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常带好哥们来一起上我 女子众筹地铁登反逼婚广告 小心被雷劈
第一个反逼婚广告出现在北京地铁,希望用“一平方米”影响中国。 “剩女”这样的刻板印象是全世界女性都渴望摆脱的陈词滥调。
看到米果设计的反逼婚广告,妈妈一只手为她筹钱,一只手戳着桌子,指责她叛国:“你要是做这种事,小心别被人打了。打雷了,过年的时候别让亲戚知道,不然会被骂死的。” 的!”
采访过30位相亲对象的吴文说:“所有的信息都是一个条件,你扫一个二维码就发现一个人变成了商品。”
26岁来了。 吴文的焦虑随之而来,“你突然发现,你不能再称呼20岁出头的自己了。” 从那天起,婚姻就是她最重要的主题。
当逼婚的魔咒落在米果身上时,她也2??6岁。 母亲连忙检查身边每一个适龄男性,仿佛女儿是一件急于出售、即将积压的商品。
两个女孩同时提到了26岁的意义。 此前,吴文和米果一直符合“好孩子”的定义——聪明、乖巧、成绩优秀。 26岁是一条华丽的分界线。
2007年,教育部将“剩女”列为新名词,泛指27岁以上未婚女性。根据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女性初婚平均年龄为25岁。 26岁夹在两人之间,再进一步就是一个符合传统纪律的好青年,再退一步就是众人眼中的社会异类。
在民政部门数据勾勒的现实中,近2亿单身人群散落在人群中。 一位去过相亲角的老外一脸疑惑:“难道中国寻人那么多,需要集中精力贴寻人启事吗?”
今年春节前,中国第一条反逼婚广告出现在北京地铁上。 “单身也可以快乐”这句广告语,更像是一个“她的宣言”的时代宣言。
某视频网站介绍的韩剧《太阳的后裔》,“讲述了一个35岁的‘剩女’寻找好看的爱情”,一炮而红。 更新第八集时,点击量突破8亿,月会员费收入2.5亿。 元。 有人分析,“老套的灰姑娘故事已经过时了,‘剩女’的故事正在一寸寸地占领银幕。”
与《太阳的后裔》争屏的是英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做你自己》二拍视频。 一位外国姑娘对着镜头说,中国人应该把“剩女”这样的词丢进历史。 垃圾不见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别着急,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
在中国广告史上,没有人能忽视这首宽1米、高1.2米的反逼婚广告。
在北京最繁忙的交通枢纽、日客流量10万人次、广告价格最高的东直门地铁站,春节前夕,出现了这样一张海报:海报上的圆脸娃娃微笑着抱着巨大的爱,爱的心是一封给父母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别着急,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
反逼婚联盟决定在这个昂贵的地铁站投放广告前,先用计算器和手表记录人流量,计算出最佳性价比。 他们希望用众筹3.8万元买下的“一平方米面积”影响中国。
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因为相似的遭遇聚集在一起,从最初的几个“元老”扩大到101名成员。
米果是核心成员之一,也是海报的设计者。 他今年31岁。
春节前,她觉得网上反逼婚攻略层出不穷。 网上搜索一下如何处理逼婚,首页就会出现详细步骤的百度经验。 有人总结了推卸责任法、阴阳法、头痛哭法、压力过大头晕法、假心碎法、送钱法给妈妈; 教你问问父母,今年股票涨了吗?
米果对逼婚的痛苦深有体会。
26岁的时候,米果的妈妈就像一个嗅觉敏锐的侦探,把身边所有的男性朋友都查个遍。 每一位来家里的异性客人,都会被查户口; 举办画展时,妈妈看着前来助威的“哥们儿”; 她问米果最亲密的朋友,“她有男朋友吗?”
她一一为女儿寻找身边的男人。 说到底,男人长什么样子,她才不管。 只要是她的对手,她就会推到米果身边,对她说:“你随便看看。”
米果大怒,拍桌子起身,大喝道:“你女儿不是猪!”
