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劳模就是一部传奇

情感口述 2024-04-10174网络


 
▲劳模班上课的场景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一个特别的本科班——劳模班,班里的学员都是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劳动者。
2018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李珂和吴麟两位老师在讲台上萌生了为劳模学生编著口述史的想法。历经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今年劳动节前夕,通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劳模口述史》(1-3)。书中共有49位全国劳动模范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形象。
劳动节前夕,北京青年报记者对李珂博士和吴麟博士两位编者进行了专访。
烟火气息
口述史让劳模回归个体
北青报: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
李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劳模本科班于1992年开办,班里的学员绝大多数是来自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在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一定比例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学员。27年来,学校共计培养劳模学员624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40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13人、“中华技能大奖” 获得者9人……这些学员共创办了3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6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不过,这些劳模学员学历各不相同,文化基础方面相对薄弱,其中个别学员用汉语交流都很困难,也不会书写汉字。在4年的学习中,学员们要完成28门课程,每学期期末要经过考试,毕业还要通过论文答辩才能拿到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文凭。
北青报:这套《中国劳模口述史》是怎么诞生的?
李珂:2018年3月,我再次回归讲台,给2016级劳模班讲授“劳动关系概论”这门课。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我请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将主题限定在职业范畴。当现场讲述与事迹材料相遇时,给了我一种冲击:他们的现场讲述远比事迹材料更加立体、丰富,也更人性化、故事化。在与他们沟通交流过程中,我知道了更多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小故事,进而感觉到在骄人的荣誉背后,他们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由此,萌生了为他们编著口述史的想法。
采用口述史的方式,是希望能用这种回归个体、有烟火气息的方式,生动呈现劳模故事、积极传播劳模精神。按照原定计划,我们每年编撰一本,坚持若干年后,让劳模群体的口述史,能成为反映时代印记的一种载体。迄今,《中国劳模口述史》已编撰了三辑。
“个性”访谈
每位劳模访谈提纲不同
北青报:在《中国劳模口述史》的书写工作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李珂:在书写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一是部学员不善言辞,沟通起来有较大困难;二是一些学员已经习惯了事迹报告会的风格,一开口就不自觉地回到了事迹材料里的内容;三是在阅读完他们的文稿后,二十多篇文稿中能达到我预期基本水平的不超过五篇。
此前的第一辑《中国劳模口述史》由我独立完成,如今的第二、三两辑是由我和吴麟协调分工、合作完成。我直接为劳模班学员授课,与他们有多次实际接触,主要扮演着“传道者”、现场“聆听者”及流程“组织者”的角色。吴麟博士则更多是担负“编辑者”、后台“聆听者”及事实“核查者”的角色——首先深入地细读劳模们的事迹材料,列出个性化的访谈提纲;然后反复研读他们的文稿,针对结构、文字、逻辑等一一提出修改建议;最终确认文本材料的准确性和风格的统一。
我们从家庭情况、教育经历、职业生涯、荣誉激励、大学生活、理念思考六个方面,基本为书中每一位
劳模都“量身定制”了千余字的访谈提纲。在打磨文稿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和劳模们沟通,寻求共同努力实现下述目标——真实、平实、讲故事,有逻辑、有细节。一方面,要弘扬劳模精神,呈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一方面,要尽量地接地气,呈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在各自访谈提纲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相同的问题——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如何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一论述?劳模们提交的初稿中,这一部
分问题很突出,一谈到 这些,几乎都是文风陡变,套话很多。为此,我们和劳模们反复沟通,强调务必认真修改,此处需要“见自己”。
拉近距离
让劳模精神不再遥远
北青报:通过这部口述史,您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劳模哪些不一样的亮色?
吴麟:在大众心目中,劳模的形象往往容易呈现脸谱化、概念化等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劳模精神的感染力。而每一位
劳模的口述史,既能够折射出时代变迁对一个人微观命运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家庭、单位、时代等多种变量综合作用的途径及结果。这个时候,读者可以感受劳模作为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于是,劳模精神不再遥远,更具感染力。他们既非凡又平凡,一位劳模就是
一部
传奇

北青报:劳模班学员年龄跨度很大,最年轻的劳模是90后,年轻一辈劳动模范和老一辈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吴麟:劳模本科班学员中,从“60后”“70后”“80后”到“90后”,横跨4个年龄段。最年轻劳模是2019级劳模本科学员中的李瑞瑞,她今年刚刚22岁。她就很典型,她的师傅王晓菲也是我们劳模本科班的学员。


相比之下,年轻一辈的劳动模范比老一辈的劳动模范更善于言谈,也愿意积极表现自己,这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老一辈人是年轻劳动模范的偶像,他们影响着中国一辈又一辈年轻的开拓者们。
北青报:在和劳模交流中,青年学生获得了什么?
吴麟:口述史的整理主要是以老师为主,但是有“劳模在身边”的特色资源,我们学校在拉近劳模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开办“劳模大讲堂”,让劳模们以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事迹向同学们讲述如何用劳动改变人生、用劳动实现价值,学校官微还有“身边劳模”栏目,每周会定期推出劳模故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与劳模零距离接触,真正从中感受到劳动模范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心路历程。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刘江华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