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车市不振 老百姓为啥不买车了?
原标题:金九银十车市不振,老百姓为啥不买车了?
背后原因简单也复杂。
传统畅销时段“金九银十”,并没有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大丰收,反而是个难熬的深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5.6万辆和239.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7%和11.6%,延续了7月份以来的低迷走势。
此外,1-9月,汽车产销均完成2049.1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0.9%和1.5%,但比前8个月增速分别回落1.9和2个百分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在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时称:“我们希望它(汽车产销)增长很快,但事实比较‘骨感’,增产幅度并不高,尤其是近三个月连续出现了同比负增长的情况。”
面对低迷的市场态势,市场上出现了“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寒冬期”的论调。辛国斌对此表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空间依然比较广阔。业内专家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寒冬期”的说法站不住脚,近期市场低迷只是一种短期状态,不会发展为长期态势,未来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车市降速,正常吗?
“出现这种(负增长)情况是正常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辛国斌说。
至于汽车市场开始降速的原因,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快递增长带来的高基数,为今年的继续增长带来很大压力;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于今年开始退出市场,居民购买力相对变弱;同时,中西部地区楼市走强,许多消费者将财产投入到楼市,购车消费暂时走低也导致了车市降速。
此外,崔东树补充称,由于资本市场动荡导致的居民财富缩水,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也会间接影响车市表现。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辛国斌表示,中国的汽车产销基数已经很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速增长恐怕难以持续”。
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曾一度振兴车市,而且效果显著,最为明显的两次是2009年和2015年。2009年汽车市场经历一轮政策刺激后,一路高歌猛进,销量增幅从2008年的6.7%跃居46.2%。2015年10月,国家再次启动购置税减半政策,次年汽车市场销量增幅重回两位数。
然而,一旦优惠政策取消,市场降幅也相当明显。2011年该政策取消后,之后连续两年车市销量增幅骤降至2.5%、4.3%。今年年初,购置税政策恢复到原来的10%,汽车市场也陷入困境。
因此,崔东树认为,今年汽车销量下滑是市场正常现象,购置税减半政策确实拉动了市场增速,但也提前透支了部分市场需求,导致今年汽车市场增速放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宋紫峰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中国经济短期下行的压力,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都影响了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但从长期看,“中国车市依然是非常好的市场”。
宋紫峰对于未来车市的信心主要基于他对经济大环境以及汽车市场自身变化的判断。宋紫峰表示,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负担,为消费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汽车产业自身也呈现出一些新亮点,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汽车产业结构不断改善,这些都是推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车市低迷的状态下,新能源汽车依然保持了较高增速。数据显示,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9万辆和10.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和49.5%。在崔东树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拉动未来车市增速提供了核心动力。
低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尽管从长期看,中国汽车市场仍被广泛看好,但从未来增长态势来看,恐怕并不能重回往日增长飞驰的局面。
辛国斌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从目前形势看,产销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低增长或将成为未来发展常态。
宋紫峰也表示,未来保持低速增长的可能性更大,“目前看不到非常有力的因素推动市场爆发式增长”。
崔东树则表示,未来汽车市场的波动性较大。由于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节点都发生变化,整个汽车市场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中,但仍有继续增长的潜力。
多数汽车业内人士认为,车市低迷或将延续至明年和后年。市场上有观点认为,若无政策刺激,车市将继续低迷。
近日也有报道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已向财政部和商务部提交文件,提议将10%的车辆购置税减半,以提振低迷的汽车销量。
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随即否认了上述消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对外辟谣称“没有此建议”,且据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透露,此次流通协会向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并未涉及购置税,主要与调整二手车税收政策、发挥汽车金融拉动消费引擎作用、研究开发中国农村汽车市场等相关。
师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策频繁变动不利于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无需再将高速增长作为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摆脱外力帮助,提升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
宋紫峰对此持相同看法。他告诉记者,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是未来汽车产业更加重要的方面,并非简单的量的扩张。
崔东树也提醒称,不能指望政策来“熨平”风险,车企自身也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味企盼政策支持的企业迟早会出问题”。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