如果被“骗”去吃饭,发现对面坐着一个不认识的男孩和他的家人,“我要么掀桌子,要么摔门走人,让我爸妈丢脸。” 米果挥舞着她瘦削的手臂,说用力。
可父母们总认为,年龄是压在女儿头上的紧箍咒。 他们希望米果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年轻时守规矩,不要早恋以免日后贬值,大学毕业尽快结婚,不要制造额外的麻烦,他们一结婚就照顾孩子。 生育,才能“不辱使命”。
女人的生育年龄是为人父母的最后一道防线。 妈妈不止一次对米果说:“你都28了,再不生就生不出来了。”
这一次,米果要把他想对妈妈说的话,变成他想对全天下妈妈说的话。 于是就有了这张单字反逼婚海报。
素颜的米果说,因为做这张海报,这是她31年来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
“为什么今年春节人们对逼婚的反应如此强烈?在中西方文化中,中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而西方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现在很多人逐渐有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想法。把个人幸福至上,而不是为了家庭的利益而服从和牺牲个人幸福,”社会学家李银河告诉记者。
熙熙攘攘的东直门地铁站,一场拉锯战正在上演。 距离反逼婚广告100米处,某婚恋网站的工作人员常年站在那里,手持传单向路人推销产品。
2014年春节期间,婚恋网站的一段视频引起了轰动:小女孩每次面对年迈的外婆,外婆总是重复一句话:“你结婚了吗?” 几经询问,女孩开始下定决心,“我不能再慢慢选择了”,选择向这家交友网站寻求帮助。 最后一幕,外婆插着鼻管躺在病床上,女孩身上披着白纱。 她和一个男人走到奶奶的病床前说:“奶奶,我结婚了!”
“我已结婚!” 成为“剩女”的最终胜利! 反逼婚联盟的一名成员非常愤怒,“看到这种广告,父母下次再逼婚就有借口了,‘你在电视上说的!’” 话语权。 “虽然用拳头打墙未必有帮助,但至少你有这个动作。” 这个松散组织的核心成员米果说道。
反逼婚联盟的广告起源于过年时的一句诉苦,“哎呀,回家又要被逼婚了”。
“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仍在为女性编织牢笼。” 吴文说,26岁的时候,身边的人好像约好了一起攻击吴文,连小孩都会突然跑掉。 走到她面前,一双大眼睛闪闪发亮的问道:“姐姐,你怎么还没有男朋友?”
春节回到家,外婆年纪大了,有些神志不清了。 她会突然看着吴文,痛哭流涕:“你要早点结婚。” 转头看向吴文妈妈,“你女儿出嫁了没告诉我?” 然后她把这个问题重复了 30 遍。
“那一刻,我很难过,奶奶失去了意识,潜意识里的东西全都出来了。” 在北京工作的白领说。
妈妈也开始“温柔提醒”、“主动告知”有人又生了孩子。 独居北京的吴文,有东西坏了要换,中原老家的妈妈总是说,还是等他出嫁了再换。 “她潜意识里觉得单身生活并不完美,所以只能凑合着过。”
在父母眼里,孩子在一线城市独自打工,能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依靠”,生活并没有那么辛苦。
在北京与吴文打拼的米果也有同感。 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她在澳大利亚读完硕士后选择回国工作。 她在北京五环外的黑桥村租了一间工作室。 ,她从小就不愁吃穿,学会了“把一元钱掰成三份”。
家里的墙壁刷成什么颜色,房间里挂什么样的画,米果认为,这可以由父母来决定。 但是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是他自己的自由。 在决定对得起父母之前,她首先要对得起自己。
起初,米果试图告诉父母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每次他试图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时,都会“让他们很伤心”。
父母气呼呼地指着她,“你为什么要跟父母打架?” 他们认为,婚姻是米果现在和老去之后生活的保障。
“按照传统观念,我是一个很不孝的女儿。” 她拿着一张纸巾,停顿了许久。 “我过着很随意的生活,开心最重要,爸爸妈妈很操心。”
看到米果设计的反逼婚广告,妈妈一只手为她筹钱,一只手戳着桌子,指责她叛国:“你要是做这种事,小心别被人打了。打雷了,过年的时候别让亲戚知道,不然会被骂死的。” 的!”
