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20年生生不息的青春

文化新闻 2024-09-20169网络整理知心

  400年的《牡丹亭》,20年的“芳华版”,迄今表演近500场,80万观众。《牡丹花开二十年》具体记录了芳华版《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至今的20年过程。

  ——————————

  抗克服利后,白先勇在上海,随家人到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俞振飞表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这是他第一次打仗昆曲,冥冥之中,仿佛有一条情索把他和昆曲绑在一路,分不开了。那一年,白先勇9岁。

  1966年,29岁的白先勇开始写《游园惊梦》的小说,一边写,一边听梅兰芳的唱片。唱到《皂罗袍》那一段,“原本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若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得他整个心都浮了起来。

  1987年,白先勇受邀到复旦大学做会见传授,他至今难忘其时看到的一场上海昆剧院推出的全本《永生殿》,“没想到‘百戏之祖’昆曲居然重返舞台,大放光线”。

  这几个片断,都为其后“芳华版《牡丹亭》”的降生作了“前情概要”。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克日出书,具体记录了芳华版《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至今的20年过程。

  “文革”后,昆曲逐渐清醒,但进入21世纪后,又有式微的危急:观众老化,演员断层,演出方法、舞台美学都过于陈旧……在很长一段时刻内,白先勇曾和有意推广昆曲的伴侣们接头,怎样纾解昆曲危急。他们以为,演员传承是当务之急,要建造一出经典大戏,作育一批年青演员交班;其次,以青年演员吸引青年观众,尤其是高校门生,“没有青年观众,一种演出艺术不会有前程”。

  白先勇说,之以是选中《牡丹亭》,是由于这出戏自己就赞美芳华、赞美恋爱、赞美生命,轻易被青年观众接管。“我们把这出戏命名为芳华版《牡丹亭》,象征着昆曲生命,芳华永存。”

  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成员俞玖林、沈丰英,成为柳梦梅、杜丽娘的饰演者;白先勇又请出了“巾生魁首”汪世瑜、“旦角祭酒”张继青,一位担纲总导演,一位专门辅导沈丰英。白先勇请这两位昆曲名家收徒弟,举行传统的拜师礼。两位人人最初有点疑虑,“是否有点封建”,但白先勇僵持,就是要规复古礼,才显得谨慎肃静。

  2003年11月,几个“小兰花”行拜师古礼,礼成,张继青眼眶都红了。从此,师父倾囊相授,把生平的绝活都传给了众学生。青年演员也担当住了“妖怪实习”。俞玖林回想,2003年的实习使得他“肌肉燃烧”“骨骼扯破”,走“跪步”,膝盖磨出血来;沈丰英跑“圆场”(戏曲演出举措程式,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蹊径呈圆圈形,称为圆场——记者注),跑破了十几双鞋子。

  敲定了演员,脚本、打扮、舞美、灯光也都忙了起来。

  《牡丹亭》多年来的舞台表演总方向女主角杜丽娘,男主角柳梦梅沦为次要。白先勇认为,这不切合汤显祖的原意,和汪世瑜接头,改成“生旦并重”。有些经典折子戏,演来演去一成稳固,好比《惊梦》,演到两情相悦,异常收敛拘谨。白先勇提议“芳华版”不妨放宽一些,汪世瑜同意这个设法,计划了很多缱绻的水袖举措,共同美妙跳舞,把一对青年情人的炽热恋爱开释出来。

  芳华版《牡丹亭》的打扮之美,至今为人乐道。200多套戏服,都是计划者亲身到苏州挑选绸缎,探求老绣娘,由她们一针一针绣出来的——手绣的花朵才有条理感。

  “芳华版”的另一个亮点是花神,在传统表演中,花神只呈现两次,在“芳华版”中则进场5次。花神穿上亮丽的打扮,翩翩起舞,满台姹紫嫣红,时候提示观众:《牡丹亭》是一则最瑰丽的恋爱神话。

  白先勇说:“我们的大原则是,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操作当代但不滥用当代。昆曲的四功五法,我们谨守传统;但脚本改编、打扮、舞美、灯光,则往21世纪舞台美学偏向调解。我们信托,一出戏假如不得当当下观众的审雅观,就无法被观众接管,尤其是青年观众。”

  台北、香港、苏州、杭州、北京、上海……2004年,白先勇带着芳华版《牡丹亭》南下北上。在白先勇看来,“昆曲进校园”是推广昆曲的焦点计策,“昆曲文本高雅,唱词皆是诗句,观众须有必然文化程度才气浏览,于是高校门生即是我们最需作育的观众了”。

  仅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眷念课堂,“芳华版”就先后表演4次。200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表演时,大会堂的座位1800个,门生涌进来3000个。没有座位的门生,就规行矩步地坐在两旁走廊的小板凳上。白先勇叹息:“理工科的门生看昆曲看得云云出神,也是一番奇景。”

  其时媒体的报道,有一个问题是“芳华版《牡丹亭》令戏迷年数普降30岁”。校园巡演的惊动,白先勇以为,当然因为昆曲自己的高明,机缘也是一个重要缘故起因。

  “21世纪初,改良开放已经验20多年,中国经济腾飞,同时西方文化大量冲入中国,这批在安宁情形中生长的青年学子,正在探求本身的文化认同。芳华版《牡丹亭》的呈现,让他们蓦然觉察,原本本身的传统文化竟然有这样精细的艺术、这样感人的情绪。”白先勇说,这是一种集团的文化醒觉。

  2005年,芳华版《牡丹亭》在北大表演时,门生最少95%以上都没看过昆曲;12年后的2017年,北京16所高校38名门生,已经可以构成校园版《牡丹亭》的戏团处处巡演,连乐队也由14名门生组成。

  “这些青年门生在台上演出时,脸上绽放出一种讳饰不住的自满、自信、高兴。由于他们知道,他们正在演出一种高难度的艺术,他们正在传承中国文化中的宝贝。”白先勇说。

  2006年的美国之行,2008年的欧洲之行,芳华版《牡丹亭》的“西行”,也都大获乐成。白先勇记得,2016年,芳华版《牡丹亭》赴希腊雅典表演,此前,雅典从来没有见过昆曲。表演地在一个迂腐的露天剧场,建于公元前6世纪,此刻只剩下一排高耸的“断井残垣”。演到《离魂》一折,杜丽娘披着大红曳地数丈长的披风,一步一步走向古希腊的汗青废墟,那是一幅触目惊心的情况。

  400年的《牡丹亭》,20年的“芳华版”,迄今表演近500场,80万观众,个中六成是年青人,且以高校门生为主。台上永久年青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台下一代一代的年青观众,这是昆曲的源远流长,也是中汉文化的生生不息。

  不久前,88岁的白先勇入驻了一个年青人云集的交际媒体,分享关于《红楼梦》《牡丹亭》,以及文学的故事。芳华,和文学、艺术一样,从来无关光阴。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