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窝 龙说 龙乡人
当裸露在喜马拉雅山山体的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被科学家发现,揭示出欧亚大陆原是深邃的海底世界之谜,震惊了世界。亿万年以前的海底高高隆起,水往低处流,大量的海水便顺着喜马拉雅山南坡而下,汇聚于低洼地带,再顺着沟沟壑壑流向今天的海洋。四川盆地就曾经是一个内陆海,被流水伟力长时间切割的山体,形成许多沟壑,那最大的沟壑便是今天的长江水道。
远古洪荒的四川盆地,周遭高山,是典型的内陆水域,由于气候温湿,这里生活着无数原始动物,其中巨无霸的恐龙便在这些水域中游弋栖息。随着陆地抬升,盆地内积水流向低处,恐龙也自然随水流向浅丘川南,在此聚集。当盆地内积水越来越少时,恐龙庞大的身躯缺少了水的浮持后,再也不可能进行远距离的群体迁徙。而川南一带温湿的气候,丰富的植被,又特别适宜恐龙生存。恐龙便大批的滞留在这个龙窝窝中,直至最后倒毙于此。恐龙喜欢群居,就似现在的大象、野马、野牛这些个体偏大的动物一样喜欢群居。不管是遇到灾变,还是吸食到含毒实物,都可能是一种群体行为,也许这便是恐龙化石堆积状神秘现象的最好诠释。有专家说自贡是一个回水沱,恐龙死后尸体被水冲到大山铺回水沱而成堆积状化石的。历史已沧海桑田,远古地表状态无法复原,究竟实况如何,已无从知道了。但四川盆地的海水是从川南最后消失的,这或许可以肯定。不管循从那一种说法,自贡是一个龙窝窝,至少不会有人站出来争议。
从上个世纪早期自贡种田人发现龙骨起,自贡这个龙窝窝就出名了。世人涌向自贡看稀奇,科学家涌向自贡搞科研。科学家都觉得洪荒时代的孑遗物有无限的科学课题待今天的人类去破译。研究恐龙与地质变迁、人类史前史、动物演变史、远古植被,乃至更多课题与此密切相关。自贡恐龙的最初发现要追溯到1915年。这一年的8月30日,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荣县采得一段大腿骨和一颗残破不全的牙齿化石,后经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教授1935年鉴定为巨型肉食龙。劳氏的这一重大发现,从此叩开了自贡恐龙化石宝藏的大门。这也是四川盆地恐龙的最早发现。
1936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著名的古脊椎学家杨钟键教授和甘颇教授一道在荣县城东西瓜山发掘出一具大型蜥脚类恐龙骨架,经杨钟键教授研究命名为荣县峨眉龙。这不仅是自贡地区发现的第一具较完整的恐龙骨架,也是自贡地区最早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1972年3月,国家地质总局第七普查大队地质工程师黄建国,在大山铺万年灯发现恐龙尾椎化石,这一发现自贡便被定格为举世闻名的恐龙化石群窟。不管怎样,都要感谢造物主的厚爱,恩赐给自贡这么多神奇之物、神圣之物,使得自贡的名头耀光添彩。自贡这个龙窝窝声名远播,世界闻名。
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为荣耀,实际是文化嬗变中的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形态。中华龙便是东方人群文化汇聚成的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文化形象载体。龙的传人实则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精神承接的个体性格化。诸如:文字、社会意识、传统文明礼仪、道德规范、科学技术层级等等,被民族成员自觉吸纳,消融为个体性文化行为。从文化传承意义上讲,“龙”起于原始图腾崇拜,但对华夏民族而言,“龙”又是集中作为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之中,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就“龙”的文化表征涵义讲,“龙”又恰是中国各种复杂文化成分的杂糅。积极方面,有灵性、深邃、宏达、运动、严肃等蕴涵;消极方面,由权欲性演化为至高无上的皇权意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强权残暴对弱者的欺凌;高傲和自负,演化为夜郎自大和井底之蛙式的安于现状的封闭意识。神秘性,演变为涣散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龙的文化精神,积极一面激励国人奋发向上;但消极一面也时时束缚龙的传人的发展,这是我们不得不加以时时警醒自身,去克服自身的思维局限,勇于搏击未来的灿烂前程。
自贡以龙窝窝闻名于世,自贡人以龙乡人为荣,却不以龙乡人自缚。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自贡人不囿于故去历史的荣耀,以正能量的认知观直面过去、现在、未来,以开拓的精神追求发展,勇于直立潮头,争当时代的弄潮儿。想想抗战,川省精华之地自贡,盐税顶住国民政府三分之一财政;解放后自贡盐化工挺起国家化工业脊梁;改革开放中的自贡,常常成为创新发展的实验田、排头兵
Copyright © 2006-2016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自贡市全媒体资讯中心 主办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类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自贡报业大楼6F(军分区对面) 电线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