这种逼婚在很多家庭上演,情节各异。 新闻中,一位单身女孩被妈妈逼问:“我家的狗都生了,你怎么还单身?” 还有一位阿姨找婚恋网站为女儿“策划”偶遇,花费6.8万元。 有的家长好不容易被孩子说服了,第二天跟跳广场舞的阿姨聊天,焦虑又来了,又逼婚了。
《我又不是小孩子》《不结婚,爸爸一天都不会死》《不要任性,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你真的不行》找到了,可是我们老两口的心病。” 回到家后,这句话犹如炮弹般轰在了单身男女的耳边。 父母传宗接代的愿望和对孩子生活安定的担忧,都转化为催婚的命令。
“所有的信息都是一个条件,你发现一个人已经变成了一个二维码的商品。”
被“以爱之名裹蜜”一箭射中的吴文,一直在相亲路上狂奔。
吴文有时会奇怪,在他父母那一代人的眼里,女人永远要靠“婚姻”这张长期的饭票,而社会对“饭票”的评价又简单到几乎只与钱。
为了让吴雯尽快拿到“饭票”,家里人开始给她介绍人。 吴雯为此“采访”了30位相亲对象,总想找到比金钱更能吸引她的东西。
如果说找对象是条件精准匹配,那么吴雯身上贴的标签就是:北京户口、有房有车、工作稳定、名校硕士、身材匀称、皮肤白皙.
在国产影视剧的套路中,这样一个28岁的单身女性,通常会在生日当晚回到空荡荡的公寓,开灯脱掉黑色高跟鞋,拉下公寓的拉链。好不容易从背后撩起她的紧身裙子。 摇晃着高脚杯中的红酒,打开音响里忧伤的布鲁斯,一脸忧伤的站在落地窗前,望着万家灯火默默的哭泣:“我怎么还是单身?”
吴文不再坐在家里等待自己喜欢的人踩彩云、骑白马太子,而是每个周末都会安排相亲约会。 在她家附近21万平方米的商圈,她几乎到处都在约会。
遇到“技术男”时,吴文正处于犹豫期,“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听爸妈的。” 技术男在父母眼里属于“条件”匹配对象:名校毕业,在央企工作老公常带好哥们来一起上我,攒钱钱在北京买房,父母有兄弟姐妹照顾。 于是,这个三年前被吴文拒绝的男生,三年后再次进入了她的视野。
他们尝试约会,但这些人都很无聊,而且 90% 的时间都在谈论工作。
吴雯是那种爱看剧爱看书的女生。 有一次我和一个央企的相亲对象聊天。 聊着聊着,她开始聊起了央企的改革,以及如何激活央企的创造力。 《遗言》:“我想找一个更简单、更轻松的女孩。”
“可能谈的有点太深了。”吴文总结自己的经历。 “我发现我们第一次见面谈工作不太好,倒不如聊聊兴趣爱好和家乡。”
但是这个技术人的爱好却乏善可陈。 爱成为争论的话题。 吴文拍着手指想找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技术型男虽然穿着脏兮兮的,不讲究形象塑造,呆板,不懂得追女孩子,但是他们痴情于自己,“以后应该不会有什么麻烦了。”
但迷茫和不满都写在了脸上,尤其是在口干舌燥的长途约会之后。 吴文不耐烦的表情“引爆”了理工科的技术男。 他“争先恐后”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只留下吴文一个人在餐厅里。 晚上,他找到吴文,要回了吴文给他的金利来钱包。 随后,他又来道歉,吴文却毅然决然地与他告别。
吴文的相亲经历就像一部小说,一波三折,有高有低。 当她和一个“条件不错”的海归相亲,看着他飞快地卷起意大利面,脱口而出一个洋牌子,她的“优势全没了”。
“一次次被甩,被甩,我越来越淡定了。” 吴文一边总结一边脱下牛仔裤,换上裙子,摘下眼镜,在桌子的另一头等着A、B、C、D。
起初,远在中原的亲戚想给她介绍人,甚至连远在外城的舅舅外婆都碰上了。 阿姨和外婆在公园里很享受收集各种资料的乐趣。 拿出印有国营单位名称的老式信笺,记下XX、年龄、收入、父母从事什么工作、电话号码。 有时候我会在旁边评论,这个看着阳光,那个高大上。
“所有的信息都是一个条件,你发现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二维码的商品。” 吴文说道。
