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0日 熊运浪)

财经新闻 2024-02-2375网络

  ——2024年1月10日在萍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熊运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实践路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强化“六个聚力”,纵深推进赣西、长株潭城市群叠加链接区和湘赣边区域合作枢纽区建设,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8%。

  一年来,我们聚焦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大事、要事,脚踏实地、实干担当、攻坚克难、务求实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0210”行动计划,强化“4+2”新动能培育,2023年1至11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89%,新动能培育“四大赛道”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其中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细分领域、绿色食品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2.5%、12.3%和7.2%,有效拉动了全市工业增长。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增工业技改入统项目124个,累计完成投资50.01亿元,成功承办第五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政策培训会暨现场经验交流活动、中国电瓷电气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湘东区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5个,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获评国家千兆城市,产业数智化转型基础更加厚实。工业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省第三。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预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左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护高质量考核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均位居全省第一。双季稻种植比例大幅提升,杂粮生产规模化水平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总体稳定。“种业大市”建设成效明显,在海南三亚挂牌成立“南繁服务中心”,连续五年成功承办江西省优质稻种业大会,水稻制种面积达10.02万亩,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湘赣边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产品加工基地数量同比增长41.3%,对长株潭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2%。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新造及改造油茶10.63万亩,新增林下药材种植面积1.94万亩,成功申报省部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省市共建样板”。湘东区排上镇、莲花县良坊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服务业稳定回暖。预计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左右。商贸消费全面回暖,成功举办首届萍“湘”美食节,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643场,累计投放消费券3479万元,带动消费11.21亿元。文旅消费持续繁荣,武功山景区接待游客数量、门索道票收入均刷新历史纪录,荣获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品牌传播力持续增强。高规格、高质量承办全省旅发大会,呈现了江西旅游强省新风貌、萍乡赣西文化堡垒新形象。金融支持发展更加给力,获批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全省唯一),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76%,推出全省首个以工业碳账户为特色的碳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农贷通”金融服务产品,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保持下降趋势,融资成本有效降低。湘赣边仓储物流基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建成仓储面积39.43万平方米,与京东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互联网 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中心实现县区全覆盖,快递业务总量同比增长30.74%,基本形成萍乡至沿海城市的多式联运格局。

  (二)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项目建设效益更好。用活用好“四个一批”项目滚动调度机制,接续推进“项目大会战”,195个省大中型项目、48个省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7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82.2亿元,71个城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98.98亿元,42个规模化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05亿元,125个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5.47亿元,水利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旭阳焦玻、中材锂膜、喜临门家居、赛纳威、立马车业、甘源食品四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有序推进或建成投产,为发展带来了显著增量。长赣高铁(萍乡段)、萍乡绕城高速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沪昆高速(萍乡段)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建设的中环路实现全面贯通,新改建农村公路73.9公里,完成路面养护工程项目40.35公里,278座重点山塘整治任务有序推进,碧湖水库竣工下闸蓄水,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为发展夯实了基础。

  项目引进力度更大。着力健全“3 4”市级招商队伍、产业招商服务中心和招商引资信息调度机制,深入推进招大引强,预计全年引进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76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左右,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其中主导产业领域项目占比达81%,万联光电、赛酷新材料、国光电器等一批主导产业链上的关键项目相继落户,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了支撑。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13.21亿元,发行企业债券20亿元,为全市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园区发展质量更佳。萍乡经开区完成机构撤并整合,实现“瘦身”发展,预计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9%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左右,获评省级数字化转型优秀开发区。五个县区工业园预计实现营收441.75亿元,利润26.73亿元,芦溪工业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园区改革稳步推进,湘东工业园人事薪酬改革、上栗工业园去行政化改革获评省开发区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创新实施工业企业“四个论英雄”综合评价,591家规模以上实体制造业企业纳入综合评价,实现差异化资源要素配置。在全省率先实施经营主体代位注销,有效清理无效低质、僵尸企业。深入开展“节地增效”行动,消化批而未用土地8554.39亩,获批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安源区获评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区。

