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的“考据型”古装剧,有看剧门槛吗

娱乐新闻 2023-02-28198网络

记者 师文静

近日,古装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收官,这是作家马伯庸首次亲自操刀改编自己的作品,整部剧服化道质感十足,对明代风俗历史、人文气息、制度礼仪等都有很好的呈现,但对于不少观众来说,这部讲述“算呆子”帅家默纠正丝绢税赋征收错误的故事,有点枯燥和难以带入的感觉。

这个古代故事很不同,很精细很精巧,但它依旧没有因高品质而迎来爆火。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改编自马伯庸历史文集《显微镜下的大明》第一篇《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讲述了张若昀饰演的算学天才帅家默,因一次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百年的税赋错误,在纠错中卷入了一场明争暗斗之中。创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来的这个尘封已久的故事,固然是有别于其他流行的古装剧故事上的新鲜感,而这部历史专业性、文献资料考据都很强的剧,怎么抓住观众也是个问题。

历史文集《显微镜下的大明》的6个故事,都来自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里面充满作者大量的历史文献考据内容,由其改编的剧也是历史知识点、历史词汇丰富。

剧中男主角帅家默对数学极其感兴趣,一次在查阅县衙税簿时,偶然发现有一笔科目叫作“人丁丝绢”的税收数目有疑点,经过到各机构查询,帅家默发现原本七八个县的赋税转嫁给了仁华县一个县,导致仁华县每年需多交三千五百三十两税银,帅家默从此开启一路从县到府、州的申诉。这一路的申诉中,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各种错综复杂的机构亮相,明朝复杂的官吏制度和税赋制度呈现在观众面前。

剧中的很多台词,比如长篇累牍的衙门合议群戏论战,就是历史文集书面语的直接输出。而推动剧情发展的“人丁丝绢税”、《丝绢全书》、赋役白册、乡绅隐田、“清丈土地”等历史名词背后,不仅讲清楚了明代复杂的税赋沉疴,也呈现了其复杂的政治生态。

观众佩服马伯庸将历史文献故事化的能力,但也有点上明代赋税制度历史课的枯燥和费脑感,很考验观众的耐心。总之,注重历史考据,造就了该剧的历史感、细节癖、高级感,但也设置了小小的门槛。

纵观马伯庸的小说或改编影视,从《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到《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无一不是细节取胜、混血风格、类型杂糅、脑洞大开。

写这些作品需要历史真功夫,喜欢历史的马伯庸也在历史细节上下足了功夫,里面充满历史知识。马伯庸的每部小说写作过程中,都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资料多到写一本小说都会吃亏的地步,比如写《显微镜下的大明》的顺带写了副产品《两京十五日》。

曹盾执导的《长安十二时辰》以雍容华贵之姿态,掀起“唐潮”文化热;路阳的《风起陇西》以雄浑肃杀之风,勾勒三国历史图鉴;费振翔执导的《古董局中局Ⅱ:鉴墨寻瓷》,以细腻质朴的时代感,讲述充满悬疑刺激的故事。拥有自身优势的大导演们在马伯庸的谍战、悬疑中玩转自己的美学风格,带动起一股股服饰、饮食、礼仪、古董等美学潮。这些“考据型悬疑剧”好看也确实充满历史的质感,吸引的是喜欢动脑的观众。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