后来她花了999元注册了一个交友网站,发现这更像是一个用标签搭建的舞台,真实的人被浓缩成年龄、职业、收入,价格明码标价,骗子横行。 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成功”的单一标准和偏见,体现在婚恋问题上。 一个人被接近的次数总是与他的收入成正比。
“老一辈人的焦虑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米果也看到了社会单一的价值取向。 她希望社会可以更加多元化,选择做快递员,不会让家人觉得便宜。 “不要让钱成为唯一标准”。
更让吴文气愤的是老公常带好哥们来一起上我_现象丨女子众筹地铁登反逼婚广告 母亲:小心被雷劈,社会上不仅拜金,还污名化“剩女”。
在一部广为流传的“剩女”漫画中,一个女人看着一个生日蛋糕,上面点着蜡烛,上面写着“27”。 女方戴宽框眼镜,以示受过良好教育; 她站在后面,脸庞扭曲,满是蜘蛛网,周围是凌乱的钢笔和笔记本; 窗外屋顶上是厚厚的白雪,烟囱里冒出的烟形成一个“囧”字,好似一张苦瓜脸。
这个女人看起来像是查尔斯·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著名的老处女哈维辛小姐的年轻版。 ‘剩女’。”
“‘剩女’本身就是一个歧视性的词汇,我觉得社会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词汇的歧视性是很可怕的。” 媒体人洛贝贝说,她最近发了一篇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标题是“我为什么不喜欢看国产时尚剧?因为女主再好,也会被逼婚”。
“希望社会摘掉有色眼镜。” 她以娱乐圈为例,“林心如、林志玲、舒淇等单身女明星,会被媒体反复讨论是否结婚;男明星是金光棍,不会被关注。 。 事物。”
47岁的王菲谈恋爱时被诟病。 50岁的张曼玉说:“亚洲女性特别在意变老,但在法国则不然。”
“在匈牙利,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所以已婚人群不同。在北欧,单身人口占一半,所以已婚的一半是‘剩女’,或者说未婚的一半是剩女。”女人呢,‘剩女’这个词本身就很可怕。”李银河说。 在北欧,甚至还有一个关于婚姻状况的同居栏。 同居不受法律保护,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
但在遥远的亚洲,提起“反逼婚”三个字却是一件敏感的事情。 Migo上一版的反逼婚广告更犀利:蓝发少女冷眉,双臂举过头顶,做了一个大X,上面写着四个大字:逼婚、离婚。 T恤上的“逼婚”字样也打了个红叉,两边分别写着“我的命我做主,今年不逼婚”或“尊重婚姻自主权,逼婚是我的选择”。耍流氓”。
“大家都认为逼婚就像是一只妖怪,怎么打都打不死它,希望这个法术能够‘piu’驱散妖怪。” 米果说。
但是没有通过审核。 北京市工商部门不允许首张海报出现“强迫”二字,理由是这会让人联想到不文明用语。 联盟成员讨论干脆改成“不催婚”,但仍以“会造成不良影响”为由未果。
什么才算是“良好的影响力”? 英国驻华大使馆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态度。 他们在整个三月举办了一系列名为“做你自己”的活动,希望帮助女性挑战关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国别主任冰万杰在宣传视频中表示,“剩女”等刻板印象是全世界女性都渴望摆脱的陈词滥调,无论是关于女性与婚姻的关系,孩子们,或者是其他刻板印象,他们希望打破的束缚。
同样引起讨论的还有“赫敏”的演讲。 2014年7月7日,从《哈利波特》中走出来的艾玛沃特森被联合国妇女署任命为全球亲善大使。 她关于性别平等的演讲在知乎上获得了超过 6000 人的关注。
“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敏感,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坚强。是时候把性别理解为一个范围,而不是对立的两极,”艾玛说。
