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伊朗人讲述“共克时艰”:百姓生活变难,民族自尊未减

情感口述 2024-04-11162网络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11月初,随着伊朗人质事件40周年这一特殊日子的到来,伊朗和美国再次打起“口水仗”。美驻德黑兰使馆门前出现的“反美”主题宣传画,见证着伊朗的特别之处。我从2005年到伊朗,先在伊朗高校当老师,后在凤凰卫视驻伊记者站工作,一晃快15年了,但我依然认为自己对伊朗的了解还不够。这是因为伊朗是一个文明古国,今天的社会又非常复杂,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宗教与世俗交织在一起,使伊朗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万花筒,神秘莫测。谈起过去的15年,伊朗人大多会说:“我们的变化太大了。”而我的亲身感受是,伊朗民众的生活变得相对艰难,但他们特有的民族
自尊
感和政治热情从未改变。
“尿布荒、奶粉荒”十年前少见
我1979年出生在银川。那一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伊朗完成伊斯兰革命。1997年我被上海外国语大学波斯语专业录取。当时我选这个专业只是出于好奇。记得那年5月,我很偶然地在自家厨房贴的一张报纸上读到“哈塔米多数票当选伊朗总统”的消息。被上外录取后,我去宁夏图书馆查波斯语资料,居然一本也没有查到。上学后,我听说中国企业在德黑兰修地铁和一条去里海的高速公路。有的说,上外预计到将来国家需要一批波斯语翻译,所以新开了波斯语专业。
2005年我在北大读完研究生后,正好上外要派老师去伊朗教书,这正是我想要去的地方。伊朗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非常神秘。164.5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面积和我国的新疆差不多。2005年时人口不到7000万,现在已超过8000万。我在德黑兰山脚下的沙希德·贝赫什迪大学教了近一年的中文课。在这所最早开办中文系的伊朗名校,打开宿舍窗户,映入我眼帘的是皑皑雪山。自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结束教师生涯,我2007年开始在伊朗做记者。10多年来,我见证了伊朗与西方相处的三个阶段:内贾德政府时期,双方因伊核问题关系紧张,伊提出“向东方看”;2013年6月至2018年4月,随着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鲁哈尼政府将重点放在与西方改善关系上;2018年5月至今,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朗极限施压,伊只好再次调整政策。与西方关系缓和那几年,伊朗非常期待欧洲公司能进入伊朗市场。曾有中资公司负责人告诉我,负责和他们谈项目的伊朗官员很明白地说,“有些项目合作要等欧洲公司进来再说”。
受西方制裁等因素影响,伊朗普通民众的日子变得艰难。首先是伊朗货币里亚尔一贬再贬,意味着人们的收入不断缩水。2005年时,伊朗大学给我定的月薪标准是500美元,因手续繁杂经常会拖上两三个月才发,实际拿到手是按官方汇率折算的里亚尔。记得当时我每次都是拿着学校财务给的支票和一个大包去银行领工资,看着包里装满一沓沓里亚尔,真觉得自己像个大富翁。当时美元兑里亚尔汇率只有1∶9700,今年已经是1∶115000。其次是物价上涨。2006年,一张大饼合人民币不到2角,每升汽油不到6角。当时伊朗政府对国内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有补贴,我常常看到加油站地上有很多油污。或许是汽油太便宜,显得有些浪费。2007年6月,伊朗政府对汽油消费采取配给制,汽油价格上涨一度导致民众的不满。如今,一张大饼最便宜的也合1.5元人民币,汽油每升也涨到约3元。
牛奶、水果、肉以及很多生活必需品现在的价格是10多年前的五六倍。我2006年看中的一条波斯地毯只要500美元,当时没舍得买,现在居然卖到2500美元。


10多年前,我每月500美元兑换的里亚尔根本花不完,还可以请客、旅游。那时伊朗一些大学教授的月工资两三千美元,很让我们这些年轻的中国教师羡慕。如今,伊朗一些中产阶级开始抱怨自己正滑向低收入阶层。我在德黑兰大学教书的伊朗朋友说,他博士毕业,月薪还是500美元,但这笔钱连交房租都不够。有大学校长10多年前的工资合1万美元,但现在只有过去的1/10。
伊朗人很喜欢享受生活,如全家出去旅游,但现在很多中产家庭开始节衣缩食,减少旅游和聚会请客的次数。伊朗政府一直在稳定物价,汇率也有小幅回升。不过,有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还是涨了一些。在德黑兰的自由市场,1公斤牛肉约合51元人民币,羊肉贵点,1公斤约合70元人民币,相比之前还是涨了一些。随着美国加大制裁,伊朗出现“尿布荒”“奶粉荒”,有的人为防止涨价,会抢购一些,这样的场景在过去10多年比较少见。相比,伊朗进口商品也少了很多。为防止外汇流失,有上千种商品被伊朗政府限制进口。每次回国,我都会采购些生活必需品,再大箱小箱带回伊朗。
“每个伊朗人都能当政治家”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