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远郊小镇如何把“土特产”做成时尚单品

财经新闻 2024-02-24174网络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是如何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成长为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草”?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三星镇依托崇明苦草这一本地特色草本植物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以“酷草”的全新姿态演绎都市现代农业的新时尚。

  苦草变“酷草”,传统农产品向时尚单品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一个昔日远郊穷村立足乡村特色禀赋,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改革,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同时,它也成为观察崇明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围绕高标准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目标,始终坚持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创新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的一扇窗口。

  一棵苦草长成联农带农“致富草”

  苦草学名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也被称为黄花蒿。崇明文史研究者发现,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崇明县志》“物产”部分中,就有对崇明苦草的明确记载。旧时,民间在炎夏以苦草的青枝嫩叶泡茶,消暑解渴。苦草煮鸡蛋更是当地产妇坐月子的滋补佳品。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苦草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菜地边畦、河塘沟渠旁的野草。“有些老一辈的宅前屋后还会种点苦草,但也是‘天生天养’,面积越来越小。小一辈的孩子甚至已经‘目不识草’,更不喜欢那个味道。”崇明三星镇新安村村民倪惠英说,“谁能想到,现在我们还能靠苦草挣钱!”

  彼时,因为缺乏好项目,土地大量闲置,镇域企业体量小,新安村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实力在镇里长期排名倒数。据村民回忆,连村委会办公室都是设在一个废弃小学的教室里,遇到刮风下雨,屋顶还漏。

  穷则思变。2018年,上海第一家民营资本与集体经济合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上海玉海棠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安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20%,玉海棠公司占股80%,共同负责新安村的产业招商、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新发展模式,乡村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乡村产业的发展更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新安村的发力点在哪里?一次走访中,玉海棠公司董事长施大钟发现,苦草在崇明的“群众基础”很好,但此前并没有人从产业化角度开拓过这一市场,这让他萌生了开发苦草深加工产品的念头。

  万事开头难,怎样让农民重拾苦草种植的热情?新安村流转数千亩土地专门种植苦草的同时,一批村干部带头种植,并挨家挨户摸底交心。玉海棠公司采用订单农业方式与农民签订定向收购协议,鼓励百姓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苦草。农民负责种植、收割、晾晒,公司负责育种创新、仓储物流、生产销售,苦草产业由此驶入“快车道”。

  倪惠英告诉记者,每年苦草的种植期,公司和村里的农技人员都会定期走访查看,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确保产品品质。集中收购时,苦草杆的直径、长度都有精确的要求,病枝、早衰枝更要仔细剔除。高品质带来高收益,数据显示,新安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2.4万元提升至2022年的3.8万元,年均增长11.7%,增幅跃居上海市远郊村的前列。

  种苦草能挣钱成了农民口口相传的“致富经”。以新安村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乡村辐射,截至2023年底,三星镇苦草种植户由277户发展到1319户,年产量超136万斤,农民增收1394万元;苦草种植面积从200多亩扩大到5000多亩,年收益达4000元/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园区务工等方式深度参与苦草产业的发展。

  延链补链 传统农产品变身时尚单品

  从上海市区驱车100多公里,穿过崇明区一条条标志性的林荫小道,伴随着苦草的清香,便能抵达三星镇新安村的苦草产业园。长途跋涉的人们可以泡上一杯苦草茶,黄绿色的茶汤升腾起一股清香,入口微苦,喝一口神清气爽。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苦草茶汤呷一碗,再累也会力气添。”

  崇明苦草在当地的使用历史虽然悠久,口碑也很好,但要让它摆脱田间地头的“野草”身份,走向更加广阔的大市场,需要专业化、规范化的种质资源研究,以推进其持续传承和广泛应用。

  2020年,玉海棠公司通过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合作成立苦草研究所,开展科技攻关,推进苦草成分溯源,研究证实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建立中试车间,陆续推出苦草茶、苦草蛋、苦草鸭、苦草驱蚊水、苦草精油、苦草纯露等多元化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一条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新路让苦草产业的发展越走越宽广。同时,公司通过与多个电商平台对接洽谈合作事宜,发力自有渠道建设,也为新产品的快速落地、开拓市场空间打好基础。

  “刚开始也走过弯路,在产业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遇到了资质不全、产品滞销、原料积压等问题。”施大钟坦言,“推动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要遵循由易到难、依次升级的研发原则,还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成本测算。因为企业效益关乎每个村民的‘钱袋子’,必须深思熟虑。”

