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三角形支撑框架”的政策信号
2018年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重点分析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做好进一步改善企业金融环境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会议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对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客观、准确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从金融领域看,积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总体上合理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并保持基本稳定,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部分机构前期盲目扩张行为明显收敛。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历史上积累的一些风险和矛盾正在水落石出,对形势要客观认识、理性看待,对存在问题要开准药方,及时解决。”
会议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沉着应对,统筹谋划,综合施策。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聚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三角形支撑框架”这一表述,是全新提法,是首次出现。实际上,“三角形支撑框架”表述了中央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将要达成的“铁三角”支撑的政策架构,它分别从宏观的货币政策、中观的资本市场,以及微观的国企和民企三个层面共同发力,稳定经济、稳定市场、稳定金融、稳定预期、稳定信心。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讲,要始终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我们既要保持这一政策大方向的定力,也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做到松紧适度,重在疏通传导机制,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动能转换,中国货币政策不可能再搞“大水漫灌”,也不可能再重复往日经济的高速扩张,我们需要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放弃片面追求经济总量扩张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
其次,从中观层面来讲,要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其中,资本市场是经济金融的枢纽,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还有赖于改革、创新、开放,在强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我们要防止过度行政管制及过度行政干预,“管制”不同于“监管”,在改革和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方面,我们要长短施策,综合治理,尤其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不动摇。
再次,从微观层面来讲,要进一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微观主体是宏观经济的基本支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同等重要的两大微观主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有控股企业已不再是国有独资企业,国企混改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因此,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中,完全基于公平、等价、自愿原则,没有绑架,更没有“拉郎配”,这是公平交易,也是透明合法的市场行为。然而,在经济趋紧的环境下,民营资本可能更懂得规避风险,比方,不敢投资,收缩规模,甚至选择退出。相比之下,国有资本可能会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因此,所谓“国进民退”一说,是伪命题,只是一种投机性炒作。
不过,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这是当务之急。对于小微企业来讲,贷款难不等于融资难,小微企业在初创阶段采用3F融资、天使基金、风险资本及新增合伙人等,都是国际通用的融资方式;对于大中型民营企业,要鼓励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研究支持民企股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企发展支持基金;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等问题。
会议强调,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是已经承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10月19日对外宣布的稳定市场、完善市场基本制度、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促进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扩大开放等五方面政策,要快速扎实地落实到位。
事实上,为了稳定市场,一行两会及金融稳定委员会最近已集中出台了系列新政措施,长短结合,综合施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角形支撑架构”的政策体系,以期通过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稳信心,进而达成稳市场的目的。这样的“救市”方式是理性的,长远的,也是尊重经济规律及市场机制的,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办法,从源头入手,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此外,上周五,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以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先后通过媒体采访“喊话”,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窗口指导”或“道义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