  (三)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重点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推行招投标领域评定分离综合改革,强化限额以下工程建设项目交易监督管理,招投标制度更加完善。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组建了市文旅集团、市建工集团、市人才集团,市本级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400亿元。推进落实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入选全省市县财政改革典型案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扎实推进,武功山实现宅基地改革试点全覆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稳步推进,产改工作齐抓共管格局进一步巩固。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惠企服务进一步提升,531名干部进驻739家企业进行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279个。惠企政策进一步优化,累计降低企业成本22.05亿元。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打造了全省首个“民企之家”,482项高频事项上线“赣服通”萍乡分厅,94.88%的事项实现延时错时预约服务,帮办代办服务实现“365天不打烊”,市政务服务大厅获评“江西省政务服务示范大厅”。涉企开办事项全面整合,基本实现企业线上开办最快0.5个工作日办结,工业用地出让市级审批时间压缩至10个工作日,企业办事便捷度大幅提高。获评第四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全省唯一)。芦溪县电瓷产业创新发展“三板斧”改革经验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做法案例汇编》。营商环境的优化保障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新增一套表单位410家,同比增长16.5%。

  区域合作不断强化。2023年1至11月,湘东—醴陵、上栗—浏阳2个赣湘合作产业园区产值达203.65亿元,6个产业园区加入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建成“湘赣红”区域品牌江西运营中心。“跨省通办”更加便捷,150余项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通办,工伤实现互认,公积金实现互贷,湘赣边六地市1024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实现跨省异地直接结算,湘赣边区域合作更加密切。对外开放更加深入,获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23年1至11月,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163.7%。

  科创成效不断显现。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同比增长15.3%,增速列全省第三,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23.6%,2项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列全省第四,鑫通机械、新科环保等企业6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列全省第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同比增长69%,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47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2家,电子电路研究中心获批省级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城市品质加快升级。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形成市域“一心、多带”的农业产业空间总体格局、“三山五水”的生态保护格局、“一核四心”的城镇空间结构。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加快推进,实施城市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项目174个,完成投资87.65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6个、惠及居民2.14万户,市图书馆项目获评江西省优质建设工程杜鹃花奖,武功山中大道萍乡卫生职业学院跨街天桥投入使用,获批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智慧城管”平台升级为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城市运行管理问题处置实现全闭环,“数字萍乡”全域视联感知网项目获第二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优秀创意奖,城市管理水平更加精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城市卫生面貌大为改善。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扎实开展,555个村庄整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5G 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平台”处理群众反馈意见10164个,完结率达99.8%,乡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湘东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上栗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芦溪县、安源区获评全省美丽宜居先行县,安源区青山镇等6个乡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样板示范乡镇。1327户4936人纳入监测帮扶,脱贫劳动力就业率达85.0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合评价连续两年获评“好”等次。

  生态治理扎实有效。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全市1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5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305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主城区排水系统提质增效系统化治理工程(一期)项目扎实推进,入选第二批江西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建设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94.5%,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萍钢安源生产区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实施,柯美纸业和浮法玻璃搬迁、中材水泥退出工作加快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取得明显进展。完成人工造林4.28万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步伐加快,累计引入社会资本达5.89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进,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3.4%左右,芦溪县成功申报CCER林业碳汇试点县。

  (五)民生事业交出暖心答卷

  社会保障事业成效明显。省市确立的民生实事按照序时进度推进,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市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成投入运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24亿元。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快递员劳动定额全国试点有序开展,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81.87%,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实施社会救助“扩围增效”行动,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惠及困难群众19.8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6.3亿元。为6.5万名困难群众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8.51%,全市105个医疗机构实现DIP方式付费全覆盖,成功上线全省首个“医保视频办”服务专区,民生保障的底线兜得更牢了。

  公共服务品质持续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连续八年获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全省第一名,芦溪县成功入选全国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全省唯一),并代表全省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实地评估,新鹅湖学校顺利开学、新增学位1400个,萍乡市高级技工学校获批升格为萍乡技师学院并完成新校区搬迁。文化事业加快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并获得优秀等次,市文化馆、工人文化宫搬迁新馆,芦溪县图书馆建成开馆,新安源新形象、湘东龙舟文化节、芦溪灯彩艺术节、上栗大地红广场之歌、莲花莲文化旅游节、武功山国际帐篷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常态,“一县一品”特色文化格局逐步形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养签约率达100%,芦溪县获评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栗县社会心理服务协会获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生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每千人口幼儿托位达4.22个,安源区入选全国生育友好先进县区。养老服务质效提升,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第三批社区和居家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试点城市,“安源红邻里之家”养老服务改革获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体育事业取得新发展,经常锻炼人口比例达40.2%,列全省第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七年获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举重项目团体总分第一名;省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市奥体中心建设有序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础更加夯实,双拥模范城创建顺利通过省级考评,并获得高度评价。

