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6日 潘东旭)
——2024年1月16日在六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潘东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拼搏,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向上向前的良好态势,六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预计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幅高于全省,12项增幅居全省前5。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0亿元、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6亿元、增长7.7%。
创新创优成效显著。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争取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共获中央补助资金14亿元。打造涉企服务“云窗口”做法在全国推广,入选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成效明显地区。高温合金叶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氮化镓激光芯片实现量产,填补国内产业化空白。“鲁班奖”、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动能加快积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8.6%、连续21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预计639个纳入省调度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0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8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69.9亿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签约固投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到位内资989亿元、增长12%。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31.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4%;2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5%;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稳步推进“双碳”工作,预计可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年度目标。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预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8.5%。大力实施50项民生实事和“暖民心”行动,财政民生支出527.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7%。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办结群众诉求83.1万件。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加快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围绕农业强市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产粮72.45亿斤,实现“二十连丰”;预计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实现综合产值650亿元以上。坚定推进工业强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1.5%、26%;新增“小巨人”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0户;舒城精密电子基础件、金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开发区创新升级,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366.3亿元、增长6%,市开发区、金寨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加快旅游业发展,接待游客约57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02亿元,分别增长25.5%、11.1%。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成功举办2023国际羽绒博览会、首届叶集定制家居暨供应链产业博览会;开展“徽动消费?乐享六安”系列活动400余场,发放消费券5610万元、拉动消费16亿元;积极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金寨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138亿元、增长20%,霍山大别山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着力推动科教兴市,创新引领步伐加快。持续推进“双倍增”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7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78家。强化校企合作,实施项目115项。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应流霍山铸造公司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企业研发中心4个。加强人才培育,新增技能、专技人才5万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创新开展“政录企用”,招录238名高校毕业生到企工作。推行“人才政策60条”,兑现人才补贴3.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05.1亿元、增长7.9%。新建、改扩建公办园27个,增加学位7710个。规范发展民办义务教育,获评全省工作成效突出市。成立3个市直学校办学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建成使用。
(三)着力加强区域合作,“融长入圈”成果丰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投资六安行”等活动,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96个、总投资510.5亿元;累计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9个,开行“六安号”红色旅游专列10趟。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签约加工制造业项目40个、总投资175.8亿元,136家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订单金额39.1亿元;六松现代产业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77.2亿元,六金化工园区运营管理公司挂牌;销往上海农产品172.4亿元、增长23.9%;举办“上海五五购物节·六安周”活动,实现销售1.3亿元;13家医院、33所学校与上海开展合作共建。大力推进合六同城化,围绕合肥整车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建设,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1个、总投资334.6亿元;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开工,和襄高速、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加快建设,龙河口引水工程完工。
(四)着力夯实农业基础,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坚持“四个不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新识别监测对象1638户、5153人。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2.1亿元、实施项目1231个,其中支持产业发展资金占比72.7%。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联系点。霍邱“33311”经营性资产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千万工程”,新建9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成功申报21个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新改厕4万户,治理黑臭水体47条。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加快释放。推进零基预算、预算绩效管理等财政重点改革,我市牵头起草全国首个省级《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为企服务工作机制,解决企业诉求8104个。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10.9亿元,惠及企业近1.5万户;全年减、降、退、缓企业税费25.3亿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市场主体9.2万户。顺利实施公租房“租补分离”改革。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03亿元、增长8.6%。铁海联运量增长260%,公铁水多式联运工程入选省级示范。
(六)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功能品质持续提升。编制完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建成“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6个老城区片区更新项目完成投资9.8亿元,改造老旧小区55个。持续完善城市功能,皋街、文庙锦成里等7个项目建成运营。实施城市绿化提升行动,新增绿化面积106.5公顷。完成交通投资111.4亿元、居全省第3,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59.5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548.5公里,G237金舒大道一期建成通车。金安通用机场航站区主体工程完工。完成水利投资62.1亿元、居全省第2,投资40亿元的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城南水环境治理工程竣工,舒城七门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七)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切实增进。创新推出“惠商纾困贷”,实施“鸿雁回归”工程,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现场评估。持续推进“千县工程”,实现三级医院县级全覆盖。突出文化惠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5万场。赓续公园建成开园,举办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纪念大会、第六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迁建项目(一期)竣工。举办六安马拉松、市第九届龙舟赛、江淮果岭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夯实养老服务基础,新增村级养老服务站185个、老年食堂(助餐点)229个。强化社会救助,支出保障金19.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4.9万人。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16496套,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835套。
(八)着力守牢安全底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创新开展“生命至上‘六个一’”平安行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前列。信访总量批次、人次双下降,“无事找书记”做法被《焦点访谈》报道。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保交楼”工作有序推进。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强化科普工作,金寨县、裕安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县(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对台、统计、气象、档案、地震、供销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
