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瓷板画充分传递出艺术创作的感染力
珠山八友在继承我国优 秀陶瓷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民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营养,以为典范,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容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用充溢的时代气息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瓷艺创作,冲破明清官窑的,像一股清泉,一泄而下,不可遏止。如在瓷器上面人物,汲取了的写意手法,表现人物的衣纹和风姿,获得颇为奇妙的效果。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将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响着景德镇陶瓷艺人。是第 一个在瓷板上描绘人物肖像的瓷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画的泼墨法,在瓷器上绘山水,同样出现墨分五色的中国画效果,给景德镇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机。刘雨岑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创水点技法,在陶瓷粉彩艺术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技术后来运用于烧制专用瓷,被誉为当代官窑。
说到瓷板画,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而印入人们脑海的就是王琦、王大凡,瓷板画就是以这两位的瓷板画最为著 名价值最 高。其实瓷板画,是以珠山八友为主,就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珠山八友以瓷入画,以胎为纸,在瓷板上彩绘,从而诞生了浓艳俏丽的新粉彩,这些作于瓷板上的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珠山八友”各有自己的从师经历,绘画情趣,人生变化,他们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逐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但由于目前人们对“珠山八友”画作的了解不多,研究不多,一切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他们个性特征的评估宜粗不宜细,还没有搞清的东西,不要轻下结论,对局部的特征,不要说成整体特征,否则以点见面,以点盖面的两种可能都会存在,给人们造成误导。如有资料中这样叙述:邓氏画鱼一般为二、三尾,徐氏画竹一般是溪旁一高一低二石中斜出几枝,这种叙述,仅能反映作者部分作品的特征,决不是全貌。邓氏画鱼亦见五、六尾、七、八尾的,徐氏画竹也见有溪边奇石中错落有致、浓淡相间的小片竹林。
王琦是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与王大凡等人发起和组织的“景德镇陶瓷研究社”,后又和王大凡等人组成艺术团体———“月圆会”,借此抒发他们的胸怀大志,以瓷会友。王琦的绘画风格虽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绘画上使用西洋画技法,但他狂放崎岖,典雅飘逸的画风,仍保留黄慎的画风,而尚未自成一格。而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飘逸,其代表“布袋罗汉”,形态逼真,神情庄重慈祥,其动感飘逸,用笔如吴带当风,行云流水。
汪野亭早年在波阳拜张晓耕、潘陶宇为师,绘画艺术来源明朝朝画家沈园和清代画家王石谷的绘画艺术,逐形成清新,雅丽的绘画风格,成为名噪一时的青绿山水画家。
刘雨岑以画花鸟著称,不局限于专画某物,画路较广,存世之作较多。他创立了“水点桃花”技法,画花时用含有色料的水笔,依次点染在相应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韵味。
“珠山八友”瓷画艺术的特色,突破了传统工艺瓷炫耀技艺精湛、突出功夫细致入微的藩篱,他们的瓷画创作没有传统粉彩工艺的过于注重勾描和雕饰,在创造意识的支配下工笔与写意结合,以画工笔的心灵作写意,以画写意的放情作工笔,勾勒与涂抹交错运用。人物画主次分明,相互呼应,性格突出,气韵生动;山水画或遥岭远渚或奇峰云海,都配上楼宇茅舍,杖藜芒屦,“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花鸟画枝叶俯仰掩映,鱼鸟游弋飞鸣,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画面工致而不纤弱,无雕饰之气,奔放而不粗野,无怪诞之弊。无论人物、山水、花鸟作品,都出自作者的肺腑,牵动着观赏者的情丝,充分传递出艺术创作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