  社会稳定大局全面巩固。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扎实推进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债务得到有效管控。金融风险防范有力,截至2023年11月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09%,保持低位运行。“保交楼”工作扎实推进,截至2023年底,完成交付11440套,交付率位居全省前列。各领域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平安萍乡、法治萍乡建设成效明显,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步完善,建成智能安防小区608个,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村(社区)调解组织654个,打造全国、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9个,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远程法律服务“乡乡通”实现全覆盖。全市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连续12年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一年来,面对艰巨任务和复杂形势,市政府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扎实推进“动能培育提速、环境优化提升、作风建设提效”三大专项行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注重强化政治建设,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上级和市委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全面落实。我们注重强化为民服务,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坚持工作向“为民”聚焦,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江发职工集资房、丹江小区等住户办证难问题410件,12345热线平台收集办理群众意见建议10万余件,办结率达98.74%。我们注重强化法治建设,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件、政协委员提案129件,答复率、反馈率100%。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推进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领域立法,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部,33个行政执法领域全面落实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行政执法有力度也更有温度。我们注重强化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般性支出较上年压减5%,持续推进精文简会,统筹规范检查考核,扎实推进典型案例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永葆务实清廉政治本色。

  与此同时,我们支持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军民融合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机关事务、合作交流、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残疾人、档案、科普、史志、老龄、电力、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特别是面对罕见的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安全生产、债务约束等因素影响,我们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困难一起挑、迎着风险一起扛、顶着压力一起闯,千方百计破解多重约束、解决多种问题,一季度经济极限承压,二季度顺利实现“扭负转正、企稳向好”,三季度、四季度“持续恢复、回升向好”,有力稳住了发展的基本盘。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关怀厚爱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饱含了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奉献,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力量。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和省驻萍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萍乡发展的国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挑战交织叠加,遇到的风险隐患前所未有。经济总量不大、增速不快、支撑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还比较大,消费被虹吸、项目引进难的问题日益显现,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偏多;高危行业门类全、密度大、分布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压力大、责任重;环境保护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难度大,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完成耕地恢复任务难度大;少数干部作风不硬、能力不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越有风险挑战,越需要坚定信心;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斗志昂扬。我们坚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力量,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富有萍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实践路径,强化“六个聚力”,纵深推进赣西、长株潭城市群叠加链接区和湘赣边区域合作枢纽区建设,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萍乡篇章。

  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工业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5%左右。

  萍乡要奋勇争先,完成好2024年的预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绝对忠诚、对标看齐,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忠诚刻进心坎里、写在岗位上、融入事业中,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最关键的是要找准症结、闯出新路,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稳步走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水平安全和生态高效益保护的发展新路。最突出的是要求真务实、实干担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为“项目好看”而掺假,不因“短期显绩”而折腾,不求“加速见效”而浪费,静下心来,把打基础、作铺垫、利长远的好事办实,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把实绩实效创造出来。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心、不忘初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政府全部工作中,不做浪费财力、折腾群众的坏事,多做真正惠民利民的好事,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可贵的是要精诚团结、凝聚共识,共同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咬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目标不松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各项工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重点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激活力、提质量、防风险、增效益上下功夫,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更大力度强攻工业经济,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工业经济上,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统筹抓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链条式、集群式推进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强工业产业。加快培育“4 2”新动能,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0210”行动计划,实施产业集群建设三年行动,精耕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细分领域“四大赛道”,落实产业链链长制,“一链一策”建设产业联盟,真正培育具有萍乡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属、建筑和陶瓷领域新材料产业,努力建设国内有较大知名度的特种金属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力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数量达到140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培育矿山机械和压缩机相关装备、汽车零配件等智能制造产业,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提质升级,力争规模以上智能制造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落实“头雁领航、雏鹰振飞”行动,大力推进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力争绿色食品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等电子信息细分领域,推动电子信息细分领域产业能级跃升,力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数量达到113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积极培育数字经济9条重点赛道,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基础再造工程和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行动,加快建设产业数字化技术服务中心,扎实推动钢铁、建材、陶瓷、花炮等传统产业全链条升级改造,建强上栗县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示范区,推动芦溪县电瓷电气产业创新发展,力争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80个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加强产业前瞻研究,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谋划布局增材制造、功能食品、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新质生产力。

