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演员没文化敢上镜 演好戏必须有文化吗?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演员由于缺乏基本文化素养,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演员只要能演好戏就足够了,并不需要过多的文化底蕴;另一些人则认为,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演绎角色。演好戏必须有文化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很多艺术家都表示:一个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能走多远靠的也是文化。为饰演林黛玉,陈晓旭将几页纸的人物理解和自己写的小诗一并寄给导演,这才从全国海选中脱颖而出。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专门写了一本《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阐述》,开机前给演员开学习班,共同研读原著,听红学家讲课,这才有了演员的精彩发挥,成就了贴近原著、还原角色的荧屏经典。由此可见,文化基础不仅关系着演员自身发展,也是成就影视精品的前提。
也要看到,观众认可的“演技派”,未必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人”。王宝强从草根逆袭影帝,咏梅并非科班出身却摘得影后,赵丽蓉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在小品中挥毫写下的“货真价实”却让观众赞叹……他们的成功说明:文化从来不局限于学历,不只来源于书本,也不一定呈现为条分缕析的表演理论。
生活是戏剧的源泉。对于演员而言,体验生活、再现人物是基本功。有演员为演好甘肃农妇,花十个月在当地体验生活,学习方言、播种麦子、喂养动物;有演员出演警察前,跟随民警一同出警,体验真实工作状态;有演员为立体展示特种兵形象,在部队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体验……他们付出大量时间到现实生活里摸爬滚打、汲取养分,才打磨出观众认可的角色。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好演员不能依赖“本色出演”,了解不熟悉的生活样态与内心世界,正是提升文化的重要方面。
蓝天野先生表示,对于演员来说,比表演方法更重要的是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提升自我的,可以是一遍一遍的技巧练习,可以是体验生活的所见所闻;但从长远来看,更应该是各行各业的广博知识,是丰富人生阅历的社会经验。在优秀演员中,有的手不释卷,形成了出众的文学理解能力;有的善于交友,从中了解陌生领域的知识;有的研习书画音律,涵养美学趣味与心境气质。正所谓“技可进乎道”,这些看不见的“潜功”,并非立竿见影,却需持续用力,在潜移默化中夯实艺术创造的思想根基,不断向艺术高峰进发。
由此可见,文化是演员的必修课。只不过,文化之于演员,包含着语言形体等表演技术、应变力观察力等必备素质、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对美的认知等不同层面。拾级而上提升修养,才能更自如、更主动地创作角色,而不是下意识、无节制地宣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天赋未必能成好演员,但不努力注定不是好演员。无论体验派,还是表现派,抑或方法派,走到聚光灯下的这条路,都是由无数的耕耘与汗水所铺就。
此前曾有演员说,朋友看孩子学习成绩差,就想“托关系”让孩子学表演。这种职业误解,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演员缺乏文化素养的事实。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流量艺人不关注文化修养,认为“颜值即演技”“念词即表演”,形成了不良风气,成为了不良示范。当观众讨论演员不读书、没文化时,其实是对不敬业却心安理得、能学习却无动于衷的忧虑。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曾说:“演员在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以及对角色的创造程度,什么也掩盖不住。”通往好演技的路并不是独木桥,但没有一条路可以轻易到达。亲身体验也好,埋头苦读也罢,以多种方式将文化修养转化为立得住、叫得响、禁琢磨的人物角色,创造更多深入人心、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这才是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
这正是:
咀嚼知识,品尝生活。
磨炼演技,且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