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且爱》导演赵三强: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呼唤爱

娱乐新闻 2023-10-0979网络

记者 黄体军

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人物关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清晰的时间顺序……这也是可以上演,可以看的戏?

2023年十一假期,一出名为《且爱》的荒诞派戏剧在山东省话剧院小剧场接连演出五场,吸引了众多戏剧爱好者前去“寻幽探微”,成为济南剧坛的另类风景。这出由荒诞派戏剧开山之作《秃头歌女》改编的中国版《秃头歌女》,与原作有何异同,又有什么独特之处?“《且爱》是对《秃头歌女》的一次致敬,融合了很多中国元素,体现了我们对戏剧艺术的一些新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是在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呼唤爱,因为爱是需要不断被呼唤的。”该剧编剧同时也是导演的赵三强如是说。近日,记者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记者:尽管荒诞派戏剧不喜欢按时间顺序出牌,但为便于理解,我们的采访还是从时间上作一个梳理吧。《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大师尤内斯库的代表作,请问您最早什么时间接触到他这个剧本的?当时什么印象?

赵三强:最早我知道《秃头歌女》是1989年上大学的时候,同《等待戈多》一样,它只是停留在外国戏剧史里的一个名字,当时我并没有完整读过剧本,因为的确看不懂。不知道剧中颠三倒四啰哩啰嗦的对白在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堆砌的一大堆滑稽幼稚的词与短句,看似也没个逻辑没个章法没个结构,心想如果这样写剧本,是不是人人都能写呀?我是初生牛犊没见过“虎”。

记者:又是什么时间打算将《秃头歌女》改编为中国版的《且爱》,向这部荒诞派开山之作致敬的?改编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排演过程中,对演员表演有哪些特殊要求?

赵三强:将《秃头歌女》“篡改”成《且爱》是2015年,8年前了。其实,在创作《且爱》之前,我导演过原版的《秃头歌女》,是为剧院演员的内部考核排的,对剧本只有删减,没有改编。当时特别认真地研读剧本,真的识别到了它的好处,一点一点的抽丝剥茧,把荒诞文本“翻译”成演员能够理解的“现实”。不然,非理性无逻辑等等一些荒诞戏剧的特征令你创作很难进行。对荒诞派的剧本不明白看不懂,是创作中最大的挑战。作为导演,跟演员得说演员能够听懂的话,不能抽象,无逻辑。我相信剧本中有一些密码、暗示、隐喻、象征,需要逐步地破译、挖掘、揭示,但没有标准答案,我需要笃定的告诉演员——是这样的!这是密码,尤内斯库想表达的是“那个”,不是“这个”。对演员来说,荒诞喜剧的表演是相当有难度的。演员需要有很强的信念感,要迫使自己相信那“虚”的“假”的“空”的是真的!——要在感性与理性间转换,要在夸张与沉浸间跳跃,投入体验与间离表现,在举手投足间就变换的表演方式。快出快进、变幻无常,是非常考验演员、挑战演员的。我们的演员也一定暗自付出了很多努力,无中生有,虚中生戈。

记者:我的感觉是,看《且爱》最好先看一下《秃头歌女》的剧本,但对普通观众来说,这要求有点高,不大现实。但我还是想多说一句,因为荒谬派戏剧深受存在主义影响,存在主义是它的哲学支点,所以多少了解一些存在主义的东西,对理解此剧可能大有帮助。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客观世界无规律可循,人生原本毫无意义。面对荒诞,必须有所行动以反抗之,从而寻求人自身的价值,寻求解救人类精神危机之路。荒诞派戏剧往往以“反戏剧”的方式,以非情节化、非人物化、非意义化,揭示这个紊乱无序、漂浮不定、无意义的客观世界。因为认识到荒诞才是真正的荒诞。具体到《且爱》这部剧,如果向观众作一个推荐,这部剧的看点主要有哪些?或者对观众采取另外一种态度,即所谓“相信观众”,你看懂了就看懂了,看不懂相信你下次会看懂?

