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张瑞图 行书《寻山志》册杖策寻山辟蹊径钟王之外逞逸奇,暦
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泉州(今属福建)人。万暦三十五年探花,天启七年入内阁。工书善画。书法奇逸,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名,时称邢、张、米、董。山水法黄公望,苍劲有骨。
《寻山志》是六朝骈体文赋的名篇,据传为陶弘景十五岁时所作,通篇讲求对仗,工于押韵,韵随意转,自然天成,堪称六朝骈赋中的佳构。“荆门昼掩,蓬户夜开,室迷夏草,径惑春苔。庭虚月映,琴响风哀,夕鸟依檐,暮兽争来。”陶隐居为后人描绘出一幅恬静悠然的美妙画卷。作为一种自我放逐的方式,一种心灵的寄托,文人对隐逸生活的标榜和追求,在这类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后来的文人不管其是位高权重,还是仕途政治失意,此类题材的内容都被人经常书写。张瑞图书行书节录《寻山志》便是这么一篇文辞书法双美的佳构。
此作为水墨洒金笺本册页,计六开十二页,纸张净洁,墨色如新,保存精心。据现藏家介绍,其祖上曾任地方要员,富甲一方,雅好收藏,惜藏品大都在文革浩劫中遗失,此册视若拱璧,拆去前后夹板后,秘不示人,才保全至今。仔细看,可以发现有细微拼接的痕迹,疑为手卷或条幅经裁切后装帧而成,但仍气息贯通,浑然天成,并未影响其气韵生动。册页利于保存和欣赏把玩,暦改装之例,古来有之,不足为怪,更令人敬佩其技艺之精湛高明。
款署“天启丁卯春正月”,即1627年初。据张瑞图年表可知,这两年是张瑞图步入政治仕途的顶峰,同时也是其书法创作的高峰期,“去年(1626)冬,《果亭墨翰》在晋江家中刻成。暦分为六卷,共收其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天启六年所作楷、行、草及章草书迹近三十件,并有家人及朋友题跋若干”。不仅完成了一生中唯一的刻帖,并有大量的赠亲戚友朋之作。“是年三月,以滇南大捷加升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荫一子中书舍人。”达到了一生中政治的最巅峰。
晚明时代,思想界李贽主张“童心”说;文学界公安派宣扬“性灵说”。张瑞图这种绝去依傍,追求奇美的风格取向,亦不是偶一为之的,也是与时代风气有着心理上的关联。张瑞图奇逸书风的形成,更是时代审美思潮转捩的产物。在书法上他就有着明确的思想和主张,据《果亭墨翰》卷一小楷《书评诗评》自述云: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却不在书,非学所可至也。坡公(苏东坡)有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假我数年,撇弃旧学,从不学处求之,或少有近焉耳。于此可见他自负不凡,以自己明确的审美主张来指导着自己的创作风格。这种尚奇时代性的特点,同样也具体反映在此册《寻山志》中。其书一反传统柔媚书风,舍弃中和、优美的姿态与规范,结体支离欹侧,形态紧束,以奇为美;运笔注重横向取势,转折不取圆转而以侧锋翻转,打破传统藏头护尾的笔法,露锋尖笔,用力劲健,方折顿挫,纵横锋芒,跳荡生姿,棱角毕露。在章法上,则紧接字距,拉开行距。总体上给人一种节奏强烈、劲峭方折的奇逸之感。
对张瑞图书风及源流,前人早有妙语阐释。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曰:“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暦”倪后瞻也说:“其书从二王草书体一变,斩方有折无转,一切圆体皆删削,望之即知为二水,然亦从结构处见之,笔法则未也。”近人张宗祥《书学源流论》曰:“张二水,解散北碑以为行、草,结体非六朝,用笔之法则师六朝。”
释文:倦世情之易绕,乃杖策而寻山。既缘幽以达峻,实穷阻而备艰。眇来心其未已,方际夕乎云根,欣夫得志者忘形。遗形者存神。于是散发解带,盘于石上。心容旷朗,气宇条畅。玄虽远其必存。累无大而必忘。害马之情既去,解牛之刀斯王。荆门昼掩,蓬户夜开。室迷夏草,径惑春苔。庭虚月映,琴响风哀。夕乌依檐,暮兽争来。时复历近,垄寻远壑。坐盘石,眺平原。日负嶂以共隐,月披云而出山,风下松而含曲,泉触石而生纹。草靃靃以含露,尘飒飒而来群。扪虚萝化入谷,傍洪泽而比清。照石壁以端色,攀桂枝而齐贞。函扈兰而佩蕙,及春鴂之未呜。且含怀以屏气,待惠风而舒情。遂乃凌岩峭,至松门。背通林,面长源。右连山而无际,左凭海而齐天。草泫泫以垂露,柳依依而迎蝉。鸟双双而赴水,鹤轩轩而归田。天启丁卯春正月,果亭山人瑞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