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爱与不爱,都和这件事有关
大多数牢固的感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夫妻之间的亲密感很足。我们追求爱情,或者追求任何一段关系,只不过是想在这段关系里找到一种依赖、信任和被理解的感觉。当我们找到了这种感觉,就会舍不得离开这段关系,哪怕有喜新厌旧的时候,但依旧会因为彼此建立起来的深刻的情感链接而无法离开。“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是爱情变成了亲情,而是爱已经将两个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很多频繁争吵、出轨的婚姻,是缺乏这种链接的,他们在无休止的吵闹和撕扯中不断消耗爱意,最后激情没有了,亲密感也微乎其微,只剩夫妻这一法律认可的关系犹如一具空壳,苟延残喘地维系着婚姻。所以,其实想要经营得好婚姻,想要留住男人的心,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件事上来,建立情感链接。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会持久地爱上一个人,本质上是因为“心理可见性原则”。心理可见性原则即我们需要能被另一个人“看见”,那个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见我们。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
你没有看见他;
当你关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
你开始看他;
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
你看见他了。
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
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
也是生命与生命相遇了,
爱就发生了,
爱会开始在心之间流动,
喜悦而动人!
好的亲密关系里,彼此互为对方的一面镜子,能够看见对方最真实的需求,并提供给对方所需要的关注、肯定、共情和响应。这就是:可以说,任何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和结束都是从开始“看见”和不再“看见”开始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关注不仅仅只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状态,要求夫妻双方保持对彼此探索的欲望。比如在一方说话的时候,放下手头的事,全神贯注地倾听;比如能够从对方的言语、举动对对方的情绪变化、心理感受有所觉察;比如保持和对方分享的意愿,听到好听的歌,看到有趣的视频、对某一段话深有感触,主动与对方分享。保持和对方聊天、分享、互动的欲望,其实就是一种关注。而哪一天,当你不再有兴趣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告诉对方,当你不再想要知道对方对某件事是什么反应,当你不再想要和对方产生互动,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消亡。当我们得到对方的肯定,我们会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我们之所以会喜欢和一个人待在一起,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对方能够给予我们自我认同感。甚至于很多人寻找所谓的灵魂伴侣的初衷,也不过是想要找一个人认同自己,让自己那颗孤独的灵魂有所归属,得到安宁和满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缺口,我们庸庸碌碌,或浑浑噩噩,但最终心里想要的还是一份来自他人的认同感,一次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夸奖对方的时候,要加入自己的感受,给对方反馈,不要忽略了这也是在给对方了解你的机会;●平日里多观察、多总结,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扬长避短。共情的前提是关注和肯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共情有多重要,但却做不到。因为她们并不关注也不认同对方的想法,这通常表现在吵架时,双方都各执一见,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却看不见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所以就算对方说得头头是道,也不愿意认同对方。其实,共情对方,未必要你全盘接受对方的观点,你只需要肯定他的情绪和感受即可。比如,保持接纳开放的态度——“有什么糟心事跟我说说吧”、“你什么时候想要找我聊聊,我随时奉陪”。肯定他的感受——“换我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处理得都没你好呢”、“你是不是觉得很无奈、愤怒、莫名其妙、难过”(根据对方的神情、语气来判断)。响应,就是及时给予对方反馈。它是关注、肯定、共情的最终表现形式,也是这所有的步骤里,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个心理学家说,那些认真回应对方说“外面的小鸟很美”的恋人都能陪对方走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