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创新创造的氛围浓起来了
全球首创煤加氢气化技术、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成功运行;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首条可掺氢高压长输管道、3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内蒙古研发应用;稀土彩色墨水屏、超磁致伸缩材料、乳酸菌低温喷雾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2024年,以科技“突围”统领全面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之路。
这几天,位于和林格尔新区,总投资约12.5亿元、正在火热建设中的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与高性能光栅产业化项目”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模拟装置试制研制工作。
项目集聚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航天科技集团等多个国内优势科研团队的行业顶尖人才,致力于建设国内首个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高性能光栅作为高端装备的眼睛,是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能够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创链、航空航天产业强链、大数据产业融链,实现从创链、强链到融链的升级。”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内蒙古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刘红忠介绍说。
这是内蒙古以“起跑即领先”的姿态全力推进科技“突围”工程的一个缩影。2024年,内蒙古全局谋划、纵深推进,在自治区党委科技委统筹领导下,全区各部门、盟市、各类创新主体协同联动、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促成全区上下多点“突围”的良好攻坚局面,创新能级不断跃升。
2024年,内蒙古以改革发力,为创新加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为核心,配套出台《关于实施“英才兴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改革方案》《关于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容错免责事项清单》等政策举措,构建“1 7”科技政策体系,架构起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四梁八柱。
“自治区出台的系列科技新政意义重大,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我们对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信心更足了。”内蒙古自治区微尺度物理与原子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大学教授赵世峰说。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正在做实验。
2024年,内蒙古在创新平台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特种车辆、白云鄂博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两个国家级示范区进一步发挥作用。呼包鄂国家自创区、草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创建稳步推进。大青山、鄂尔多斯两家内蒙古实验室全面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生产运营”链条,为科研体制改革蹚新路、打样板。
2024年,内蒙古在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上做文章。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和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成效显著。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2000家、3000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占比达到全国中游水平。
依托“蒙科聚”,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达成 2000万元 “功能性乳酸菌菌株” 转让合同,转化金额创自治区高校之最。
2024年,“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持续放大创新资源聚合、聚变效应,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达成2000万元“功能性乳酸菌菌株”转让合同,转化金额创自治区高校之最。内蒙古农科院路战远团队5天完成300万元线上大额科技成果交易。在“蒙科聚”牵引下,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量、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8.7%和33.6%,突破历史新高,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澎湃新动能。
这一年,建机制、搭平台、强协同、促发展,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创新底气更足、创新“研”值更高、创新动力更强、创新生态更优,内蒙古创新创造的氛围浓起来了。
这一年,内蒙古全面启动36项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重大攻关任务,总投入28.17亿元,产出一批填补空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线。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市投入运行,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煤制烯烃项目在鄂尔多斯投产,赤峰市地勘单位在铀矿找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斩获全球乳业最高奖,我区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绵羊基因库数字化,大型难变形金属件重型挤压制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内蒙古科技成果硕果盈枝,科技“突围”工程亮点纷呈,引领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内蒙古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排名提升4位,达到第2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至全国第22位;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8年来零的突破,迈出内蒙古科技奋进坚实步伐。
放眼北疆大地,创新活力勃发奔涌。内蒙古正一往无前跨越赶超,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