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农村连通 广东寻找农业高质量发展“金钥匙”
原标题:打开城市与农村连通大门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寻找农业高质量发展“金钥匙”
【实干先锋】
“广东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这是1月15日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展望。
响鼓重槌,不负春光,广东各地吹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
今年,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连续四年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重要抓手;1月8日,“柏桥讲堂”举办新年农业“出海”与“AI”第一讲,早早吹响农业出海集结号;1月13日,“四个一批”(一批采购商、一批出口商、一批网红、一批餐饮企业)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共享工厂”,将优良农产品作为“农头”链上具有澎湃动能的制造业“工尾”……
研究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农业经”我们看到,广东乡村振兴善用城市的消费力、投资力、科技力,无论是扩内需还是拓外需,广东打法是以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城乡双向奔赴的浪潮中拓展了现代化发展空间,农业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市场生产两手抓,“12221”第四年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其中,对2025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做出部署: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12221”这一串数字高度浓缩了广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7年来的探索:即推出“1”个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
策源于2018年的“菠萝的海”,“12221”成功将烂在地里的徐闻菠萝打造成“致富果”,此后被复制推广到大批广东特色优势农产品身上,成为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抓经济的重大举措,成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广东荔枝、徐闻菠萝、乐昌黄金柰李、阳西生蚝、惠来鲍鱼、澄海狮头鹅等“粤字号“农产品在省际、国际市场的名号越来越响,很大程度上得益“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根本问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端知道了该种什么;遵循市场规律,生产端知道了今年该种多少。生产跟着市场走的同时,生产端也成为了市场端最有力的保障,通过品牌这一桥梁纽带,生产与市场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持续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2021年底,广东召开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受邀访问粤西徐闻、高州两县菠萝和荔枝产业后提出,优质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永远抢手,关键是要找到通商兴农路径。广东就是找到了一条农产品的通商之路,把市场挺在生产前面,让市场成为生产的“动力源”、生产成为市场的“压舱石”,助推广东农业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25年伊始,“12221”第四年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南粤大地吹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
在“12221”的策源地徐闻,当地县委书记、县长连续四年向全球采购商发出邀请信,今年将加速徐闻菠萝节庆化、食品化、工业化进程,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兴宁市,启动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后,兴宁鸽主动“飞”出客家围龙,开年在大湾区多个城市地标建筑户外大屏闪亮登场,滚动打出“过大年 吃兴宁鸽”“食在广东 鸽出兴宁”等宣传标语;在肇庆市怀集县,新年第一会定题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怀集蔬菜“12221”市场体系建设十大行动,为打造“岭南蔬菜之乡”品牌注入强劲动力……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7年来,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正推动更多“粤字号”品牌上行,努力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
扩内需拓外需,广东预制菜打造“富士康”模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春伊始,广东多个地市再次强调“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在2024年的基础上“再加码”,在2025年的征途中“定目标”。其中,“出海”成为了今年的重要关键词。
1月13日,“四个一批”(一批采购商、一批出口商、一批网红、一批餐饮企业)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共享工厂”,将优良农产品作为“农头”链上具有澎湃动能的制造业“工尾”,链上市场,真正实现货畅其流。
与“12221”相同的是,“四个一批”重视市场、突出采购商,以发展工业的思维做农业,首先用以实践的预制菜产业,正是凭借预制菜产业的旺盛消费力,吸引城市的投资力、科技力主动投身农业产业,推动城乡双向奔赴。
“共享工厂”打破了传统生产模式壁垒,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让上下游企业紧密携手,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这个模式下,中小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摆脱重资产运营的束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大型企业则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实现产能的最大化利用,推动整个产业链向更高水平迈进。“四个一批”策略下的共享工厂,正塑造着广东预制菜的“富士康”模式,推动预制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生态,共享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红利。
以对外开放为鲜明标识的广东,向来不缺“出海”的信心与勇气。2024年广东农业“链”全球的“共享工厂”在海外受热捧,广东已探索成立中新首个预制菜跨国公司、建立首个预制菜海外“共享工厂”并在新西兰开设22家饺子店、推动预制菜参团企业在澳大利亚开设首家餐厅。
新岁序开,广东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快马加鞭,奋力争取在一马当先中开好局、起好步。作为广东省“农业 实践”的新年第一课,“柏桥讲堂”2025新年第一课于1月8日在茂名开讲,锚定农业“AI”与“出海”,为特色农产品出海指明方向,助推广东农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马洪涛在开班讲话中提到,当前农产品出口正面临风险挑战。农产品出口增速放缓,优势出口产品出现逆差;出口“大而不强”问题逐渐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存在难点堵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加剧,农业外贸企业市场开拓风险加大。为此,要不断创新贸易促进的思路打法,既要巩固维护传统出口市场,也要守正创新,瞄准新市场,开辟新赛道。在这方面,广东省已经走在前列。茂名是广东省内屈指可数农林牧渔产值破千亿元的地级市,荔枝、化橘红、罗非鱼等特色产品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应进一步加大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力度,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突破。
(羊城晚报 2025年02月05日 文/许悦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