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强可促进企业发展的中外文化交流
上海拥有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和全球性世界知名公司,两者在本土化和全球化方面各有特色,并在丰富各自企业文化、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小贡献。但两者的交流还显不够。同时,本市一些国有单位现在也招收一批拥有国外留学和工作经验的人员,这批人在本土化的环境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国内外复合型特色也值得探究。
国内机构除在管理和技术上借鉴外资经验之外,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重视似还不够。双方亦缺少适合的桥梁途径来建立经常性的交流。据了解,国有单位部分同事是通过到书店购买介绍外企的书籍,如大家熟知的《高盛帝国》、《汇丰:全球金融常青树》、《洛克菲勒传》等,才部分了解外企的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特色、以及这些“软实力”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
在这方面,可能外企比国企的交流借鉴意识更强一些。比如多年前,在沪某著名外资银行曾在其赠送给客户的CD中,加入国内的一些著名交响曲目,并将其银行名称与国内曲目介绍同印在其CD封面上。该外资机构认为在我们国内经营扩展,就必须学习和借助我们的文化元素来推动其全球化与本土化特色兼备的营销。虽然这样也有助于推广我们本土的优秀文化,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中外文化上的交流借鉴来促进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发展。
近年来,本市国有单位也招收了为数不少的海外留学人员、以及一批拥有国外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希望他们为本市国企发展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能充分融入本土化的经营环境中。但在如何发挥这批人员的复合型文化特色方面则还显不够。
对照之下,国外在这方面的意识可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英国驻沪领馆文教处、英国知名大学(如诺丁汉大学等),就常常召集在沪留英归国人员参加他们在上海举办的各类讲座和活动,及时交流国内外的文化信息,其中音乐、电影、文学、科技创新、归国人员的感想交流等无所不包含,既起到了一定的凝聚沟通作用,更通过常态化、机制化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认知和发展,帮助相关人员判断事业发展方向,功莫大焉。
本市的国有单位并非完全不接纳国外的文化,比如有些国企也曾鼓励企业内的留学归国人员组织一些圣诞派对联欢活动等,但企业内部的中外文化交流较难深入到推进企业发展的层面,究其原因,一为本市国有单位虽已处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中,但却还未形成海纳百川吸收各方优秀文化的氛围;二为外来文化对于国企经济发展上的直接促进作用还较难量化衡量,因此不少国企领导不能充分重视和认可;三是缺乏全市性的统一协调和引导,各企业领导的个人取向和风格对发挥归国人员特色的影响很大。
其实,国外企业家在与我们中国打交道、做生意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文化上的不理解,但他们并不回避差异,并试图从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原因,努力缩小文化差异。其在文化上的接受态度和主动学习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的。
建议在沪中外企共同的上级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发挥更多作用,促进相关、相近行业的中外企业单位在管理、专业技术和企业文化建设层面开展全面交流,互通有无,促进共同发展。交流形式可考虑包括双方共同参加的研讨讲座、活动和展示等,交流内容可含企业发展历史、企业运作和日常管理心得、青年人的读书感想和生活感悟,也可交流对世界最新管理和技术成果的各自理解等等。
本市有欧美同学会等留学人员组织,活动一般仅限于同学会组织内部。留学归国人员的学历认证工作经北京主管部门完成后,一般本市相关部门也很少直接参与后续的持续管理。
建议本市建立专职部门负责本市留学归国人员的常态化管理工作,组织交流活动,并督促本市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重视发挥归国人员的文化交流作用。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强这方面人员的统计和上报管理工作,同时也开通多种渠道听取归国人员的反映,充分发挥这批人的知识、经验特长和文化特点,将其融入本市经济发展之中。
比如,可以考虑在本市各相近行业内部,组织归国人员交流海外企业的运作特色和企业文化建设方法,翻译一批可以借鉴的国外资料等等,并结合他们在国内的工作体会,充分发挥其国内外文化复合型特点,促进本市企业以更宽广的视角、更多元的内涵迎接未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从而也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在更大层面上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