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轴线上的人(2)

社会话题 2023-04-03200网络整理知心

我照旧喜畛刳中轴线沿线骑行。我有一辆改装过的小自行车,车筐里搁着音乐播放器。气候好的下战书,我听着歌,一起走府右街、景山至钟楼等蹊径。这些处所绿树成荫,又常见红墙灰瓦,给人以扎实、宁静的感觉,和影象中的老北京是统一种味道。

周培玉 64岁,糖葫芦建造人,住恭俭胡同

我这辈子,事变在中轴线之东,栖身在中轴线之西,兜兜转转,没有彻底分开过这片地区。

从前,我在五道营四面的国企上班,离地坛、雍和宫都是一步之遥。退休后,2019年,我和先生傅学了糖葫芦技术,又在五道营胡同里开了个小店。

做糖葫芦着实是家声雅活儿,要挑果、修果、串果,再攥着串儿下沸锅,滚上糖水,放在板子上晾干。稍有失误,果子就串歪了,糖浆就熬煳了、裹厚了。糖葫芦此刻也考究创新,有青提、草莓串儿的,但卖得最好的始终是山楂串儿。红彤彤的果肉成一串儿,和雍和宫、鼓楼的红墙正相配。

此刻的五道营胡同是年青人钟爱的打卡地。二十年前,它可没有此刻这么整齐齐整,门脸也不多,道双方满是民居。奥运会前后,酒馆、咖啡店、饰品店等特点门脸儿一个接一个开起来。依着钟鼓楼和雍和宫,旅游热季时,这里的旅客摩肩接踵。各人自天南海北来,有些转头客离了北京,还要我寄糖葫芦去。最远,我寄去过澳门。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西黄城根儿、府右街的单元大院里渡过,天天能听到长安街电报大楼播放《东方红》报时。放假的时辰,我常常到两三公里外的北海公园,和同窗荡舟、踏青。那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正风靡的期间,我们荡舟在北海之上,远眺望见白塔,认为很是应景。尚有的时辰,我和妹妹会去僻静门四面的姑姥姥家,姑姥姥家是平房,姑姥姥总在院儿里支个煤炉,给我们做芝麻酱糖饼吃。那真是满院飘香!胡同里的小搭档们总在一路上房下院,到饭点了,就吃百家饭。

到二十多岁立室后,我搬到了海淀区,这种中轴线沿线的糊谈锋被叫停。着实,小时辰住府右街、僻静门,并不知道什么是“中轴线”。只知道本身糊口在北京“城”里,总能途经天安门、故宫和钟鼓楼,认为那些构筑都出格壮观、有气魄。

也是近十年间,北京鼓起了中轴线掩护的高潮,我才徐徐对中轴线有了明晰的观念。它像是北京的文脉,代表老北京的糊口方法。

于是,这两年,我又搬回家里在恭俭胡同的一处平房了。屋子不大,就十来平方米,有阁楼,有天窗。我那只小狗,常在天窗下和外边的野猫对视,我认为出格好玩儿。恭俭胡同就在景山和北海之间,我步行几分钟就能去两个公园遛弯。我家离故宫也不到两公里远,春暖花开了,我最爱到角楼下拍玉兰花。中轴线上的古构筑们,金琉璃配红墙绿叶春花,其实太瑰丽。

前不久,我看了一部关于中轴线的记载片,对个中一个场景影象深刻:灰鸽飞在天上,红墙灰瓦的鼓楼在中央,最下方是几棵绿油油的柿子树。我想,这就是老北京人求之不得的场景。

郭建军 51岁,老字号策划者,住天桥北里

我策划着一家灌肠卤煮火烧店,天天早上七点钟,就要到位于天桥四面的门脸儿,先卤,后煮,最后纵火烧。晚上十点多打了烊,我回家后还要蒸灌肠。

灌肠卤煮火烧的技术是从我爷爷那儿传下来的。早在1932年,我爷爷就在天桥市场开始支小吃摊儿。上世纪八十年月中期,我父亲在永定门四面的天桥百货阛阓开了个门脸儿。一向到2000年,天桥启动危改工程,买卖停了几年。2005年,门脸儿搬到天桥南大街以西三百米的现址。

我从小耳濡目染,在上世纪九十年月,二十多岁时就进店资助,并逐渐接过了策划的担子。总结来说,我是生在天桥,长在天桥,也卖技术在天桥。这是很切合天桥的气质的。

我听尊长们说,新中国创立早年,从天桥到前门的大街上,一溜儿都是杂耍、练把式的。我出生与长大的公正胡同里,住满了如皮匠、铜匠、练武的、说相声的、拉洋片的等各色师傅。上世纪七八十年月,天桥“文艺再起”过,我放了学,经常上街看摔跤、吞宝剑和胸口碎大石。这类露天表演在1985年后就少了,直至消散。

在天桥长大,前门和大栅栏也是必去的场合,都一处的烧卖,一条龙的涮肉,都是我小时辰最爱吃的口胃。

2000年,天桥启动危改工程,拆了一大片胡同,盖了天桥北里和天桥南里小区。就是在这次危改工程中,我们家几代人栖身的公正胡同被拆除,原址打造成了市民广场。

对我来说,回迁是个不错的选择——住在公正胡同时,我们一家三代人有三间平房,总面积不敷三十平方米。厨房是在院中搭出的,烧蜂窝煤;如厕则要去胡同里的民众旱厕。危改工程启动后,我贷款就近买下了天桥北里这套八十平方米的屋子。这套新屋子,与田园相距不外五十米,宽敞、亮堂,有独卫和厨房。这份利便,是已往在平房糊口时所不能比的。

栖身情形之外,天桥的变革太大了。2013年,天桥在原址四面重建;2015年,极新的天桥艺术中心竣工,内里多上演些芭蕾舞之类的雅致艺术……比起我童年时,天桥南大街已被拓宽了三四十米。

我虽然满意于此刻的糊口:天桥、前门的街道与构筑越来越整洁、大度;惠顾买卖的客人,从四面的街坊成长为世界各地的游人,店里常能听到八门五花的口音。

但有的时辰,我也会吊唁已往天桥市场的热闹与烟火气,吊唁八门五花的技术与演出。我想,我还保存着一点天桥人的情怀。有空时,我会步行几分钟到德云社去听场相声。我离天坛也近,常去散心。尤其在冬天,拍摄天坛的雪景是我每年牢靠的典礼。我喜好看积雪压在祈年殿的三重檐上,我认为,那是北京最美的场景。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拍照/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