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大桥是那座不大的石板桥(初伊科技-原野乡村)

数码新闻 2019-11-07197未知admin

  世间的桥千姿百态、造型优美、各具特色。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承载文明,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记录沧桑,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势若飞虹,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清秀灵巧,泸定县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传承精神,杭州湾的跨海大桥凸显科技……而藏在我心底最深处的一座桥还是老家门前的那座石板桥,她朴实厚重、写满思念。

  从我记事开始,家乡的无名小河上就有那座由长约5米、宽约2米的5块大石板架在两个石墩上建造而成的石板桥,从长辈们口口相传中得知,石板桥已建成有些年头了,只是不知道具体年代,建桥时也没有留下碑文石刻,但从桥面隐隐约约的印迹中,还是能探寻到她岁月的痕迹。这座桥的中央曾缺少过一块石板,只留下5块,具体是哪年缺失的,故乡的老人们一直也不清楚。

  故乡的那座石板桥虽然不大,但乡亲们却都称她为大桥。这座桥连接着两岸的父老乡亲,一到赶集的日子,桥上总有来来往往的行人。平时,主要是河对岸的同学要到猫儿山脚下的高码完全小学读书,早晚才会往返经过大桥。在天气好的早晨,勤劳的婶婶们、大姑娘小媳妇们也会大盆小盆地端着衣服,到大桥边的石墩上洗衣服,她们一边洗衣服一边拉家常,时时传出阵阵清脆的笑声,透着一股浓浓的邻里亲情。

  夏天的傍晚是大桥上最热闹的时候。那时候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还不太多,沿河两岸的乡亲们在干完农活吃完晚饭,就会自发聚集在大桥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摆龙门阵,谁家谁家的小子又相亲看媳妇了,乡政府又有什么新的政策对老百姓有利了,谁家谁家的秧苗又长虫子了,谁家谁家地里的瓜果又可以吃了……

  有时也聊聊趣闻野史,有一次,一位专门下河捉团鱼(也就龟类)的匠人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原因是这位匠人自己是个驼背,他一不小心捉到的团鱼也是驼背,于是有的说这不吉利,团鱼都已经显原形了;有的说这是老天在提醒他这些年捉的团鱼太多了,应该收手了;也有的说应该赶紧把这个驼背团鱼放生了,这团鱼就是他的前生……云云种种讲了不少,几个小屁孩还听得津津有味,现在想想,那或许只是一种巧合。

  有时也会讲讲地理风水,如谁家老人去世后在下葬挖墓穴时,挖出了一对金鱼;谁家老人去世后在下葬挖墓穴时,挖出了一对蜜蜂飞走了;谁家老人去世后在下葬挖墓穴时,挖出了一条小蛇跑了等等,这都是后人没有福分,享受不起这样的风水,如果要是葬好了,后人肯定是将相王侯。但每每问起是不是亲眼所见时,他们便说是某某讲的。大人们有时也还谈论一些国家大事,对一些不太清楚的时事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实在没办法就说等那个谁谁回家后好好问问是不是,相互间给个台阶下,尔后又转向另一个话题。

  在大桥上,还有一件难以忘却的乡俗趣事——“给过桥费”(我自己取的名),这种“过桥费”只有在结婚的大喜之日才能收取。记忆中,不管是谁家,只要是男方迎亲队伍经过大桥,都会把女方的陪嫁礼品在大桥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般有盛稻谷的木柜子、装衣服的木箱子、睡觉的木床、衣服被子等嫁妆),不让新郎新娘从桥上通过,拦着新娘给大家发喜钱喜糖喜烟。

  此时,随行的乐队吹奏得也特别卖力,虽然只有唢呐、小鼓、铜锣和铜钗四种民族传统乐器,但沿河两岸远远地就能听见声音,喜庆而欢快。每到这时,大桥两头都会挤满看热闹的男女老少,大家一边谈论着新娘,一边数着桥上的嫁妆,议论着女方家里如何如何。早有准备的新娘也不会含糊,一般会给抬嫁妆的大人们和看热闹的乡亲们发喜糖喜烟,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能得到糖块吃,都是见者有份,绝不落下。那时的“过桥费”一般只有2角、5角,虽然不多,但就是这么个乡俗,图的就是这个热闹。

  下大雨涨洪水也是大桥两边聚集人员比较多的时候。因为下雨,有时河水突然猛涨,桥面过水还不是很大,从远处赶来的乡亲因为不知道情况,不敢冒然过河。这时,村里水性好的大人一般会主动拉着两岸的行人过河,行人中有大人、有学生、有老人、有小孩(小孩一般由大人背着过河)。当洪水超过了膝盖一般就不敢过河了,行人只好在两岸边上的乡亲家住下了,因我家离桥不远,又在赶集的大路边(最初叫叶家店子),一到洪水淹没大桥的时侯,院子里就多了一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十里八村的乡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龙门阵摆得甚欢。

  前些年,因为要修高码乡到太蓬山风景区的公路,故乡的那座石板桥完成了她承载的历史使命,被水泥钢筋桥取代了,记忆中的石板桥成了永恒的记忆。遗憾的是这些年未能给石板桥留下照片。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