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说张静林很漂亮 那么陈晓旭是胜在了哪一点呢

娱乐新闻 2023-12-09137网络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首《枉凝眉》,唱出一段绝世爱情,唱出了雨打风吹的大观园,唱出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欢伤感。

听到这首歌,情不自禁地想起了87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想起了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

之前和之后有多个版本的“林黛玉”,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不是颜值最高的,却是最经典的。

她一身诗意,冰雪聪明,纤细苗条,忧郁善感,就像从书中走出来一样,满足了我们对书中林妹妹所有的想象。

现在我们认为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是经典的,完美的,无法超越的,但在当初87版《红楼梦》开播之初,这个角色却饱受非议。很多专家和观众纷纷质疑陈晓旭长得不漂亮,只演出林黛玉尖酸刻薄的一面。

确实,陈晓旭的颜值,在美女如云的红楼剧组,在众多的黛玉候选人中,并不拔尖。

对于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扶林在陈晓旭和张静林之间犹豫徘徊许久。

王扶林说,张静林很漂亮,演技也足够好,但有一点不如陈晓旭。因为这一点,王扶林宁愿选择不是很漂亮的陈晓旭,也不要更漂亮的张静林。

无论是颜值,演技,陈晓旭都远远不如张静林,那么,陈晓旭是胜在了哪一点呢?

两人的颜值。

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是这样的:

“一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王熙凤在林黛玉进贾府之时便说了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薛蟠见到林黛玉的时候,只是一眼,就丢了魂似的,愣在了那里,可见,黛玉的惊世美貌和风流婉转。

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所以,在大众期望中,林黛玉的美貌,无与伦比,王扶林导演同样这么认为。

当陈晓旭第一次出现在王扶林面前的时候,她身上的才华和气质,让王扶林惊艳,认为这个女孩可以演林黛玉。

但同时王扶林也觉得,林黛玉应该更漂亮。当然,并不是说陈晓旭不漂亮,而是还应该更漂亮。

张静林呢?有倾国倾城之貌,长得貌美如花,一双清亮的眼睛,一张标准的脸蛋,明眸皓齿,灵动风情。欧阳奋强多年后说,她长得太漂亮了,小伙子看到她眼睛都转不动了,剧组人都称呼她为“小妖精”。

张静林长得美,即便身着麻粗布,在人堆里也极为耀眼。

张静林自己说:“我在11岁到16岁期间特别漂亮,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基本百分百,演晴雯的时候,还不是我最漂亮的时候。”

在众多的林黛玉候选人中,陈晓旭和张静林是最有希望的。一度,王扶林在两人之间无法抉择。

两人的演技。

论演技,依旧是张静林胜一筹。

张静林10岁开始学京剧,拜在京剧大师张君秋门下。来红楼剧组之前,她就在《四世同堂》中出演了小文太太,当时的张静林才16岁,却能将沉静温婉的小文太太塑造得生动传神,韵味十足。

张静林的悟性很高,表演方面很有天赋,在培训班的时候,就崭露头角。

当王扶林最终选择陈晓旭饰演林黛玉,让她演晴雯,张静林一听,不想演了。王扶林舍不得这样一个好演员,三番五次地劝说她留下来,甚至说,晴雯这个角色,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再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像你这样合适。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张静林在表演方面的悟性,对角色的理解,太高了。


她深入研究原著和剧本,分析晴雯这个角色的特点,能提出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

在拍晴雯因跌了扇子和宝玉吵架后,宝玉说要去回了太太,打发她出去的那段戏里,当时剧本并没有要求晴雯哭。张静林向导演提出,这个时候,晴雯听到宝玉让她出去的时候,应该哭出来。

张静林的这个建议,王扶林觉得很有道理,就把晴雯的哭戏,加上了。

在拍“晴雯撕扇”这场戏,这是晴雯的重头戏,王扶林让张静林回去好好想一想,这扇子应该怎么撕,要有不同的撕法,不能撕重复了。

张静林回去后,研究了剧情和人物性格特点,给晴雯设计了两个眼神,扇子也设计了几种撕法,第二天拍的时候,一条就过了。

这场戏,成为87版《红楼梦》最经典的片段。三十年之后,王扶林接受采访,当被问拍《红楼梦》那场戏印象最深刻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晴雯撕扇”。

王扶林说:

“我觉得演晴雯的那个演员,晴雯撕扇,我印象特别深,演得太绝了,又撒娇,又任性,又逗贾宝玉生气,和别的丫环不一样,撕得简直绝了。我觉得很难再找到一个演员,比她还合适。”

