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的诗句10首咏菊的诗词名篇此花开尽更无花

文化新闻 2019-11-12168未知admin

  这首诗写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诗人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咏菊的诗句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意趣盎然,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自魏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黄巢笔下的菊花,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这首咏菊诗中,“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他要做“青帝”(司春之神),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唐末诗人林宽有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他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咏菊的诗句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这首诗的境界比我们刚介绍的《题菊花》更雄伟、豪迈。他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写秋景,寄乡愁之作。作为一位明慧睿智而又经历了生活磨炼的女词人,晚年的她终于以豁达的心胸撇开凄凉感伤的情绪的折磨,唱出了“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趁着东篱黄菊盛开,何不把酒临风,欣赏这傲寒奇葩?

  这首诗所吟咏的并不是绽放的花朵,而是还在生长之中的菊花,借此表达思乡之情(唐代长安城中,菊花栽种得非常普遍)。诗人以拟人口吻说,为了追忆长安遍处开放的胜景,我把你们(指菊花)移植过来,载满了庭院;后两句也以拟人口吻转而对旁边的兰花说,不要笑话菊花现在青青的颜色,她们将会在秋天的登高欢会中开放。可以看出,这首诗实际有两重主题,一是思乡,一是羡慕菊花的高洁不俗。(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咏菊的诗句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人遂以“龙山会”代称重阳登高聚会)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残荷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只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这首诗描写了在寒霜中傲然而立的菊花,诗人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自况言志的。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当涂(今安徽当涂)九月十日龙山登高之时,其实在前一日的九九重阳节诗人已经登过一次龙山了,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这是诗人第二次登上宴赏(在唐宋时期,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所以诗人才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遭馋出京流放。

  晏几道为晏殊第七子,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这是一首感秋怀人的离别相思之词,黄菊开时,是双方离别之时,也是相约重逢之时,故而黄菊成为了他们离合聚散的标志。可是,等待了一年,菊花(也称金英)又开了,人却没回来,于是,“相思一夜天涯远”。这一句,非常真实,非常细致,也非常深刻。

  丘浚,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作诗主张自然成文,反对用奇语异辞,认为“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要正确理解这首诗,关键在于对“可怜”一句的理解,“可怜”在这里也该作“可爱”解;意思是说不到重阳,海南菊花就开放得如此美好清芬,它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不屑为应时而开供人观赏。因为海南是四季如春的地方,花儿四季开放,不受节侯限制,诗人对此深有体会,诗人通过对海南菊花反季节开放的动人景象的深情赞颂,热情讴歌了海南人民不趋时不媚俗的高洁品格和高贵情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