吴雯也有同感,“我们的社会这么发达,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社会并没有给女性提供一个尊重、多元、自由选择的环境。”
没有“剩女”的英国,也经历过将未婚女性物化为“货架上卖不出去的商品”的时代。 联合成立“逼婚办公室”(股),保护对象主要为约2000万亚裔移民。 英国内政大臣杰里米·布朗曾公开表示:“强迫婚姻是一种破坏性的虐待形式,在我们当今社会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催婚后又生
吴雯还在学习如何嫁给自己,但不仅仅是为了摆脱“剩女”的标签。
在多次相亲失败后,她上传下载了《爱情书》、《约会圣经》、《遇见男人》等书籍。 正如书中所说,她在第一次见面时尽量少说话,以营造神秘感; 她试图适时给予对方表扬和肯定;
她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抱怨她为什么总是发好人卡,找个女朋友比天还难; 有人见了几次就想牵手,认识一个月就急于确定关系,指责她“明明是来相亲的,怎么就这么不对劲”。
这个一路优秀惯了的女孩,在婚姻面前突然变成了“差生”。 就像漫画中描述的那样,这个群体并不是少数。
李银河将原因归结为学校和家庭缺乏爱心教育。 “他们应该读一些小说,这样他们才会向往爱情。现在的目标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但爱情教育往往缺失。很多人在他们的生活中20多岁没有谈恋爱的时候,可能连对爱情的向往都没有,又怎么会遇到爱情呢?”
吴文雪写到如何在一次次“面试”后“遇见爱情”并从容应对,“找对象就像考试,先交卷就能拿高分?这是一辈子的过程。” “ ,分数是自己给的,没有100%的正确答案。”在她看来,学会爱的能力更重要。
最终,米果先“交卷”了。 她28岁结婚,有一个相恋多年的地下男友。
我妈一开始是反对的,因为两家的差距太大了,“一个在最北,一个在最南”。 老公老家在东北的一个小镇,而米果出生在厦门,随家人移民澳洲。 结婚两年后,两位父母第一次见面。 直到现在,他们婚后还没有一起过春节。
“灾难。” 米果回忆起父子二人的初次见面,脱口而出这两个字。
“我妈一开始还想找个合适的人家,后来看到我快30岁了,快生不下来了,总比不能生好。” 米果妈妈找地下男朋友摊牌,说:“你结婚吧。”
“这似乎是上帝赐予的一份大礼物。” 虽然米果一直认为婚姻很沉重,但如果当时她和爱人一起“跳火坑”,她也愿意一试。
催婚终于告一段落,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出生”。
米果暂时不想要孩子,理由是如果新生命是女孩,社会可能不会温柔对待她。 她像机关枪一样,问了一堆为什么,生怕有一天孩子会用同样的语气问她:“为什么我的腿不长,为什么我的腿不够细,为什么不能”我不穿衣服吗?” 穿那件小裙子,我是不是屁股太大,胸不够大?”
“这不是孩子们的错。” 米果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推翻一些东西,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和改变。
但是这些想法仍然没有被理解。 米果记得春节回娘家的时候,她正穿着睡衣在自家的花园里散步。 邻居推门进来,看到她第一句话就是“哦,你回来了”。 然后第二句是“哦,你的肚子呢?怎么是扁的?”
接下去就是“赶紧生个孩子,陪着我们的孩子”之类的一连串的话。 米果很生气,“连邻居都怪我!” 她开玩笑说,很难真心祝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即使在医院看到孩子也会感到压力,“我现在很扭曲,但我真的是被社会逼的。”
冲突爆发的那天是晚上11点。 米果和妈妈又因为生孩子的事大吵了一架。 米果冲到厨房,颤抖着拿起菜刀,“我特别讨厌子宫,它给女人带来这样的东西。大枷锁。” 她举起刀,朝自己的肚子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