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殖民帮助了台湾发展?加强基础建设的背后是贪婪与残酷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了胜利,通过《马关条约》悍然占据了台湾岛,开启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时代。日本在这五十年中长期地对于台湾地区进行改造和渗透,后来更是直接开启了“皇民化运动”,让台湾人的潜意识中承认自己是日本人而非中国人。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经营台湾却没有完全清除日本遗毒,使得日本在台湾人心中的形象依旧十分高大。而日本在台期间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现代工业设施,很多至今尚在。如今岛内就有一种声音,说是“日本殖民帮助了台湾发展”。纵观台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说法完全就是谣言,因为每一代日本总督都是为了要更加便利高效地榨取台湾的资源才进行基础建设,每一样看似良好的公共工程,背后都有一段不堪的历史。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美丽的台湾
日本殖民下的台湾基础建设
1895年之后,台湾作为日本的殖民地由日本派遣总督管理。在日本十九任台湾总督中,十位是军人出身,九位是文官出身,可以说是涵盖了日本官场的方方面面。可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大量掠夺台湾的资源,压榨台湾的经济来供给日本。1895年的台湾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岛上的生产设备和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在清朝统治末期,刘铭传在台湾大展拳脚,开始了台湾的发展之路。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修建了新竹到基隆的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官办客运铁路。但很可惜的是甲午战后就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成为了甲午战争中日本军方的战利品。据《台湾岛史记》记载:“1895年日本人接收台湾岛,接收蒸汽火车头四辆,客车车厢二十辆,有盖货车44辆,无盖货车22辆。”可以说清政府在台湾经营了近二百年的全部成果,都被日本所窃取。而如今的很多台湾学者却在极力掩盖清朝经营台湾的事实,反而大肆吹捧日本在台湾时期的所谓“功绩”,实际上也是被日本迷惑的结果。相较于日本从台湾大量索取资源,清政府在收台初期一直动用国家财政补贴台湾的收入,两者高下立判。
刘铭传
从日本第一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开始,岛内就开始了所谓的“日据”时代。桦山资纪是行伍出身,有“蛮勇将军”的绰号。他在任期间,对于台湾当地的岛民反抗实行了多次灭绝人性的屠杀。而除此之外,他也在台湾兴办教育,这一点亦被如今的绿营亲日分子大加颂扬。1896年,日本总督府设立“国语学校”,即是后来的台北师范学校的前身。据史料记载:
“国语学校下设师范部和语学部,语学部下设国语科和土语科,国语指日本语,土语指闽南语。”
看起来这像是现代师范教育的雏形,但实际上此时的台湾国语学校只招收日本人,也就是从日本来到台湾的军民及其家属。此时的台湾人只能进入“国语传习所”,接受最基础的教育,自然也是日语化的殖民教育。
桦山资纪
同时,桦山资纪在1896年下令全岛不允许进口鸦片。不过,他却不是为了民众的身体健康着想。而是由台湾总督府出面买下所有的鸦片,再出售给台湾本地民众,从中牟利。并且桦山资纪严令不允许台湾人私自贩卖鸦片给日本人,否则处以死刑。第二任台湾总督是后来位高权重,曾担任过日本首相的桂太郎。他在任期间就是日本拓殖台湾的开始,当时的日本作家、《台湾事情》一书的作者松岛刚曾经在书中提到:
“现在台湾已落入我手中,恰给大日本扩张的大好机会,如统治就绪,拓殖成功,则此地之成为日本扩张的根据地。”
而桂太郎在任期间更是掀起了全岛范围的大屠杀,简单说来就是清洗台湾岛上仅存的抗日力量。当时的香港报纸曾经报道过臭名昭著的“云林斗六大屠杀”,编辑如是写到:“人民逃难宛如摩西率众由埃及逃至迦南地。”日本的统治逻辑是非常清晰的,通过清洗的手段排斥异己,然后开始压榨台湾的资源,还要把台湾人洗脑变成忠实的奴仆和走狗。
云林
日本压榨台湾的策略从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时期不断开始升温,儿玉源太郎和他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地吮吸台湾的营养。1898年,后藤新平开始扩大修建基隆港口,想要把它建成更适宜停泊船只的大型港湾。这看起来是有益于民生的基础建设项目,但实际上后藤新平是为了要确保当时已经被日本垄断的樟脑贸易链条运行通畅。樟脑是台湾地区长久以来的重要财源,十九世纪的科学界开发了樟脑在火药领域的应用,所以樟脑成为了紧俏的商品。而后藤新平成为民政长官后,就开始让官方独占樟脑利益,既排除了外国人的贸易也压缩了原住民的樟脑生意。据《台湾岛史记》记载:
