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铸盾 生死竞速——直击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急腹症救治跑出黄金一小时
编者按:北京市丰台区自2023年启动卫生健康“强基工程”以来,这一工程通过“夯基、扩容、提质、创新”四维发力,不仅重塑了区域医疗格局,更让“健康丰台”从蓝图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2024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位居全市前列,居民健康素养指数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100%,接诉即办区级综合成绩达到99.25分,卫生健康工作整体走在全市第一方阵。如今,卫生健康“强基工程”不仅是医疗资源的扩容,更是健康治理体系的升级——让每一份健康需求都有回应,让“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承诺落地生根。
深夜11点,北京市右安门医院急诊科依旧灯火通明。一名因误吞枣核导致肠穿孔的患者被紧急送入,急诊室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抽血、CT扫描、多学科会诊……仅用28分钟,患者被确诊并推进手术室。这样的高效救治,源自急腹症专家康健团队创立的“黄金一小时”绿色通道机制——从接诊到手术的全程压缩至60分钟内,为患者抢回生机。
“急腹症是‘沉默的杀手’,每一刻延误都可能致命。”康健回忆起一名因辗转多家医院而错失救治时机的年轻患者,语气沉重。正是这样的案例,促使他于2019年牵头成立北京市首个急腹症中心,整合普外科、消化科、心内科、心外科等13个科室资源,构建多学科协作的腹痛“救治网”。如今,该中心年手术量突破2400台,90%的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将时间控制在2.5小时内,成为北京急腹症诊疗的标杆。
打破学科壁垒: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
急救车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寂静,26岁的外卖员小张因剧烈腹痛被推进抢救室。康健触诊发现其腹部呈“板状硬” ——这是消化道穿孔的典型体征。他果断启动“极速响应”机制,绿色通道自动开启。45分钟后,当穿孔部位在腹腔镜下被精准缝合时,手术室外刚赶到的小张母亲泪流满面:“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就可能感染性休克。”
“过去遇到复杂病例,就像在迷宫里找出口。”康健指着急腹中心的电脑屏幕,由他设计的MDT(多学科诊疗)“作战图”实时跳动:普外科、心内科、心外科、消化科等多个科室组成“救治兵团”,通过系统“共享”患者数据。一位因腹痛入院的七旬老人的家属感慨道:“原以为要辗转多个科室,没想到一站式服务让父亲当天就完成手术。”
这种革新源自2018年的教训:一位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因会诊延误丧失最佳手术机会。如今,团队独创的“蜂群式响应”模式,让各学科专家如工蜂般高效协作。数据显示,该模式使急腹症误诊率明显下降,术前等待时间缩短82%。
在急腹症中心的“战时走廊”,地板上贴着醒目的绿色箭头,从1号楼急诊室直通5号楼手术室。“这里没有‘等’字,急腹症战场上,时间是用分钟计算的生命货币。”康健拍着电子计时器解释着自己打造的“极速诊疗链”:夜间可同时平开四台手术台、收治18—19位病人,血检查1小时,CT、MR检查40分钟出结果,连手术必测的梅毒、艾滋病检测也能随到随检。
不久前,正是这套“系统”救回了吞下五根曲别针的抑郁症患者。当微创器械在小肠3.5米的迷宫中取出尖锐金属时,时钟定格在深夜11:47。“传统流程需要4—5小时,我们压缩到1小时。”康健展示数据:年手术2400台,95%采用微创,为患者节省70%的医疗费用。一位肠癌穿孔患者家属算过账:“走绿色通道花费6万,若耽误病情进ICU至少要20万。”
颠覆技术边界:微创手术的“毫米级革命”
“滴——滴——”监护仪的蜂鸣声在凌晨2点格外刺耳,手术台上,40岁的王先生因肠癌穿孔已陷入感染性休克。无影灯下,康健的腹腔镜器械如游龙般探入患者腹腔,屏幕上跳动的影像揭示着这场生死博弈:45分钟精准切除病灶,冲洗脓液,10分钟完成缝合。当最后一针打结时,监护仪上的血压曲线终于扬起希望的弧度。“再晚半小时,死亡率将飙升35%。”康健摘下手术帽,额头的汗珠在灯光下折射出微光。
“我们要把手术创伤缩到比病灶还小。”康健又赶去进行另外一台手术。“直播”屏幕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拆弹”正在进行:89岁的胆囊炎患者腹部布满胃癌手术旧疤,康健操控腹腔镜在黏连组织中开辟出直径10毫米的通道。胆道镜如钓鱼竿探入,将卡在胆管的结石“钓”出,随后用发丝细的缝合线完成胆管一期缝合。“传统开腹需15厘米切口,术后带‘T管’6周,现在3天即可出院。”他比画着三孔微创术的切口布局,每个决策都凝结着上万例手术的样本数据。
急腹症中心内医生值班室桌上的患者病历已翻得卷边,12人的医师团队每人笔记本中都写着团队信条:“急腹症医生要像瑞士军刀——切开、缝合、探查样样精通。”书柜里排列着泛黄的术后随访记录,其中89岁胆囊炎患者的笔记格外醒目:“术后第3天散步,第5天喝粥、拔引流管……”每个数字都是对“免T管缝合术”的无声验证。
墙上挂着特殊“战备图”:武云鹏医疗组的“考拉式”全能作战,张骏医疗组的“抽丝式”规范执行,李玉祥医疗组的“拆弹式”应急攻坚。凌晨2点的灯光下,刚完成手术72小时“连轴转”的张骏灌下红牛,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当日7台手术的要点——这是团队“三块磨刀石”培养体系的缩影:新医生需在三年内轮转三个攻坚组,直至兼具技术、规范与应变力。
重构医患关系:从“治病”到“治人”的范式转移
“技术是手段,关怀才是医学的灵魂。”康健常对团队说。这种理念渗透至人才培养中。每周四的“实战课堂”上,康健会结合病例指导年轻医生:“观察患者皱眉的幅度,就能判断疼痛等级。”一名住院医师坦言:“康主任要求我们既精技术,更懂共情。”
每周四晨会的“心灵查房”雷打不动。王西让医生弯腰为老人调整输液架的角度,陶何辉医生蹲在平车前倾听家属诉求。“患者皱眉的弧度、握床栏的指节发白程度,都是疼痛的密码。”康健常举着查房记录本示范:“记录病情不能只写‘腹痛’,要注明‘蜷缩体位’‘额头冷汗’这些细节。”
“医学的温度,藏在患者攥紧你手掌的力度里。”这种“感动服务”理念,源自康健难忘的经历。曾有患者在手术转运床上死死抓住护士的手,只因对方一路讲解“手术室长什么样、无影灯有多亮”不停地给他安慰,“你的安慰,让我觉得闯关有了地图。”
“我们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把本应属于生命的时间抢回来。”窗外,急诊红蓝灯光划破夜空,如同永不熄灭的生命信号。
从医20年,康健以“三牛精神”践诺:如“孺子牛”般扎根临床,年接诊3000人次;如“拓荒牛”般创新技术,推动微创手术普及;如“老黄牛”般培育团队,打造急腹症领域的“精锐之师”。他的办公室悬挂着一幅患者赠送的书法——“大医精诚”,这不仅是他的信条,更是一代医者对生命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