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财经新闻 2022-10-1559中国经济网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宏阔视野、“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千磨万击更坚韧”的意志品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引了前进方向。

  一、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棋局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推进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和谋划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棋局。

  描绘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要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一宏伟蓝图,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带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之治”的密码所在,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现在,我们已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找回了“失去的二百年”。

  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他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第一点,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二点,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三点,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四点,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五点,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应当说,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提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仅是一个大方向大目标,它总是通过各个发展阶段的现代化任务来实现并展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彰显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

  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时间是真理的挚友,历史是现实的源头。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虽然走过弯路,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宏愿,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出来的。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下震撼世界的巨变。10年来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经济总量实现新飞跃,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到18%,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超过10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超过13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境外投资存量超过2.6万亿美元;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到第12位,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摸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15.1%,中国高铁、第三代核电、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国产大型客机C919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若干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激发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囯式现代化蓝图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不断变为现实,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实践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级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昭示世人:这样的目标何其远大!这样的发展何其辉煌!这样的道路何其正确!这样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和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何其坚韧!党的初心使命坚如磐石、始终不渝、历久弥新!

  展望未来,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经济学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其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

  (责任编辑:邓浩)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