“后藤新平认为原住民居住在山区,靠近樟脑产地有碍樟脑生产。于是借口稳定山区治安是头等的经济大事,不再让原住民享有樟脑利益。”
除了基隆港的扩建工程之外,后藤新平还建造了长达400公里的纵贯铁路,大大扩建延长了清朝的铁路长度。但伴随着铁路的建设,大量的沿途树木被砍伐,成为了日本人口袋中“绿色的金山”。
阿里山铁路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修建了许多铁路。当中还有位于崎岖山路上的阿里山铁路。阿里山是台湾的宝库,除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之外还有广袤的森林,参天大树数以百万计。阿里山铁路的建设初衷就是要把这些木材运送出去,所以他的设计蓝图中就制定为“最大坡度6.25%,最小曲率半径40米。”1907年,阿里山铁路建成后就开始运送阿里山的木材到港口。短短几年内,阿里山中300年以上的巨木就被日本砍伐了三十余万棵。这些木材就是“绿色的金山”,让日本殖民者赚得盆满钵满。很多优质木材都进入到了日本和世界木材市场上,据台湾史家蔡正元先生考察“(许多巨木)运到日本建造明治神宫、橿原神宫、桃山御陵、靖国神社和日本皇宫。”日本就是在这样肮脏的目的下建造了阿里山铁路,日据时期的很多基层建设都是为了要更好地压榨台湾而破土动工,初衷根本就不是为了台湾的发展。而且日本在五十年的殖民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掠夺台湾的樟脑,儿玉源太郎的继任者佐久间左马太时期动用军警镇压原住民,其目的就是要夺取更多的樟树林。而所谓的现代化,也是从这一时期之后开始的。
有条件的现代化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工业化机械化成为了主流。台湾当时还是传统的农业地区,一些食品加工业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时代。而日本给台湾设立的发展目标就是农业基地和资源仓库,除了原始的农产品之外,他们也需要加工品。所以,日本在这一时期就开始推动一些现代食品加工厂的设立,不过这样的现代化却是有条件的。台湾人想要参与这部分的生意,就要接受日本的盘剥和勒索。而在农业领域,日本开始加强当地的水利工程以加强农业的产出,但在这一过程中台湾人也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当时的许多设施遗迹至今仍然有所保留,可惜台湾人却只记得日本人兴修水利的所谓“功德”,完全忘记了日本的狡猾和残酷。
曾经日本的糖厂
台湾地区种植甘蔗的历史非常悠久,因为地处热带,甘蔗的品质十分优秀。而日本的纬度很高,本土上能够生产甘蔗的地方有限。所以蔗糖一直都是日本国内的紧缺货和限购品,像山本五十六这样的“超级甜食党”到美国留学时,最令他吃惊的就是“美国的砂糖居然不限量”。日本在吞并台湾后就开始设立制糖工厂,据台湾史家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记载:“1939年,(台湾)甘蔗园面积16万7千余,占总耕地面积的19%,甘蔗农14万6千余户,新型糖厂49座,总产值高达1亿9000万日元。”不过,糖业工厂发展的背后却暗含玄机。日本看起来在大力发展糖业,却在背后以此为诱饵勒索商人。佐久间左马太的民政长官大岛久满次就在发放制糖厂执照的过程中大力勒索商家,板桥林家的林本原制糖会社就曾经被勒索过巨额的金钱。而这些糖的流向也为日本的内部带来了巨量的收益,日军伙食中的糖果和甜食开始多了起来。到了侵华战争时期,日军就开始用糖果来收买当地小孩子。殊不知,这些糖果都来自于中国。
日本兵发糖给中国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很多台湾人都患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也就是别人越欺负他,他越感到高兴,甚至反而会崇拜施暴者。如今在台湾的神坛上还有一个日本人叫做“八田与一”,这个人是蓝营和绿营都在不断神化的日本工程师,如今在岛内被称为“台湾水利建设之父”。他是第七任台湾总督明石元二郎时期来到台湾的总督府土木部技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明石元二郎是一位非常重视农业的台湾总督,当时的日本出现了米骚乱,民众因为买不到米而四处闹事。所以台湾总督奉命增加稻米的生产,这就要求必须兴修水利改善台湾的水文状况。八田与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台湾,主持了著名的“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是一套非常系统的水利工程,当中的乌山头水库是东南亚最大的水库。在东南亚有很多岛国都因为淡水无法存留而饱受缺水之苦,所以水利工程就成为了农业的关键。嘉南大圳从1920年动工,到1930年完工历时整整十年。其灌溉的范围将台湾的嘉义、云林、台南等地都包括了在内,工程浩大繁杂,八田与一就是当中的主要执行者。
八田与一走上神坛
