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纹与蒲文、云纹、乳钉纹的区分之:异纹异名
蒲纹与谷纹均流行装饰于战国晚期至两汉时的玉器上,在中国古玉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者在装饰上作用相同寓意相近,应用的器物场合几乎相同。蒲纹来源于谷纹,在谷纹规整化的演变中,为了排列整齐会事先打线而产生格子。这种格子后被工匠保留下来,转而蜕变成一种新纹样,就是蒲纹。
宋代的《三礼图》中注解刻有几丛蒲草禾谷纹样的就是蒲纹谷纹,但其实这只是他们根据汉代儒生的记载自行推想,实际所指应该并非是植物。一是因为两种纹样的产生并非是来自蒲草禾谷直接被创造出来,因为形态如同萌芽谷子和蒲草织物,才如此命名使用;二是在出土文物考察中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刻蒲草禾谷等植物纹样的玉璧,因此可以判断这类记载也并不完全真实。
蒲纹呈六边形排列,由三组相邻夹角60度方向的平行直线交叉形成六角格子,如同蒲草编织的席。蒲纹和谷纹的后期形态在排列疏密上一样,但在流行上蒲纹会更加靠后且时长较谷纹更短。在纹样区分上,应把含有明确三组平行线交错的纹样都称作蒲纹。
蒲格里形态虽各不相同,但是表面效果主要体现于整齐排列的六边形,所以对于其中没有留白的及填充谷纹、乳钉纹等纹样的蒲格谷纹、蒲格乳丁纹,我们也统一归类到蒲纹的范畴中,可以算作是谷纹演变到蒲纹过程中的变体。
在这里要进行区分的,是由谷纹简化规整而形成的独立乳钉纹。独立乳丁纹是在浅浮雕谷纹原本形态基础上省略阴刻技法,简化雕刻工序直接以浮雕单元独立成纹的,是当时的工匠将谷纹不断规整排列、并加以简化后形成的。
玉上乳丁纹流行于战国中晚期到秦汉时代,其种类多样,不同繁荣期乳钉纹的形态有明显差异。连线形乳钉纹主要流行于两汉以前,汉代也有出现,其每个单元四方对正,因连接方式不同被分为V形乳丁纹及阶梯式乳丁纹。
而独立性乳丁纹也就是谷纹的衍生纹样,交叉的等边三角形排列同谷纹,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出现于战国晚期到汉之间。相比蒲纹谷纹,乳丁纹在西汉中后期更为流行,一直延续兴盛到东汉时期,而蒲纹谷纹则在东汉中后期逐渐式微。
还有一种称为乳钉纹的纹样出现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在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主题纹样通常是兽面和凤鸟纹,而乳丁纹在青铜器物上作为陪衬纹样出现,常装饰于铜鼎腹部,单独成片。然而这一类型的乳丁纹实际和玉器上出现的乳丁纹并无瓜葛,形象也有巨大差别。
关于云的纹样有着多种多样的称呼。云气纹、卷云纹、云雷纹都是很常见的叫法,统一归到云纹中。由于谷纹在从龙纹转化成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云纹回龙纹S形涡卷相结合的纹样,而这些模糊的多种涡卷纹样之间的形态区分极为模糊,因此难以分类界定。
于是两汉后的古籍文献经常有把浅浮雕的云气纹或者卷云纹的玉璧称作‘穀璧’,把上面未成形的前期云谷相杂纹称之为‘穀纹’,许多早期璧上不够规整或是纹样相对稀疏的单涡卷的纹样经常被称作涡卷纹、卷云纹或者谷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