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7日 陈岳峰)
——2025年1月7日在三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三明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陈岳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全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工作要求,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全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初步预计(下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13亿元,可比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4.5%;年度节能减排降碳任务顺利完成。
这一年,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前进。“三个不要忘记”25周年主题宣传、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全省纪念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40周年座谈会等活动在我市举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集中开园,三明城市形象标识发布,我市跃居全国地级市品牌指数第35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城市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这一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当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等生”。成功承办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绿都”榜首,6个县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10、数量全省第1,建立“晒水、议水、评水”工作机制,实现全域国控断面100%优质水,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十四五”以来最优。
这一年,我们着力聚链成势、向新发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型发展。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总投资88亿元的三钢本部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全面竣工,海斯福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台明铸管获评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产品获评年度全省唯一的国内首台(套),1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国家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2家。
这一年,我们突出改革惠民、系统集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再次肯定三明医改经验,国家卫健委7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央财办《经济要情》刊发三明林改经验,“林票2.0”实现市场化交易,三明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过去一年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着力扩内需稳增长,经济大盘总体稳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实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要素保障,组建11个招商专班,市领导带头挂包攻坚重大项目,博悦高技术壁垒药物生产等150个重点项目开工,金杨新能源材料生产等80个重点项目竣工,新设立盈科片仔癀等4支产业基金,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95个、总投资1322.7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政策性项目290个、资金102亿元。消费活力加速释放,支持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乐购三明”系列活动,带动直接消费20多亿元;持续开展文旅消费提升年活动,环大金湖三大旅游景区完成整合,全市旅游总人数6400万人次、总花费540亿元,分别增长13.5%、15%。我市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39项,落实减税降费超14亿元,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3.97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5.4%。3家民营企业入围全省企业百强榜单,翔丰华获评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出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增长8条措施,实现货源回流超5000万美元,全市20家生产型企业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生产型企业出口占比45%、提高6个百分点。
(二)着力转方式增动能,产业升级量质并举。产业链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11条市级特色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推行县域重点产业链“六个一”工作机制,全市策划储备延链补链强链项目425个,11条特色产业链实现产值超5000亿元,沙县、尤溪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园区效益取得新提升,深化园区标准化建设、“亩均论英雄”等改革,盘活园区低效用地6716.8亩,以“标准地”模式出让工业用地3142.2亩,市管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90%,6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山区开发区综合考核前10。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出台推进科技创新发展22条措施,成功举办京闽科技合作暨京闽(三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雄安协同创新中心、外籍院士成果转化办公室揭牌成立,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3家,10家企业获评省级“独角兽”“瞪羚”企业,3家企业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
(三)着力抢机遇用政策,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沪明对口合作深度不断拓展,上海安排1.0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对口合作项目建设,省级财政1:1配套,上海三明大厦投入使用,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试运营,5家企业入驻沪明临港产业园,4家企业落户金桥·永安产业协同发展中心,25款产品首次进入上海“百县百品”名录。对口支援广度不断扩大,新增中国民航局、紫荆文化集团、中国银行定点帮扶三元、沙县、尤溪,争取各类专项资金7.5亿元,清流米兰花酒店开业运营,明溪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建宁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沙县海峡两岸应急消防综合实训基地、国铁(泰宁)食品产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泉明山海协作力度不断加强,在省内率先出台山海协作实施方案,我市97所学校和泉州89所学校结对共建,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泉州创新中心成立,山海协作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投入使用,32个项目列入全省第一批新时代山海协作清单、数量全省最多。明台合作交流热度不断上升,举办第六届两岸融合发展论坛、第十九届林博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第二十八届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美食嘉年华等活动近80场次,9个项目列入闽台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库,将乐入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县,泰宁和尤溪联合镇、明溪龙湖村分别获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集镇、村。
(四)着力勇攻坚求实效,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上海瑞金医院三明分院挂牌,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揭牌开诊,组建三明市新时代健康研究院,12家健康管理中心、12家疾病管理中心全部投入使用,深化与中山附一医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全国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培训班、第七届DRG收付费大会在我市举办。“两山”转化路径持续拓宽,福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三明林业碳票方法学在全国团体标准平台发布,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35亿元,7个典型入选中国林改白皮书,全国林改现场会在三明召开,林权不动产登记做法获自然资源部肯定推广。教育综合改革有力推进,市专门学校投入使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我市通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验收,永安“创思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重点推广应用名单。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开展碳配额约定回购,全国首单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保险、水土保持碳汇绿色金融贷落地三明,“数碳融合”“福林贷2.0”等金融服务模式全省推广,全市绿色贷款余额325亿元、增长38.8%,居全省前列。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产业投资集团公司、闽投云链供应链公司成立,三钢集团、市城发集团、福建一建集团入围全省百强企业榜单,闽光云商入围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榜单,东南设计集团获批全国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