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法善治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文化新闻 2019-11-0390未知admin

  国务院23日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则和方向、加强市场主体保护、优化市场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以及加强法治保障六方面内容。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法治化程度越高,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越高,竞争主体的地位越平等,吸纳资本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就越强,一座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亦如此。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我国一直在努力、在进步。

  就在北京时间10月24日,好消息传来——据世界银行正式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总体得分77.9分(即中国达到了全球最佳水平的77.9%),比上年上升4.26分;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中国已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成绩来之不易,努力终有回报。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榜单排名不断跃升,得到世界银行的认可,是我国全方位锐意改革、推行法治的力度和成效聚集投射的结果,也与各地努力分不开。《条例》公布,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确立了原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尤其是把营商环境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预见,随着《条例》落地,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必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毋庸讳言,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些地方有强烈的紧迫感,从营商环境改革中要动力。也有一些地方,并没有把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政府不当干预市场现象仍较为突出。有的党员干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法治意识淡薄,认为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己说了算。有的缺乏法律思维,导致做出的决策没有法律依据,被行政复议撤销的时有发生。可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仍须再加一把劲。

  用良法善治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要划出“边界线”。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过去往往按照“正面清单”的理念来管理市场,准入文件繁多、审批程序烦琐,企业为了上项目“说破嘴”“跑断腿”的事屡见不鲜。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对政府和企业行为边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形成法治化市场经济。为此,要抓住审批环节这个关键,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让政商关系界限分明;要强化法律规约,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

  用良法善治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要架起“高压线”。营商环境离不开政商关系,政商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营商环境之优劣。把政商关系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制定政商交往准则,给政商交往提供一张“明白纸”,明确政府和企业哪些应该为、哪些不能为、哪些必须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政府和涉企部门工作人员要依法用权、规范用权、秉公用权,自觉斩断与商家的各种非法利益勾兑。

  用良法善治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要托起“公平秤”。一碗水端平,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是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既不能为增进自身利益而偏爱某些企业,也不能随便剥夺、限制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既不能在投资者所有制性质上有所偏袒,也不能对大小企业间、内资与外资企业间、本地与外地企业间有所歧视。

  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必须用良法善治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蓬勃发展厚植土壤,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