一年来,市政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履职效能进一步提升。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六破六立”,认真落实“五大”要求,进一步提振状态,激发干劲。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深入推进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成功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办理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159件;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提案284件。持续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有力加强财会、审计监督。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强化巡视巡察和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统计造假专项整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只争朝夕、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各界人士和所有干部群众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市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发展质效不高,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低于预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城镇化相对滞后。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有短板,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少数干部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时有发生,少数领域腐败禁而未绝。部分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我们要直面问题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不负全市人民重托。
二、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机遇,围绕“增速居前列、总量上台阶”,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新时代六安高质量发展新路。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位次靠前,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工业强市
壮大新兴产业集群。锚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铁基和钼基金属材料、绿色食品等领域,系统推进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氮化镓半导体激光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力争实施技改项目400个。引导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发展绿色制造,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新增“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
实施“积树成林”工程。培育优质企业梯队,新增入规工业企业160家以上,力争亿元企业达330家、10亿元企业达25家。引导本地企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有效提升近地配套率。持续推进停产半停产企业帮扶,市场化、法治化盘活退规企业存量资源,形成新的增量。
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聚焦主导产业和发展定位,推动产业园区深化改革、错位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亩均论英雄”,全面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容积率、投入产出效益。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强化土地、用工、融资、能耗等要素保障。积极稳妥推进开发区社会事务剥离。深化园区合作,推深做实六松产业园、六金化工园、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合霍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加强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强化污水处理。
(二)不断扩大有效投资
抓好招商引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市级统筹,压实县区、园区主体责任,强化市直单位服务保障。推动招商专业尽调和部门联合预审前置,提升细分产业识别、把握的专业能力,防范产业发展方向、技术路线、市场变化等方面风险。突出强链延链补链,深化与主导领域行业商协会交流合作,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30亿元以上项目16个。强化市县(区)两级基金联动,做优做强产业基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调整优化考核办法,突出主导产业契合度、投资完成率、落地转化率等指标,夯实招大引强、实物工作量导向。
抓牢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分级调度机制,优化要素保障,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0个以上、竣工120个以上。强化项目谋划与储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新增国债。推动六钢物流园、金寨光伏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迎驾贡酒数字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天海汽车电子高端线束、航特新能源、中煤六安电厂、欣奕华电子新材料、多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加快建设和襄高速、六庆铁路、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淠河防洪治理等工程。开工建设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霍邱港区周集综合码头。推进长丰至固始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金安通用机场。
(三)积极推动“融长入圈”
深度融入长三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动作为、系统谋划,加快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基地、长三角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康养基地、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聚焦长三角优势资源,加强园区、产业、科创等领域合作,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瞄准长三角“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果盘子”需求,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供应能力。
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常态化开展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交流,推进对口合作事项落地落实。聚焦六安所需、上海所能,深化产业协作,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发挥青山绿水优势,争取入列沪皖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
全面链上大合肥。围绕基础设施、产业链接、公共服务、园区合作等重点领域,清单化、闭环式落实合作事项。紧盯汽车首位产业,发挥区位配套优势,加快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高地。加快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及六安北站、金寨东站、南溪站建设,建成合霍阜高速霍邱段。加强公共服务协同,在更多领域实现“一码通域”。
(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深化集团办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县域内城乡校际差距。发挥优质高中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县域普通高中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双减”成果,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质量。强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规范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推进老年教育扩容增量。支持六安技师学院、金寨技师学院争创高职院校。加快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开工建设安徽艺术学院迎驾艺术产业学院。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务实推进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安大科技园六安分园建设,加快工大智谷(六安)落地;优化整合研究方向相近、关联度较大、资源相对集中的研发平台,共建公共研发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产业细分领域企业急需的公共研发设备、共性技术难题。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
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政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深化“柔性引才”等举措,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季”等活动,壮大产业人才、青年人才队伍。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优化服务保障,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
(五)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紧盯返贫致贫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提高脱贫群众收入。优化衔接资金使用管理,确保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保持总体稳定。管好用好项目资产,确保充分发挥效益。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试点推行秋种“一张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52.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915万亩以上。优化品种结构,做好茬口衔接,推进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72亿斤以上。
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围绕“三头三尾”,突出品牌化、规模化、绿色化,力争优势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增长8%以上。推动预制菜产业年产值突破80亿元。紧扣农时,创新政策,确保金融高效、低息、快捷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首批21个精品示范村建设,新申创精品示范村2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80个以上。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提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黑臭水体治理率达75%。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集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支持金寨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全面完成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编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37.9公里,布局建设村级公共快递物流服务终端。
(六)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坚持内涵式发展,提升城市土地综合产出率和经济密度。优化用地布局,实现主城区详细规划全覆盖。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打通断头路,开工建设南华路上跨G312及接线工程,改造22个老旧小区。建立健全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一网统管”。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城市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提升“水管家”运营质效。