  做实产业招商。围绕“10210”行动计划和“4 2”新动能培育方向,瞄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长株潭等重点区域,举办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开展目标化清单化精准招商,提高强链延链补链招商工作成效。加强项目考察评估,涉及项目落户、优惠政策制定、合同文本审定等重大事项,严格履行集体研究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基金投资决策机制,严格管理产业引导基金。建立和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清退机制,及时清退劣质项目。着力形成链主企业领航、关联企业集中、配套企业协作、企业梯次发展的“雁阵式”产业链条,力争引进优强项目10个以上,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100个以上,让更多“企业有利润、资本有收益、政府有税收、就业有支撑”的优质制造业产业项目为萍乡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做大优势企业。抓好企业梯次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瞄准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小微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配套、补齐产业链条,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0家。强化质量支撑,狠抓标准引领,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降成本专项提升行动,延续优化工业企业奖补政策,围绕企业融资、用工、用能、物流、数字化转型、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有针对性制定本地区差异化降成本综合措施,助力企业稳产增产。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计划,充分发挥“民企之家”作用,建立完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涉民企诉求快速处理机制、惠企政策协调落实机制,搭建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对接用好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新建项目清单,强化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支持政策,不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做足园区保障。全面落实市级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明晰园区主导产业、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赣湘合作市级工业平台建设,持续建设专业化园区,推动各工业园区聚焦特色优势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打好工业园区功能完善提升战,完善商超、医疗、交通、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功能,推动园区从基础功能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实施“四个论英雄”考核评价,促进要素资源加速向优质企业集聚,提升园区产出效益。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机制,做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清理闲置低效土地2000亩,优化土地要素供给,切实保障园区用地。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管委会 公司”运营模式,制定优化开发区社会事务剥离方案和管委会赋能国有开发区公司方案,推进园区整体评估改革,提高项目入园效率,推动开发区更好聚焦发展主业。

  做优科技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施“高企达规、规企升高”行动,建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库,着力培育引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队伍,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落实创新平台引领力升级行动,推动营收5亿元以上企业市级科研平台全覆盖,抓好国家高压绝缘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创建、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建设工作,建强萍乡(长沙)飞地科创中心,加速推动与中南大学共建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与南昌大学共建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积极推进半导体陶瓷新材料中试基地、新能源材料中试基地等中试平台建设,推进科创平台“市场化发展、公司化运营”改革,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力度,让科技创新平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紧盯产业需求,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实施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加大对萍乡学院等“1 3”院校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力争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8%。探索实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产业教授”模式,加大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体引进力度,认真组织实施“昭萍英才”等各类人才计划,健全本地外出人才摸底与对接工作机制,加快市人才发展集团建设,支持企业聘用高校科研人员为科技副总,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加大力度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力争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突破9件。

  (二)以更大力度扩投资促消费,提高内生发展能力

  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拉动作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四个一批”项目滚动调度机制,加强项目储备,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和年度计划,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动一批”的良好局面。力争全年实施产业项目111个、投资940亿元以上,建设城建、交通、能源、水利、环保、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47个、投资490亿元以上,推动格派新能源、光安科技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长赣高铁(萍乡段)开工建设,加快萍乡绕城高速、沪昆高速(萍乡段)改扩建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实施,促进东源水库、流源水库、东江水库等水利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出台相关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切实以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带动发展提质增效。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千方百计活跃商贸消费市场,深入实施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高品质商业街区创建工程、“惠享萍城”促消费行动,促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电子产品等大宗商品消费,培育壮大体育赛事、家政养老、国货“潮品”等新兴消费,大力发展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社交电商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繁荣发展夜间经济。落实旅游景区业态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全域景区融合改革与市文旅集团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动武功山景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安源景区、杨岐景区建设,支持芦溪打造亲子旅游目的地,不断提升萍乡旅游的影响力。继续打造莲花血鸭、武功山灵芝生态鸡等“十大楚萍名菜”“十大楚萍名小吃”,塑造“楚萍菜”品牌。统筹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商业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培育挖掘农村消费市场。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出台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测认证、法务咨询、知识产权、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迈进。发展会展经济,吸引企业来萍举办年会、股东大会,有效拉动餐饮住宿、消费娱乐等服务业增长。深入打造湘赣边仓储物流基地,加快培育一批A级物流企业,推动中农批物流园、江西四顺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抓好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和运营,不断织密供销网络,擦亮萍乡百年供销品牌。充分发挥市本级普惠金融中心作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力争全年新增贷款26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力争宝海微元、伯乐智能、网是科技成功上市。推动武功山景区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发行,大力引导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动更多“映山红”在昭萍大地上竞相绽放。

