,中国和沙特组成联合考古队,寻找神秘消失的塞林港。

  2018年3月30日,中国考古队首次抵达阿拉伯半岛,沙尘暴就来了一个“下马威”:沙丘波浪般涌上路基,流向公路另一侧,如同一片沙海。

  此前,塞林港遗址从未开展过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地面遗迹几乎湮灭无踪,沙方考古学者对地面以下的遗迹办法不多,而中国田野考古以“地下寻踪”见长。待沙暴停歇,联合考古队一刻不停,直奔遗址现场。中方领队姜波指挥大家一字排开,齐头并进,以间距50步为线拉网式排查。队员王霁操控无人机,开始遗址航拍和遥感测绘,以尽快建立三维模型。

  通过紧张工作,古代塞林港踪迹渐露真容。遗址全域航拍完成,发现了四处建筑基址,还采集到了阿拉伯陶釉、中国白瓷片等重要文物。在墓葬区有40余方倒伏的石碑,中方队员采用金石拓印方法,使模糊不清的碑文变得清晰可读。首次20天的联合考古,确认了塞林港遗址为古代重要的朝圣贸易港,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工作之外少有的闲暇时光里,大家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沙特队员唱起古老的情歌,疲惫不堪的众人就静静地听。“我们的工作时刻都能体会到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生生不息的关联。”姜波说。

  截至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开展的文物保护修复国际合作,还包括乌兹别克斯坦世界文化遗产地希瓦古城保护修复,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形成一条“文化遗产合作长廊”。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正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合作的种子一经播撒,必将收获发展的果实。9月1日,由中国企业设计施工的肯尼亚内马铁路一期工程启动联调联试,标志着该工程进入开通倒计时。“一带一路”上,亿万人正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记者 张弛)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