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着力补齐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短板,逐步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把县城打造成为承接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主载体。加快建设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快充电桩建桩向乡镇延伸。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支持产业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发展。
常态化推进城乡文明创建。坚持城乡联动、市县统筹、全域覆盖、一体推进,强化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创成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广泛宣传模范好人、文明家庭,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第七届六安市文明村镇评选。
(七)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提升传统消费,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紧盯电商、新成立企业、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市场主体,加大培育力度,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主体150家以上。
促进旅游业发展。推进景区景点能级提升、旅游风景道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力争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0亿元。积极推动大别山悠然南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持续实施旅游民宿“1289”工程,推进民宿品质提升、集聚发展。加快组建市县文旅发展平台公司。抓住重点时间节点,引导景区景点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来我市旅游。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向先进制造、乡村振兴、民营小微等领域倾斜。加强政银企对接,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及时满足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用足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
(八)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重组整合国有企业,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强化绩效管理,有效盘活国有资产。扎实做好裕安区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整区推进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稳慎推进金寨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逐步扩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加快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计划,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统一运营。巩固综合医改成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全覆盖。
创优营商环境。等高对接沪苏浙等最优市,实施营商环境指标“一对一”对标提升行动,在全省评价中标杆指标数超全省平均水平。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帮助企业排忧纾困。持续推进履约践诺行动,加强公共政策兑现。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常态化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落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推行“轻微免罚”、柔性执法,加大恶意拖欠企业账款治理力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提升开放水平。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2%。强化外贸主体培育,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力争培育2家以上省级重点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省。深入推进铁海联运,进一步降低外贸企业物流成本。
(九)坚定守护青山绿水
提升环境质量。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七个专项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农业面源污染源头管控;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强化溯源排查,不断提升22个国考断面、25个省考断面、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面启动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着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推进生态修复保护。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全力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加快实施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创建2个森林城镇、15个森林村庄。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91平方公里。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完成12个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加强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保护。
(十)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常态化开展“送工进企”,持续推进“鸿雁回归”工程,扎实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推进参保扩面,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优化医保基金运行管理。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兜底功能。持续优化低保动态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做好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
深化健康六安建设。创新医防融合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深化沪六卫生健康对口合作,加快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统筹整合资金,积极推动适龄群体免费健康体检扩面增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六安看得上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加快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建设。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皋陶法治文化。加大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办好第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和示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好“乡村文化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办好市六运会、市首届残运会、马拉松、龙舟赛等赛事活动。切实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史志、科普等工作。
(十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强化平台公司债务管理。深入实施地方金融风险处置攻坚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加大陈案化解力度,推动地方金融组织合规经营。优化房地产政策,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紧盯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安全等重点领域,全力排查整治事故隐患,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加快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全力打造韧性、安全城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建设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提高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信访法治化建设,深入开展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持续深化“无越级访乡镇(街道)”“无讼村居”创建。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开展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数字治警”,推进“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警务室(站)”全覆盖创建。全面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打早除小”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持续做好“五经普”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关工委、老龄委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气象、地震、保密、供销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忠专实”“勤正廉”,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全面提高政府履职能力和水平。
勇于担当作为。加强新理论、新知识学习,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增强工作的能动性,主动作为,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工作,注重政策之间的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发扬斗争精神,自觉拉高标杆,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工作落实,确保抓出成效。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纠治“四风”。
强化成本意识。巩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基数依赖,狠抓成本管控,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质量、成本、进度管理,做实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及考核,着力提高工作效率、项目效益。
严格依法行政。高标准推进县区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全覆盖。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提升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质效。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执政为民。深入实施50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健全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收办渠道,强化分析研判,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恪守清正廉洁。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从严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紧盯“关键少数”,加强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职。抓严抓实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强化巡视巡察成果运用。
各位代表!
奋斗创造幸福,实干成就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为加快六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