赵三强:您说的非常对。假如观众是做了功课研读了存在主义哲学,读完《秃头歌女》的剧本来的,或许理解《且爱》会轻松方便很多。我觉得《且爱》是被“译”过的;“释”过的,更便于观众识别与解读的。这也是我创作《且爱》的初衷,我希望观众能在剧中识别到更多的信息,而不是看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当然,我也不能有话直说,那就违背了荒诞主义的宗旨。

《且爱》的看点还挺多的,理性极简的舞美,充满象征的红白蓝三色服装及化妆,哑剧、行为艺术及音乐剧元素的介入,出乎意料的与观众的零距离互动,喜剧与悲剧之间的偶然漂移,都是挺有意思的。关于荒诞派戏剧,我相信观众,看着看着就看懂了,能识别到的信息会越看越多。如果观后能有些小思考,能够会意的感悟的就会更多。

记者:无论在《秃头歌女》还是在《且爱》中,我们在剧中两对夫妻及另外两个人身上,都没有看到“爱情”“亲情”“友情”等,有的只是某种“身份”,某种“关系”,“关系”也是既熟悉又陌生,常常似是而非,难以确定,要使普通观众从中理出个头绪来,如何解释剧名“且爱”二字就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串联这一切场景的线轴。爱,且爱,是不是更像一种呼唤,对爱的呼唤?

赵三强:爱,很简单,也很复杂。我希望这个戏剧名能通俗一点——直截了当,故取名《且爱》。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我们都希望是真的善的美的。爱,很容易理解。就是不求回报的理智的不间断的向对方付出为对方做事,自己收获的是开心与快乐。关于“且”字是多种含义的:1. 且有尚、还的意思,表示进一层——尚且,况且。2. 表示是暂时的——暂且,姑且。3. 表示经久,如这双鞋且穿呢!“且”字这些不尽相同的含义,说明了爱的多义性与复杂性。还有,且爱且珍惜呀!

记者:我们看到从《秃头歌女》到《且爱》,有两个情节可以和原剧对应,即老史夫妻通过回忆一起乘车旅行的过程确认两方的关系和两对夫妻关于门铃响是否有人的辩论,但对其他场次作了一些颠覆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改编,能否解释一下个中取舍的秘密?这部荒诞剧和您导演的其他戏剧相比,您在艺术上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

赵三强:做其他的现实主义的戏,需要“收”、需要“沉”,进到剧本里面,“在小小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做《且爱》这种荒诞主义的戏,需要“放”、需要“狂”,从剧本的根茎里生发出去,肆意的生长攀援。您讲的那两段情节,是原剧本里我爱不释手难以割舍的,也不舍得改;我认为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要向大师致敬。对于其它场次的戏,我想是“破译密码”之后的颠覆与重建。《且爱》是向《秃头歌女》的致敬之作,所有的情节或者说是段落,都是有脉络可循的,大都是在一个基点上延展出去的,自由的轻舞飞扬,以至于看不到了原剧本的模样。

记者:看完这部剧,还有印象比较深的一点,即它的语言风格。包括爱的词语的堆砌,流行语,流行音乐,网红诗歌,饶口令式的对白,陈词滥调式的猜疑,无厘头的肢体动作,八股式的讲话,没有思想的争辩,滑稽的模仿等,形成一种悲剧式乃至闹剧式的“语言游戏”。感觉人物不是在创造语言,而是被语言所塑造,被语言所淹没其中,所有的人和物都沉浮在一条语言的河流上。在某种语言秩序下,人成了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机器人。所以,在面对荒诞的时候,语言的荒诞似乎成了首先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正是这种语言的荒诞,造就了它的外壳是喜剧式的,而内核却是悲剧式的。在这一点上,《且爱》与《秃头歌女》是相通的。

赵三强:您总结的太全面了,诠释的也特别到位。我不晓得《且爱》呈现出来的杂糅状态,是不是后现代的解构?语言的动作的无厘头呈现,都是《且爱》这个戏的常态。反戏剧、反传统、反理性、无秩序、无逻辑、非线性、象征、暗喻、夸张、虚妄、残酷、不足为信、喜剧化的悲剧,这些词我时时谨记,以免不够荒诞。

记者:最后换个轻松点的话题。有人说,艺术家都是有“病”的人,创作的过程即是治愈的过程。能否谈谈在将《秃头歌女》改编成《且爱》,以及在《且爱》不同版本的改造过程中,你是否有被治愈的东西?还有哪些收获想和我们分享的?

赵三强:有句话说得好,“做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我觉得创作者是要有“有病 找病”的精神。我们的表达要“言之有物”,或酣畅淋漓,或含蓄委婉,总是要有思想有主张有表达;在这中间,必然有“分娩时的阵痛”,但创作就是“痛——并快乐着”。非常希望能有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且爱》,是很治愈的。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