  (三)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全面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推进机构改革工作,确保贯彻执行不打折、不变形、不走样。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构建财权与事权更加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建立健全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促进智慧税务改革,推动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上线,提升税费服务质效。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向实体化、市场化、效益化转型,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和规范集体林权流转,促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完成全市宅基地摸底调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运用,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开展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大力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全力推进营商环境指标进位赶超。深化“数字萍乡 营商环境”建设,完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启动市公共资源“一网交易”建设,力争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赣服通”上线事项办理率均达100%。围绕“准入不准营”、市场主体退出难等问题,持续推进“一照通办”建设,深化“一照多址”、歇业备案、代位注销等领域改革,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退出)环境。建设好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推广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联动工作机制,对守信企业做到无事不扰,实现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让企业家放开手脚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让萍乡成为燃烧激情与梦想的沃土。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纵深推进赣西、长株潭城市群叠加链接区和湘赣边区域合作枢纽区建设,支持湘东区合作园区认定省级湘赣化工园区、上栗县合作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深度参与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努力将萍乡建设成为湘赣边区域“大进大出、优进优出”的集散地。加快渌水航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构建湘赣边综合立体大通道。深化文旅、教育、医疗、体育、住房公积金、人力资源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湘赣边地区全民健身赛事体系,推动更多高频事项“跨省通办”“一网通办”。落实第二轮渌水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萍乡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尽早立法,促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支持赣西国际港设立海关监管场所,支持萍乡经开区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大力推进中国(萍乡)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广“龙头企业 跨境电商 海外仓”发展模式,扩大生产型企业出口,全面开辟对外贸易发展新空间。

  (四)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基础支撑能力

  坚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走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加大气象为农服务力度,坚决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加大耕地抛荒治理,抓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排查整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面落实“赣种强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优化种业扶持政策,改进南繁服务中心职能,加快组建种业集团,助推天涯种业建设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深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支持萍乡学院增设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标准化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3万亩,着力建设“种业大市”。推进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规范化管理,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湘赣边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争取基地数量达80个以上,基地核心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强化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推动富硒优质稻米、特色畜禽加工、休闲食品等全产业链发展,建设莲花胜龙牛业屠宰生产线,打造萍乡“两头乌”猪扩繁基地,支持上栗整县推进黑山羊养殖,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初加工在乡村、精深加工在园区”的发展格局。持之以恒推进“品萍乡”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着力发展“湘东做东”“莲小花”“滋滋”“武功有礼”等县域公用品牌,着力打响“萍字号”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动莲花县扩大太子参、灵芝、黄精种植规模;支持芦溪县做强金线莲精深加工;全市新造改造油茶9.09万亩,确保油茶资源扩面提质、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开拓“三项行动”落地见效。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剩余应编类“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推进通则式村庄规划全覆盖。稳妥推进“空心村”治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实施市域“点线面带”工程和乡镇“十个一”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四融一共”和美乡村。优化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深入实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着力解决因人口流动、城乡发展、生活变故或政策盲点导致的零散型、突发式、发展性等返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返贫的底线。

