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山东日照如何在山海间巧绘乡村振兴蓝图
原标题:一粒种 一间院 一碗茶——看山东日照如何在山海间巧绘乡村振兴蓝图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近日,记者跟随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央媒体青年编辑记者赴山东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采访团来到山东省日照市,通过蹲点式调研,深入基层,看变化、寻发展,探秘山海景观如何孕育出澎湃的干事创业热潮和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种出稻梦田园
日照市东港区,田畴似锦,沃野生金。在后村镇的试验田里,一块块稻田层次分明,稻秧整齐排列,约200个水(旱)稻品种,植株有高有低、根茎有壮有弱、叶有粗有细,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个性”。
东港区有种植水(旱)稻的传统,其土壤、水资源及气候条件优越,特别适合粮食种植。近年来,该区积极寻求稻米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朱作峰教授团队一拍即合。
“这片试验田共40亩,是东港区与中国农业大学朱作峰教授团队合作的成果之一。”负责该试验田的日照市禹海蓝莓湾生态副经理陈彦青卷起裤脚走在田间,一边观察稻穗颗粒一边介绍,“与普通农田不同,这里的田被分成多个小地块,分别种植不同的品种,以便进行单独种植、收割和精确评估每种水(旱)稻的性状。管理起来比较省心,一共雇了6位周边的村民,他们平时只需要控制稻田的水量,打药和收割都是机械化。”
眼下,后村镇试验田就要迎来收获了,这离不开几百公里之外的时时关心。“这块地苗数不够。”“这块地还需要多浇一些水。”种植过程中的任何问题,朱作峰教授团队成员王化琪都会通过视频对工人进行远程指导,为地里的稻子“把脉问诊”。王化琪表示:“我们团队将会继续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稻子品质,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助力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为建设“良田”,后村镇通过“土地股份合作 全程托管服务”的模式加强土地服务保障,构建起农民、村集体与农业服务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此外,傅疃河地下水库的启用,还增加了水资源供应、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为实现稻梦田园中的“禾下乘凉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港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东港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还在不断深化。除了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外,还与国家种子资源中心合作,在南湖试验基地种植1000个水(旱)稻品种,并在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集成、稻米加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构建一条从种子到田间生产、一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留住游人乡愁
来到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张家台村,各式民宿鳞次栉比,外墙上的彩绘与对面的阳光海岸绿道相呼应,体现出海岛渔村的独特魅力。
“我们这儿可以在院落里听海声,胡同里看大海。从这儿出门,去哪都方便,步行可达游泳沙滩、日照海洋美学馆、咖啡与海等网红打卡地。”枕上·海岸庭院民宿主理人成兵正在向游客介绍村里的情况。
成兵有着丰富的民宿经营经验,他的民宿今年5月正式营业,之所以选择张家台村,他看中的是这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海洋环境,更是看到了这里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一’期间我的3个民宿早早预订满房,一共接待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9批客人,收入有3万多元。”实实在在的数据印证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张家台村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几年,日照市对沿海裸露场地及岸线破损处进行生态修复,建成约28公里的阳光海岸绿道,伴随海岸线生态修复持续向好,海边修建了不少景观设施。今年5月,日照市开通世帆赛基地码头到张家台村的游轮线路,全程8.6公里,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人越来越多。
除了游客,被吸引回来的还有刚毕业的“00后”舟边·民宿负责人孔嘉升。他家自2008年就做起了吃住一体的小渔家生意,但当时房子比较老,住宿条件一般,旅游旺季的时候,也只是零星游客入住。今年春节期间,他自己设计、监工对老宅进行了改造。“我家的民宿临街,位置比较有优势,装修改造之后,吸引了许多过路的游客。”孔嘉升家是传统的渔村家庭,父亲打鱼、母亲卖鱼,他坦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接下来我想教会父母经营民宿,让他们吃上旅游饭。”
近年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依托依山傍海的生态优势,紧抓乡村民宿这一创新业态和消费热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了让更多人加入民宿行业,今年5月,度假区文化与旅游局召集全区2500多名民宿从业人员,开展免费业务培训,教插花、茶艺等技能及短视频运营的方法。同时,启动百家精品民宿改造计划,打造高质量民宿产业集群,目前民宿经营业户达1000余家,户均收入超15万元。
品出振兴味道
人立于草木间,组成汉字“茶”,千百年来,人们品茶香、看茶景、寻茶趣,乐此不疲地与茶交往。日照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产量和产值最高的茶叶主产区,相比南方绿茶的温婉、清香,日照绿茶更加浓郁、直接。冲一壶茶,茶汤清亮、茶香氤氲,细饮慢呷,回味悠长……
来到五莲县潮河镇,片片茶园傍山地连绵起伏,宛若一片绿色的海洋。潮河镇是日照绿茶的重要产地之一,这里四季雨量充沛,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这里山水相依,生态环境优渥,林带环抱,天然屏障的漫反射,陶冶着日照绿茶得天独厚的内在气质。
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将茶产业纳入乡村振兴、生态立市和旅游富市等重大战略部署,日照绿茶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重点产茶乡镇(街道)已发展到12个,其中巨峰镇、夏庄镇、潮河镇和后村镇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目前,全市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干毛茶2.1万吨,总产值40亿元。
潮河镇山东鲁魁茶业负责人侯传龙介绍:“这种近海山地的气候使得昼夜温差大,茶叶的内含物质更丰厚,能够赋予茶叶较好的口感。公司现有标准化茶园350亩、野山茶1000亩,引进的3条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同时满足扁形茶和卷曲茶的炒制生产。”
让绿茶变成“金叶子”,需要持续挖掘攻坚。近年来,日照绿茶依托丰富的生态茶园、茶文化、茶产品等资源优势,大力推动“茶产业 文化 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出碧波茶庄、小茶山、瀚林春等一批集日照茶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新业态,实现茶园观光与阳光海岸、五莲山水、莒国古城等景点有机串联,加速茶文旅融合发展。
侯传龙认为,在日照,茶旅路线不同于大众化的热门景区,还需要在小而美的极致化体验上做深做精。以山东鲁魁茶业发展的生态观光茶园基地为例,该基地开设民宿、露营和研学共同发展模式,创建山区“生态旅游农业”,整合茶园现有的“莲翠玫红”观光亭、休闲垂钓台、儿童乐园等资源,发展民宿,开启“一条龙”乡村游玩之旅。
一叶促就一业,碗碗茶香流转,绿茶这张日照响亮的城市名片,走进大众视野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宽广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