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应重视发展转型金融,支持“天生不绿”的企业绿色转型

社会话题 2022-08-10122网络整理知心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郭晓洁 广州报道

日前,广东印发的《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绿色金融如何更好地创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 (北京) 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施懿宸。

图为中财绿指 (北京) 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施懿宸 受访者供图

施懿宸表示,近年来,特别是全国碳市场成立一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成绩显著,成交量位居全球首位。同时他也提出,要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应基于目录跳出目录,重视发展转型金融,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供应链到消费端,降低绿色溢价,最终服务产业结构向绿色化转型。

绿色金融要跳出目录做创新

今年上半年,全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2%。

绿色债券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总计超900亿元,同比涨幅明显。

今年7月底,全国首支全国首单清洁能源基础设施REITs发行也标志着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施懿宸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产品已经完成1.0阶段的发展,初步构建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维度产品体系。在绿色金融发展的1.0阶段,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更多基于政策来发展。2012年银监会印发的《绿色信贷指引》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框架意见;2021年4月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为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框架性指导意见等。今年7月29日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的四大核心要素。

施懿宸认为,要继续做大绿色金融体量,为产业结构转型做有力支撑,需要突破目录限制,基于目录又跳出目录,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探索。

“否则可能会引发漂绿的质疑,金融机构既需要关注事前标准,更需要重视事后产生的环境效益,提升事后监督的意识和技术,做到有能力对投放后的碳减排等维度进行监督测算。”施懿宸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尽管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规模增长迅速,标类资产规模排名全球前列,但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80%以上依然为化石能源。

施懿宸因此建议,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增加碳金融的体量,加大绿色金融的创新能力建设,尤其重视转型金融的发展,支持“天生不绿”的企业进行节能改造转型升级,使其顺利从高碳转向低碳。

以传统高排放的火电行业为例,若这类企业通过技术设备更新后所达到的减排效应超过了其设备更新的成本,则其环境效应是明显的,金融机构就应该给予支持。

这也符合当前政策引导的方向。今年6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在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

从全供应链到消费端降低绿色溢价

落实“双碳”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打通供应链到消费端,降低绿色溢价。

所谓绿色溢价,是指使用没有碳排放的燃料进行生产生活所花费的成本比使用传统化石能源进行生产生活而高出的成本。

此前,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曾提出,仅靠供给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新产品的出现等,不足以实现低碳和净零排放,还要求最终使用者为使用碳排放产品和服务承担更大的代价和成本。因此,需要关注并正面面对成本的转嫁。

施懿宸认为,若需求端不为短期的绿色溢价买单,供给端则没有足够的动力生产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无法形成闭环,推动社会绿色转型。

“从供应端到需求端都应加大对绿色低碳产品的接受程度,当需求增加时,生产的平均成本便会下降,达到规模经济。我们需要引导更多的C端、B端消费者,更多地使用绿色低碳产品。”施懿宸说。

为倡导绿色消费,广东也提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推广绿色积分、碳积分等激励机制;持续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和培训,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针对如何在供应链条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施懿宸建议,大湾区可从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着手。以苏州为例,早在几年前苏州市政府已意识到,若其工业产业园区不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改造,对企业国际订单、出口边境关税等问题将产生影响。因此,苏州部分工业产业园从园区能耗系统到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在做低碳转型,打造了很多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化工厂。

今年7月,上海也出台了《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围绕氢能、高端能源装备、低碳冶金、绿色材料、节能环保、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力争打造5家特色产业园区。

“大湾区在绿色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广州及周边有大量的旧厂房待改造,可利用旧厂改造的契机,在传统工业园区、产业链升级上,融入低碳系统和技术。”施懿宸说。

但施懿宸也提醒,从供应端到消费端提升绿色低碳意识,在经济向好的时候阻力较小。当经济放缓时,阻力较大。“因此,为降低绿色溢价,从根本上还是要加快绿色技术创新,用科技创新带动成本的下降。”

广东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布局;研发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同时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大湾区有条件在ESG标准制定上与国际接轨

对于大湾区如何走出一条领先的绿色转型之路,施懿宸建议,除了继续加快建设绿色金融生态体系、探索金融机构进场碳交易、研究环境权益确权之外,大湾区还应利用自身优势,借鉴香港和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率先推动ESG标准体系的制定和信息披露工作。

施懿宸认为,6月1日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实际上已将ESG理念贯穿于其中。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通过一套科学化指标来协助金融机构在投融资流程及后续风控流程中识别企业的ESG的风险。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