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哲学》拾起了什么?
郭龙飞
每个人都需要一次哲学启蒙,因为哲学就在每天的一点一滴里,但我们并没有发现。虽然,不了解哲学也无碍于一辈子,但了解之后,每个人都会发现人生可以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别人过了一辈子,而您过了两辈子,岂不美哉!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研究,在语言哲学里兜了一个大圈。从维特根斯坦(1889-1951年)开始转向语言哲学,哲学家们试图通过对语言的涵义、指称和使用等问题的分析,搞清楚人类逻辑的机理。到20世纪后期,西方主流哲学家们基于对语言哲学的深入研究才逐渐认识到,语言哲学中最具根本性的那些问题,都要依赖于心智哲学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意向状态的意向性;再到著名美国哲学家赛尔(1932-)提出,整个哲学运动都是围绕着有关意向性的理论建立起来的,语言哲学乃是心智哲学的一个分支。
国内主流哲学研究自五四运动之后,大多数聚焦于如何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纯粹探讨各类西方哲学名家名句的含义,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观念的寓意,或对比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异同。本校王生智老师的《重拾哲学》,另辟了一条借助科学结论探索哲学发展的新路。该书把握西方主流哲学从语言哲学回归形而上的大趋势,深入探讨了人类思想意识形成等哲学根本问题。此书将深刻剖析人类思想意识的演进和在其底层起作用的发展原因。
哲学前传
人类原本与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但他们一步步地站在了地球生物之巅,究其原因也许有直立行走、制作工具、用火、劳动和语言等等许多可能,不过,最重要的因素非语言莫属。
语言不仅在人类间传递信息,更提升了人类的总体认知、思维方式,人类可意识到的理智思维才有了不可或缺的、强有力的、根本性的基础支撑。
在语言的帮助下,人类逐渐形成了显性的理智思维。自远古以来,人类一直试图了解自己所依存的世界,甚至了解人类自己。而在远古蒙昧条件下,人们只能依据自己对于世界的感受进行猜想,想来想去找不到出路,这也是注定无疑的,于是人们把如此神奇美妙的世界归于神的安排,无论是祭天、拜物、供祖,还是神话传说,都是将神的具体化,再往后发展才有了宗教,乃至哲学。
语言、思维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孕育出了文字。文字,是文明发展的放大器,在它的帮助下,人类的知识传播摆脱了同辈和同地的限制,使人类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有了爆发式地提升。人类有了更多一些的思想后,开始探索为什么、是什么?开始偏爱智慧、偏爱理性,于是产生了哲学。
无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的“存在”,还是中国春秋时老子所说的“道”,所有哲学都同样是对世界根本的推测。哲学与宗教的本质差异在于,宗教是用神来解释世界,而哲学是用人类理智的逻辑推理来解释世界。
哲学而科学
由于人的思想能力一直受到人类认识水平提升过程的历史性限制,西方古典哲学直到康德,理性仍然不能自圆其说,最终还是不得不把所有理智推测的结果全部归功于神。虽然如此,由于西方哲学依赖理智对世界进行不断推测和探索,发展到亚里士多德时代,西方哲学中已经包含了数学、物理、植物、动物、天文、气象等许多科学的发端。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过逐渐细化,终于在近代诞生了独立的科学。从哥白尼(1473-1543年)之后,科学逐渐分解了原本全由哲学在进行探索的许多学术分支,分化后的各门实证科学,逐渐把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大幅度提升到了今天的高度。
科学帮助哲学认清了许多原本模糊的认识,同时也将哲学排挤到了几乎无所事事的边缘。这也是科学在带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发生的自我膨胀。由于科学的不断细化与深入,科学在其发展当中,往往忘记了初衷,钻入牛角尖,甚至误入歧途。相比之下,科学的特点是深入细化,哲学的特点是高瞻远瞩。
其实直到今天,科学依然需要在哲学之根本推测的指导下,辨别与把握其前进的方向,否则,科学将有可能把人类带向毁灭。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在推测世界究竟“是什么”的同时,也在探讨逻辑推理方式。正是哲学的根本推测与逻辑推理的结合,造就了科学近代以来的飞速发展,哲学的根本推测给科学带来了发展的方向,哲学的逻辑推理给科学提供了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哲学在导致了科学兴盛的同时,几乎毁灭了哲学自身,现代科学日益走向繁荣,一门又一门的学科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变成了各个科学分支,而哲学自己却在一步步走向枯竭。
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把其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逻辑实证和语言分析上,过于注重实证,把自己贬低为科学,也就把哲学带入了死胡同。出现这种局面,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哲学自己忘记了,自身最重要的本质与使命就是符合逻辑的根本推测。
哲学本质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把事物生成与存在的原因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国古代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组成的。这些都是古代哲学对于世界的根本推测。
哲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符合逻辑的根本推测。这个根本推测非常之伟大,它反映了人类想要认识世界(包括人类自己)的初衷,离开它人类就会远离初衷、数典忘祖。背离了初衷,就会走向邪路。这个根本推测也是一切科学的无尽源泉,人类正是在前人似是而非的根本推测中,获得了认识的进步。离开了根本推测,科学将走向混沌,人类认识世界的脚步将会迈向歧途。
把哲学自身放进历史的长河来看,哲学的推测都是有其起点的,苏格拉底伦理哲学的起点是“善等同于实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起点是“形式”;康德哲学的起点是“自在之物”;胡塞尔现象学的起点是,“直观”。再仔细看还可以发现,众多哲学家各自还有着更多独立的起点,比如,神、灵魂或“想象”等等,他们都将起点之前的一切悬置不论。