王扶林说,张静林是整个红楼剧组表演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

陈晓旭呢?她的表演天赋并不灵动,对角色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

陈晓旭十岁进入了杂技团,开始艰苦训练,杂技团解散后,她进入到鞍山话剧团。在话剧团,陈晓旭是个报幕员,并没有太多的舞台表演经验。

陈晓旭从小喜欢读书,十几岁的时候就读过原著《红楼梦》,对书中的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她特别喜欢林黛玉,把林黛玉的诗都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陈晓旭很喜欢写诗,小小年纪就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小诗,她就是凭借那首耳熟能详的小诗《柳絮》,凭借着一身诗意,被王扶林选中的。

可是表演方面,陈晓旭并没有多少悟性,即便是演了剧中第一主角林黛玉,她也没能彻底走进“林黛玉”的世界,很多时候,要靠导演引导,才能逐渐接近林黛玉的世界。

特别是很多哭戏,她根本无法走进林黛玉的内心,根本无法产生共鸣。多年后,摄像师李耀宗说,我们的黛玉根本就不会哭。

所以,很多时候,要靠外部条件,或者是眼药水,或者是导演的骂,陈晓旭才能哭出来。

两人的气质。

论气质,这一点,张静林就不如陈晓旭了。

其实,气质是一个很笼统的词,气质是什么呢?气质是容貌不同,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是内在不自觉的外露,而不仅是表面功夫。

可以说,“漂亮”是过眼得出的结论,“气质”则是走心得出的结论。

有句话说得好,你的气质,藏在你看过的风景和读过的书里。

也许和陈晓旭从小喜欢读书有关,也许和陈晓旭一直喜欢林黛玉有关,也许和陈晓旭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关,她身上的气质,太符合林黛玉了。

而张静林,从小顺风顺水,家庭生活优渥,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她16岁的时候,有了3000元的存款,那可是80年代的孩子呀。

师从张君秋后,因天赋高容貌好,同样备受关注,张静林跟着张君秋吃小灶,单独开课,可谓集宠爱于一身。

所以,张静林是一种自信骄傲,大大咧咧,无所顾忌的气质,就像王扶林导演所言,是一种疯丫头的气质。

陈晓旭呢?两岁那年,父亲陈强被打成反动艺术家,周围人见了陈晓旭母女总是躲得远远的。人情的淡漠,让年幼的陈晓旭感到彻骨冰冷,变得内向忧郁。

孤独的陈晓旭,渐渐地爱上了读书与写作,这也就造就了她一身的诗意和才情。

因为气质独特,所以,最终,王扶林选择了陈晓旭,把气质放在了容貌和演技之上。

陈晓旭也不负众望,虽然最初备受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成为一个最经典的艺术形象,无法超越。

两人的事业。

事业方面,陈晓旭发展得比张静林好,这一点,是当初慧眼识珠的王扶林也想不到的。

87版《红楼梦》播出后,陈晓旭和张静林一夜间大红大紫,火遍大江南北,片约而至。

陈晓旭演了《家春秋》的梅表姐,也许是因为她本身造诣有限,也许是因为林黛玉太深入人心,陈晓旭饰演的“梅表姐”,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俨然就是穿越到民国的“林妹妹”。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自此,再也无人找她拍戏。

当时流行出国热,无戏可拍的陈晓旭也跟风出国,在国外三个月的日子,她极度不适应,觉得还是中国的环境适合自己,始终觉得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于是,她回了国,开始创业。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成立广告公司,再到成为世邦广告公司的董事长,陈晓旭一路走来,勇往直前,从不退缩。

陈晓旭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有了目标就奋勇直前,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商海女强人。

而张静林呢?拍完《红楼梦》后,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安雯,也接拍了一些影视剧,比如《二子开店》,《风雨一生情》等。

1986年,安雯参加北京举办的歌手大赛,认识了音乐人苏越,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1988年,安雯放弃国内如日中天的事业,义无反顾地跟随苏越去了日本。之前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在日本过起了苦日子,她安之如怡。

两人在日本领了结婚证,之后苏越学成归国 。而当时安雯已在日本戏剧界小有名气,还差不到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一次,她再次放弃了事业,跟随苏越回国。


从此,她成为苏越背后的女人,被苏越溺爱的23年里,安雯哭的次数不超过三次,从未洗过内衣,连去银行取钱都不会。

直到2010年,苏越因合同诈骗千万,一审被判处无期,后改判有期徒刑15年。安雯的天塌了,她无法接受,也只能接受,她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离开了苏越的庇护,只能独自面对世界的险恶。

23年没有工作的安雯,召开发布会宣布复出,通过演话剧、唱歌、卖房、拍卖书稿、甚至去夜总会商演等方式,开始了还债救夫之路。可惜,没等到苏越出狱,他因胆囊癌,永远离开了。

安雯后来写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世外桃源,我们就要像野草一样,再恶劣的环境,也要坚强地野蛮生长。”


苏越走了,安雯还要坚强地活下去。

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某个人身上,谁都救不了你,谁也摧垮不了你,只有你自己能救自己,只有自己能把自己打垮,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自己放弃。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