这一项看似惠民的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黑影憧憧,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嘉南大圳完成后,真实灌溉量因为计算失误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八田与一就下令让当地十五万甲的甘蔗农民配合糖厂的要求,实现三年轮作,轮流分配供水。这一点严重违背了生产要求,致使民众极为不满。而据《台湾岛史记》记载“没有供水或者供水不足的区域也被强迫缴纳全额水费,引发农民怨声载道。八田与一依靠日本警察的压制力,强收水费。”看似宏大的嘉南大圳,实际上也是由台湾农民的血汗浇灌出来的。但是如今的八田与一却沐猴而冠,成为了台湾神坛上的人物,实为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而他强征民地,强迫农民缴纳水费的残暴举动却没有人提及。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邮轮“大洋丸”被急于复仇的美军潜艇击沉,八田与一就身处其中葬身海底。几年前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还主持了纪念八田与一的追思会,视其为台湾发展的大功臣,实在是不知所谓。
嘉南大圳虽然有利于台湾的水稻农业发展,但是台湾农民因此获利了吗?并没有!日本方面的初衷就是要掠夺台湾的稻米资源,又怎么可能会让台湾农民得利,自己吃亏。日本殖民政府严格控制稻米价格,以廉价夺取了大量的稻米充实国内市场。而仅有的一点利益也被早已投靠日本的皇民汉奸地主所蚕食,农民在种植方面可以说是徒劳无功。而1939年日本又出台了《台湾米谷移出管理令》,蛮横地将稻米的出口权垄断在日本总督府的手中,收购的价格也被人为规定在了低于市价25%的基础上。更过分的是,日本同时还出台了《米谷配给统制令》,当中严格限制了台湾人的口粮。简单来说就是台湾人不配吃大米,有钱也买不到,这一点和“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中国东北惊人的相似。在那个黑暗的时期身处东北的中国人吃大米会被当成经济犯罪而坐牢,只能吃高粱米和玉米等粗粮。而日本人在东北也留下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重工业体系,让东北成为抗战胜利后最为发达的工业地区。难道因为这些基础设施,我们就要感谢日本人统治东北十四年烧杀掳掠的辛酸历史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甘为棋子的台湾和混乱的历史观
历史存在若干种可能性,很多时间点的偶然就会改变历史的走向。抗战的胜利实事求是来说也有几分侥幸的因素存在,即使到了1945年,当时的国内对于战争的判断依旧是不乐观。认为战争可能还会延续五年以上者大有人在,因为1945年的中国还有近百万的日军武装部队虎视眈眈。而台湾的光复也并非是必然的,正是因为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日本人为了压榨我们中国人的基础设施才会回到我们自己的手中。中国人才能够翻身做主人,掌控这些基础建设来为我们自己所用。试想如果不是我们取得了胜利,这些基础设施至今依旧是套在我们脖子上的枷锁,奴役并且压榨着我们的生活。可如今的台湾几乎一面倒地渲染日本治台时期的种种“德政”。他们已经忘记了只有初心是好的,才能定义为“帮助”。正是因为出发点被人为模糊了,所以台湾地区的历史观念才会出现混乱。
日本统治台湾
从事实上来说,日本对于台湾的影响力从近代以来一直长期存在。直至今日,日本的殖民时代依旧在台湾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今的台湾地区甘心充当美日的棋子,高举“反中”的大旗,将矛头指向了同文同种的祖国大陆。很大程度上这都是政客因为一己私欲而做出的刻板印象,主观营造成日本殖民时代对于台湾的种种“德政”,但是却让背后的真相自此淹没。日本殖民时期的每一任总督基本上都留下了掠夺台湾的劣迹,只是多与少的关系而已。二战开始后,台湾的糖果成为了日本人口中的“南方糖”广泛地流行于军中。台湾的热带雨林成为了日军入侵东南亚的练兵场,日军的参谋本部曾经多次派人进行战术操练。而台籍日本兵最初是作为“军中苦役”的军伕随军作战,挖掩体、搞后勤、办运输。等到日本屡战屡败,日薄西山之时,日军就让台湾人充当炮灰。这样的行径如今也被美化,只能说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集体发作。
年轻时的李登辉
综上所述,日本殖民时期在台湾修建铁路,兴修水利,开办新式工厂。表面上是营造了台湾的基础设施,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更好地掠夺台湾的资源而做出的先期投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来说,屠宰场更新了新式设备,客观上减低了猪的痛苦。但是屠宰场绝对不是为了猪着想,而是要进一步提高效率。镰刀磨得快,是为了更好地割韭菜。日军在台湾的种种掠夺罪行就是铁证,无需辩驳。正本方能清源,台湾的文化认同、国族认同出错就是因为历史观的混乱,不知道谁是仇人,谁是亲人。从历史上打破台独史观的桎梏,对于未来的统一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