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交通“主骨架” 释放更多“时间”红利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刘庆东认为,只有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才能做到“货畅其流、人畅其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出行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更好地促进国内大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到,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建成25.1万公里,约占规划里程的86%,有效缩短了区域间、城市群间、省际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从高寒之地到热带岛屿,从内陆乡村到沿海城市,“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加速形成;自动化码头建设紧锣密鼓;航空服务对脱贫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3.6%;快递业务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从过去的“车、马、邮件都慢”到如今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人民群众的出行时间不断缩短,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时间是标尺,丈量着万物发展和社会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印发。不久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这是统筹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升级,更为今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了奋进方向。此次《意见》的发布,也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我们的建设目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争做交通强国建设的开路先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只有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才能做到“货畅其流、人畅其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出行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更好地促进国内大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仍然存在各种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在交通建设方面,除了看到利好的一面,也要看到我国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导致很多西部山区交通建设条件不足,群众出行不畅、物资难以流通等问题。为此,《意见》明确了十项重点任务,包括完善网络布局、加快主轴建设、加强走廊建设、推进通道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打造更多助推经济发展、缓解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基础性工程奠定了基础。
在构建日益完善的交通“主骨架”等“硬件”的同时,还需要在技术创新等“软件”方面下足功夫。《意见》鼓励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推动交通运输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促进运输企业转型升级,推出多元化智能化出行服务,让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开放共享、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释放更多“时间”红利,惠及百姓民生。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谋划长远,只有始终把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运输网络,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经济网网友 刘庆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以变应变,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