  走进实验室的苦草,其抗菌消炎的功效得到验证和挖掘。去年年底,以崇明苦草提取物为原料的“酷草”品牌护肤品正式批量生产上市。“传统农业和美妆产业的跨界融合是一个新的突破,这也代表我们苦草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一种共识。”施大钟表示,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做优做强、延链补链,“土特产”也可以成为很“酷”的时尚单品。

  近年来,美妆市场“国潮风”势头强劲,越来越多的国货美妆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积极拥抱现代科技,“酷草”品牌在传承中国传统医药智慧的同时,也让这一地方特色植物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走出一条破局之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更高的认知度、接受度,还需要文化加持、品牌赋能。

  “苦草很酷”不是一句口号。玉海棠景区内新建的“上禾洞舍”稻田驿站,人们可以享用一杯苦草粉与鲜牛奶调制的“苦草咖啡”;周末和节假日推出的苦草采摘、水稻收割、摸鱼捉虾等农事体验活动名额常常被“秒杀”;苦草养生体验馆、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将休闲康养、劳动教育与苦草产业相结合,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近年来,新安村先后入选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并正向着打造“苦草之乡”的乡村IP努力,老传统与新时尚在这里“双向奔赴”。

  2021年,崇明苦草食材制作技艺项目成功申请区级非遗,崇明苦草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深挖‘土特产’蕴含的传统农耕文明精髓,将其进一步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通过产品、技术、设计、业态、场景的持续创新,让苦草脱离‘苦’海,脱胎换骨,真正成为能种出村民‘甜蜜生活’的特色产业。”三星镇党委副书记郁涛说。

  由点到面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苦草变“酷草”只是这个曾经的远郊“穷村”蝶变为乡村振兴“样板村”的一个缩影。郁涛透露,民营资本与村集体经济合资成立的公司之所以取名“玉海棠”是因为海棠花和三星镇结缘已深。在前期的生态廊道建设中,三星镇已探索形成“海棠花溪”,将公益林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体制机制创新后,我们着力推动海棠从‘一朵花’向‘一条产业链’发展,实现‘好风景’向‘好经济’的跨越。”他说。

  临近春节,许多城里客特意长途驱车来到新安村购买年宵花。这里拥有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海棠盆景园,1400平方米的玻璃大棚内,鲜艳的海棠花已经提前盛开。大棚外,67个品种的上万株海棠苗木和2.8万盆海棠盆景将于3、4月份接力盛开。海棠果酒、海棠果脯以及海棠文创产品等也都是热门的伴手礼。

  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文商旅协同发展正在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440亩的海棠湖位于三星镇的核心区域,是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2020年,新安村与玉海棠公司一起利用废弃鱼塘“合塘成湖”开发出约250亩的养殖水面,与上海海洋大学技术合作,低密度养殖16万只崇明特色清水蟹。如今,“一花”“一草”“一湖”已经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由点到面打破产业发展瓶颈。玉海棠景区形成拥有海棠盆景园、稻田驿站、棠果乐园、海棠湖、星空露营地等连片式景点的田园综合体,相关农旅项目覆盖三星镇多个乡村,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

  “同学们听说我回国后去了村里,都特别不可置信。但来看过的人都感慨我们村科技感、潮流范拉满!”在父亲的感召下,施大钟的儿子施登宇从英国留学归来后,放弃了大城市的白领生活,返乡投入乡村振兴。他说,以产业融合为抓手,许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在这里试水落地,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家家户户安上了生活污水净化槽,新能源车位和光伏屋顶随处可见,河道巡视也使用上了无人机。

  “玉海棠是园在村里,村在园里。今年我们计划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围绕‘一花’‘一草’‘一湖’发展休闲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康养、教育研学等,持续提升产业能级。”施登宇说。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合作,新安村建立院士、教授、博士工作站,吸引产学研入驻单位12家,重点攻关农业种养、农机服务、智慧能源等方面的科技难题,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

  崇明区三星镇党委书记张建国认为,苦草“不苦”,乡村“不土”,新安村的这种蝶变正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结果,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做好规划引导,让“人、地、钱”水到渠成地“流”向乡村,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还要进一步依托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市场、资金、科技、人才优势,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他说。

  近年来,崇明结合世界级生态岛定位,创新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强化科技与创新双轮驱动,通过不断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正擦亮更多的绿色农业“金色招牌”。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