科学而哲学
俱往矣,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哲学的起点应是生物进化,这个起点把科学对物种DNA研究的结论作为自己的佐证,这个起点更是远远前于“灵魂”、“自在之物”或“直观”诞生的年代。
今天的哲学虽然与亚里士多德所站的基础不同,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哲学更应该站在科学已证实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的已有成果,对世界做出当代人的根本推测,而不应该对着科学之“鸡”讲哲学之“鸭话”,更甚至,在哲学各学派之间也是“鸡同鸭讲”。如今哲学与科学已经进入了教学相长的时代,双方应该也必须形成掎角之势,携手探索,相互依靠,相互借鉴。
今天被科学“证实”了的“结论”,今后很可能会成为后代眼中“前人的推测”。对比爱因斯坦(1879-1955年)和牛顿(1643-1727年)的惯性体系,这一点很明显。然而,如果没有牛顿的体系,以及在牛顿体系上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也就是说,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一个进程。
近现代以来,哲学家们忙于追随科学注重实证,推测大多发生在科学家身上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源于他对于苹果掉落后受到启发而引起的推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源于他推测自己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这些伟大的推测经过科学的证实,最后变成了伟大的科学定律。
不幸也正在这里,这两个伟大的推测与实证都分别发生在同一位科学家的身上。善于推测与善于证实,一般很难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推测需要的是发散思维,证实需要的是缜密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是小概率的事件,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科学的突破也是小概率的事件。
更不幸的是科学的体系正在向着更加专业、更加细分、更加封闭的方向发展,正在向着彻底实证的方向阔步前进,有着完全丢弃根本推测和不可能推测的趋势,然而这正是科学自身的范式所导致的必然倾向。今天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就是例证,科学家们正在把自己聚焦到越来越狭窄的专门领域,甚至忘记了本学科整体的初衷、使命或方向。
需要在此特别强调的事实是,世界上大多数规律的发现,都是先有“结论”,后有实证的,而不是依靠推演直接得出“结论”。正因为如此,世界今天更需要哲学,重新担纲世界全部科学整体的根本推测、跨学科间的根本推测、各学科的根本推测,发挥根本推测的巨大威力,提出根本性的大问题,打破科学范式自身的限制,引导新一轮科学革命的爆发。经历了上个世纪语言哲学所走的弯路,和当前心智哲学的哲学回归,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符合逻辑推理的根本推测,需要哲学推测的指引,而不是舍本逐末。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规律。
哲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符合逻辑的根本推测。这样的观念将会使哲学摆脱古典形而上学的束缚,也可从实证科学的局限中分离出来,同时更否定了无逻辑的胡编乱造,为哲学发展的未来,展示了无限宽广的前景。哲学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把人类看得如此清澈明晰。
《重拾哲学》而重识哲学
《重拾哲学》从微生物到动物再到人类,沿着生物进化的路径,深入论述了感觉与情感、语言与理智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人类发生的最重要因素,阐明了人性的发生与发展,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揭示了市场与科学兴盛的根本,总结了中国近现代落后的原因。
书中诸多全新的观念均为首次面世,这些观念在此得到了哲学层面的解释。
为什么一个人努力帮助别人,自己却能得到快乐?本书首次明确区分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思维与理智思维之间支持、支配与反馈的关系,分析了语言支撑人类显性理智思维的六大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正是语言交流造就了理智、利他与文明的人类,揭示了利己与利他都是人的本能,人性就是利己与利他两个本能的依存、对立与统一,提出了快感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之假说。首次宣示了人是人体物质与实践感受决定的惯性体,思维与行为的惯性体;人的内心是每个人观察社会的唯一参照物;人生就是奋斗,二者互为充分必要;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理智与利他不断改造情感与利己的文明发展进程。
《重拾哲学》还揭示了,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系列著作中用了大量笔墨描述,但却无法清晰解释的灵魂、意识、感觉、情感、理智等等元素,到底都是些什么,又来自何方?解决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才能看清人类究竟是什么、应该去往何方、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明白每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处世、又怎样得到幸福。
一个人的才智不取决于他看过多少书,而取决于他想明白了多少道理,尤其是大道理。大不明,小无宁;大道通,一通百通,从此无扰。正如明朝王阳明所说:“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这是一本注定会引起争议的书,也是一本值得认真批判的书。原因很简单,书中提出的诸多新观念,与当今世见全然不同,然而,这些观念经过书中深入浅出地清晰论述之后,却又是那么的浅显在理,有觉醍醐灌顶。(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学者)
责任编辑:邹文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