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演技,说说生活和变化
情感口述 2024-04-14171网络
《人世间》,追完了已更部分。说实话,这部剧开播的时候,没打算看,以为是那部记录疾病悲苦的纪录片续集。一六年以后,与疾病相关的影视剧,一律不看。一是再真实的描述,也敌不过现实的一二;二是为了真实,将悲苦赤裸裸展示的表现方式,不喜欢。因为是纪录片,病人家属随后被网络过于关注的生活,本身已经一地鸡毛,展示后增加了被围观,失去自主和自由。这是自媒体时代的“双标”特点。不说了。
后来看到很多介绍,才知道是一部电视剧,一部被很多人称赞为表现生活变迁的天花板级别电视剧。一部群星演技炸裂的好片子。好奇心爆棚了。这是一部表现东北人几十年生活变迁的影视剧。东北是我没有深入过地方
。早些年看过很多下放东北的知青小说,“北大荒”与小说主人翁一起,留存在记忆深处。与东北相关的影视剧,最记得是赵丽蓉与梁天主演的“过年”,好羡慕他们包好饺子端出去,很快就有冻饺子吃的
得天独厚。“人世间”,一家一景,包罗万象。老工业区的家属区,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家属院”,那个太高级。家属区则不然,老婆叫、孩子哭,鸡飞狗上墙,天天在上演。但是,编导们没有展现这些。相反,这里邻居关系非常好。纵然有一点家长里短的事儿,不过是婆娘们嚼舌头而已。到处都有。
相反,人性的光辉,在剧中时时可现。周家一家人的主线之外,有“虎妞”春燕和乐于助人的春燕妈;有与周秉昆从发小到兄弟一路走来的国庆、赶超几位;有开始便贴上“坏人”标识的水自流和骆士宾,甚至被示众后“QB”的涂志强,也是因为仗义出手过重导致的结果。在最强调“阶级”的年代,这些相同或不同阶级的人,因缘凑巧走到一起,为了生活而努力。建设“大三线”和“上山下乡”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事儿,都是备战备荒的需要。我在八十年代后期,去过重庆大山深处的“大三线”研究所,比剧中老父亲的建筑工地,条件好多了。但比起当年交通不便的扬州,还是要不便得难以想象。研究所有班车尚
这样,当地人的生活可想而知。剧中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周家及其
一切,其实也是。周秉昆与郑娟,同一个阶级中,小鱼和虾米的区别。即便是这样,秉昆的弟兄们对郑娟的环境,却心怀对秉昆的担心。周家母亲突然倒下,倘若没有郑娟帮助,可能早不在
人世。周家老父亲的包容,不是对郑娟,而是对郑娟为周家的付出。在随后的日子里,郑娟的存在,就是一个比保姆
辛苦的存在。
很多人在文字中谴责周家老大和老二两兄妹,认为他们太“怀”。老大与父亲同一天离开,一个去为“大三线”建设添砖加瓦,一个到生产建设兵团接受锻炼。都是需要。姐姐和小弟,面临再走一个的选择。其实父兄已经做出了抉择,老疙瘩秉昆下放,周蓉留在母亲身边。作为今天的众多自媒体人,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不知道“此去经年”后,命运何如的未知多带来的恐惧。所以我不这样认为。假如,周蓉不告而别留下小弟,没有浪漫的动因,会不会觉得她很有爱心?同样,假如她没有嫁给诗人丈夫,而是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是不是歌颂的典型?在我回城的时候,有很多
比我年长,当时作为典型的姐妹,留在了农村。他们后来如何?大多数
也“返城”了。经过没有住房没有户口的煎熬后,有的勉强,有的艰难,只有极少数
活出自己。他们的孩子,有很多便是《孽债》中的大多数,尴尬地活在夹缝中。婚姻或者相关法律的制定者,我难以理解制订时的思路。当时政策是未婚如我这样,可以回城安排工作,迁回户口。离婚没孩子,也可以。《孽债》中有详细描写,这里不多说。
像周蓉这样通过自身奋斗改变命运的女人,当时少之又少。工农兵大学生或者恢复高考后自己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凤毛麟角。还有很多考上走不了的人呢?蔡晓东的遭遇,点到即止,其实是千千万个
中的一个。作为一个到过农村,工作中接触到众多“工农兵”大学生和第一届恢复高考的“老三届”知识分子的亲历者,对剧中表现的这一切,感觉还是理想化了。周秉昆的奋斗,总算有了名堂。郑娟跟着他,没有瞎。后面的故事走向是什么,尚不知道。我没有看过梁晓声的原著。我不喜欢在观赏影视剧的同时,去看原著。一来这样的“剧透”会大大降低观剧的愉悦,另一方面会将大量精力用在改得好不好的比较上。将电视剧看到“剧终”以后,回过头再看原著,享受了两次岂不更好
?
周老爷子的“一言九鼎”,有地位的儿女在家中有更多话语权等等,不就是我们日常的每家每户?期待更新。
上一篇:苹果iphone14设“悬念”,8G运行内存,基本定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