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措施破壁垒优服务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经济日报原标题:多地出台措施敞开“大门”——破壁垒优服务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民间投资的活跃度被看作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其增速变化备受各方重视。去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低位运行。今年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而民间投资下降0.1%。近期,各地纷纷采取措施,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新兴领域潜力大
“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在稳增长、稳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稳定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环节。”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说。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民间投资,持续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放开投资领域。自2012年有民间投资统计口径以来,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长期保持在55%以上。
李志起认为,近期民间投资增速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疫情等不确定因素让规模和实力偏弱的民营经济遭受重创。
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观察到,当前经济运行恢复向好,但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因此民营企业投资方向不明、投资意愿不强、投资动力不足。
此外,长期影响民间投资增长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激烈的市场竞争、外部环境风险、转型升级压力,也阻滞了民间投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行业和服务行业。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企业转型双重因素促进下,民间投资往高附加值领域转移,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成为民间投资关注热点。
新兴领域前期投入多,回报周期较长,对投资环境稳定性要求高。李志起建议,各地可研究推出《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产业目录》,以正面清单形式引导民间资本加快进入高精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强化新赛道项目引进和落地,更好发挥投资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我们的主要投资方向包括新材料、工业软件、物联网等。”许泽玮介绍,91科技集团主要采取顺势而为的投资策略,契合国家方针政策,致力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拓展渠道提信心
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有利于民间投资企稳回升。
近期,多地推出有力举措,提升民企投资的信心和活力。例如,《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在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完善民间投资融资服务、引导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推出了20条政策。
“上海明确指出在七大领域鼓励民企进入,并通过具体政策打破过去存在的一些隐性壁垒和潜在不公平竞争问题。”李志起说。比如,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方面,不但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租用等方式使用民间投资的数据储存和算力资源”,这将有效解决过去民间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面临的“建好没人敢用”难题,消除了民营资本的后顾之忧。
北京公开推介149个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引起了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关注。许泽玮认为,在这些项目中,社会资本可以参与的方式非常灵活,有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合作经营以及参与建设等多种方式,对资金不太充裕的小微企业较为友好。
“一系列举措发力准、效果实,着力破解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投融资配套政策短板,形成扩大民间投资、鼓励长期投资的有效制度安排。”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罗贞礼表示,一是围绕提高投资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后劲的内在要求,出台的政策着力为民间投资开源、畅通、拓渠;二是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公共领域准入限制,优化服务供给结构和提升民间投资配置效率。
“未来,这些变化不能仅停留在政府政策层面,而应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和固化。”李志起说。
激励环境尚需优化
随着旅游业迅速复苏,6人游旅行网公司今年加大了人才投资、市场投入和目的地投入。公司创始人兼CEO贾建强介绍,尽管目前市场新的投资热情不高,但未来一定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总体来看,我国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民间投资外部条件向好,各类资本的起跑线越来越接近。不过,在采访中也有企业家表示,仍然面临“明放暗不放、虚放实不放”隐性壁垒、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较少、参与重大项目渠道不够畅通等投资困难。
“一些项目提出明显超出实际需求的资质要求,会把相当一部分民企排除在外。”许泽玮说,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对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设计、施工、原材料、设施设备供应等,应在招投标中一视同仁。
一些政策出台前缺乏沟通,事中执行走样,在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出现过头承诺与“空头支票”等现象,也打击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罗贞礼认为,我国民间资本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政策制定者与企业深入沟通,加强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期性,帮助民间资本形成稳定良好的预期。
罗贞礼建议,应鼓励优质民间投资项目在基础设施领域发行REITs,鼓励民间资本通过PPP等方式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支持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兼并重组等方式盘活资产。
李志起建议,鼓励国有企业向其他所有制企业开放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国有企业与更多有能力有专长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多个层面对接需求,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同发展。
“各地各部门应加大对基础性、引领性、带动性较强的大型民营企业的帮扶工作,紧盯企业当前反映较集中的市场、成本、招工、资金等困难和问题,落实落细纾困帮扶政策。”李志起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诗阳)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