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守“一座城”·护“一段墙”·看“三道关”

财经新闻 2023-12-08109网络

  宁夏因境内分布有众多战国、宋、明等朝代长城,而被称为“长城博物馆”。近年来,宁夏对重点长城段落进行修缮,聘请长城保护员定期巡查看护,让饱经沧桑的长城得到了好的保护。

  守好“一座城”

  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明长城中卫姚滩段北临腾格里沙漠南缘,南距黄河不足10公里,这段长城最大的特点是其2号敌台两侧分布有南北关堡,当地人称“买卖城”。中卫市文物管理所助理馆员梁斌杰说,这段长城的北关堡可能是明朝的互市榷场,也就是当时的“通商口岸”。

  穿过茂密的芦苇,来到北关堡北城墙被青砖封堵的小门,因城墙滑塌、黄沙掩埋,现在只能看到小门的顶部。“这个小门可能是明代互市进出关堡的通道,封堵小门的青砖为典型的明代城砖,由此推测,明朝关闭互市榷场后封堵了小门。”梁斌杰说,史书记载,明朝曾在宁夏境内长城沿线开设互市榷场,北关堡则是很好的实物佐证。

  完成历史使命后,明长城中卫姚滩段部分淹没于黄沙之中。经过多年风雨侵蚀,这段长城出现了墙体坍塌、裂缝等问题,对此,中卫市4年前对这段长城1.2公里多的墙体、3座敌台进行了修复。

  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长城墙体的影响,修复明长城中卫姚滩段时全部依赖人工补夯。梁斌杰表示,修复这段长城时,他们通过裂隙灌浆、构筑排水系统等给长城做了一个“保护层”,减少雨水侵蚀对长城墙体的影响。

  如今的明长城中卫姚滩段拂去黄沙渐露真容,但其南关堡大部分仍埋藏在黄沙之下。梁斌杰说:“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藏在黄沙下的秘密可能会陆续被揭开。”

  护好“一段墙”

  在贺兰山东麓,宁夏青铜峡市的明长城青铜峡北岔口段因雄伟壮观,被誉为“宁夏的八达岭”。这段长城因在贺兰山脚下“岔开”而得名,其岔开的一段向北沿山进入贺兰山,另一段则沿着贺兰山脚下向东北行进。

  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黄金成说,向北进入贺兰山的这段长城,两道相隔四五米的土长城、石砌长城并行,由大块石块沿山势垒石砌长城高1.5米左右,土长城则风化损坏严重。宁夏石砌长城较少,两道长城并行更是罕见。

  沿贺兰山脚下行进的土长城则是明长城青铜峡北岔口段的“精华”所在。这段长城墙体高8米左右,长城顶部可通车马,墙顶女墙仍清晰可辨。黄金成告诉记者,这段长城为土筑长城,与长城内外的关堡、烽火台等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明朝时主要防范、抵御由此进入的游牧民族侵扰银川平原。

  尽管远离城市和乡村,这段土长城历经数百年风雨也已“千疮百孔”。2019年,青铜峡市文管所对明长城北岔口段1700多米的墙体等进行了保护修缮。

  “屹立数百年不倒的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修复长城前,我们反复做实验,寻找与长城墙体最为接近的夯土配方,通过系列科学方法,让这段长城长久地保存下去。”黄金成说。

  看好“三道关”

  沿着贺兰山东麓北上,就来到了银川市永宁县三关口。连绵高耸的贺兰山作为天然屏障,到此突辟一缺口,贯通银川平原与阿拉善高原。这里至今仍是宁夏进入内蒙古的咽喉要道。

  鉴于三关口重要的战略地位,明代在这里重点设防,三关即从东向西依山势设头道关、二道关和三道关。头道关两侧与长城相连,向东南延伸的长城至今保存较好;二道关目前仍能看到烽火台和石砌长城;三道关两山相夹,公路穿关而过,公路一旁的山石上有石刻“三关”二字及介绍,文字已模糊不清。

  “三道关相对比较原始,它以山体为主,在远处的高山上能看到烽火台。”银川市永宁县长城保护员董海宁说。

  如今的三关已不见当年关隘,早年因修路,部分长城段遗址遭到破坏。为保护好长城,正在建设的包银高铁银巴支线在贺兰山修建隧道下穿明长城。中铁十五局贺兰山隧道项目负责人张迎辉介绍,项目采用低噪音设备和工艺,专门对职工进行文物保护培训,杜绝在长城附近取土等危害长城的行为。

  因头道关山势险要、长城壮观,成为游客的“打卡地”。作为长城保护员,董海宁要定期巡查管辖范围的长城,及时上报长城及周边的各类情况。

  “我们既要保护好长城,也要讲好它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让大家了解土长城背后的故事,带动更多人投身到长城保护中来。”董海宁说。    (记者许晋豫)新华社银川电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