  (五)以更大力度建设美丽萍乡,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化污染防治攻坚。全力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工业源、扬尘源、焚烧源等重点污染源整治;进一步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山口岩水库周边及上游污水治理力度,加快推进主城区排水系统提质增效系统化治理工程(一期),加速构建水生态环境治理“人防 技防 智防”的监管体系,启动萍水河流域智慧水平台建设,确保地表水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强化农用地安全利用和源头管控,切实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切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全力加速重点企业搬迁改造退出工作,按期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以及2022年长江经济带警示片、省警示片披露问题销号。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加强节能监察体系建设,推动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推进钢铁、陶瓷、水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改造、绿色技术应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建筑、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服务商。全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更好发挥市数字碳金融服务平台的核算载体作用,健全生态价值核算评估、市场交易等政策体系,积极参与用能权、林业碳汇等交易,拓展全市林业碳汇消纳渠道,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扎实推进生态修复行动,积极申报2024年废弃矿山修复“以奖代补”资金,加快奖补项目实施进度。探索通过增减挂、土地开发等方式,激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十四五”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任务。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统筹衔接各类专项规划,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改造老旧小区72个,建设“口袋公园”10个,引导国资参与构建全市智慧充电网络,推动道路、桥梁、窨井盖、燃气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强各类市政工程建设的统筹协调,从源头治、全程抓、常态管,解决道路反复开挖问题,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群众出行、生活的影响,把每个市政工程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实质开展“撤桶并点”工作,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档升级”,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深化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和执法高效衔接的“3 1”城市治理体系,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高效运行,全面推广城市便民服务数字应用场景,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效更智慧的城市公共服务。

  (六)以更大力度发展民生事业,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力促进就业增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落实就业促进三年行动,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保持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实施“稳就业增人口、促发展惠民生”行动计划,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全面加强“四大平台”运营管理和“5 2就业之家”建设,让广大青年学子留在萍乡不遗憾、追梦圆梦有舞台,让在外萍乡人回到家乡工作有干头、生活有奔头、与家人相伴有盼头。全面推广社保卡发放农民工工资,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欠薪事件,让劳动者有尊严地拿到辛苦钱。落实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激励计划,千方百计提高工资性收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持续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确保法定人群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动高频医保经办服务下沉,着力推进“互联网 医保”建设,完成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扩大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缴存比例,提高公积金缴存覆盖率。做好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加快推进重大疾病救助工程建设,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民生实事项目库,扎实办好省、市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义务教育学校8所,新增园位1910个、学位2420个,分类组建教育集团,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健康萍乡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拓展智慧医疗健康建设,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普惠托育,促进人口均衡增长。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进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和“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提升全市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积极申报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女子足球训练中心,加快推进市奥体中心和安源全民健身综合馆建设,全力抓好省运会备战训练工作。促进武功山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进一步提档升级,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强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巩固拓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繁荣民间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文物资源线上线下开放共享,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就业创业等民生领域的有效供给,让国有经济成为公共服务补短板的重要力量。

  (七)以更大力度维护安全稳定,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全力保障经济安全。做好政府债务风险管控,落实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1 9”方案,稳妥化解融资平台存量经营性债务,控制新增债务。扎实开展中小银行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多措并举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保持不良率低位运行。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严格落实“保交楼”专项借款偿还方案,加快商业办公类房产去化速度,全面完成“保交楼”交付任务,谋划推进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刺激房地产消费回暖升温,切实提振我市房地产市场信心。

  全力确保生产安全。压紧压实安全生产“三包”监管责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防范一般事故,确保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针对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道路交通、消防、自建房和老旧房屋等重点领域,落实“五大重点任务”,推进“五大重点工程”,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抓好群众关心关切的食品药品领域安全监管,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全力维护社会安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巩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成果,实施“党建 社会治理”工程和“互联网 基层治理”行动,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不断提升新时代信访工作治理效能。深化法治萍乡、平安萍乡建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全覆盖建设,加快智能安防小区、“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市政府系统要弘扬安源精神,大力开展“大抓落实年”活动,纵深推进“动能培育提速、环境优化提升、作风建设提效”三大专项行动,以政府治理能力之强,助高质量发展之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我们要筑牢政治忠诚,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以对党的绝对忠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用实际行动书写忠诚和担当,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昭萍大地上。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高效实施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以良法促善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接受各方面监督,推进政府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强化包容审慎监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高水平法治政府建设护航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强化实干担当,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巩固统计造假专项治理成果,既防止“反弹回潮”,又坚持实事求是,变免责思维为担当思维。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锤炼严实作风,求真务实、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以快干实干出彩出新。我们要永葆清正廉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执行《萍乡市深化作风建设若干措施》,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习惯过紧日子,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管,大力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把全市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全力打造清明清朗的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展望2024年,我们豪情满怀,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坚守初心,实干担当,奋勇前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萍乡篇章而努力奋斗!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