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编辑进化史:时代主流审美一直在变,爽只是一层糖衣

科技新闻 2019-10-1577未知admin

  撰文 / 骆华生

  编辑 / 王晓玲

  “网络文学最热火朝天的20年,我总共经历了13年”。雪夜说,可能是因为打小爱看书,所以早在2005年,还在上大学的他就觉得“自己也能写”成为网文作者,写了两年网文,又因为“能每天看书”加入起点中文网成为一名编辑。和唐家三少、猫腻和我吃西红柿这些耳熟能详的网文作者一样,雪夜认为网文编辑同样是构建这个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在由大神、读者和平台搭建的网文世界里,网文编辑这个职位往往不被外人所道,却又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纸质刊物的老编辑的作用是文章最后的一道关卡,网文编辑身处在一个更加由商业化和人性痛点主导的磁场。

  花费了真金白银的读者用脚投票,而大多数网文作家除了日更万字外“两耳不闻窗外事”。在这个极端依赖C端收入、真正践行了文字按价出售的行业,网文编辑充当着商业化与创作上的粘合剂,包括但不仅限于针对网文作家选题指导、审稿和必要的转型指导,“感觉自己就像经纪人一样”。

  网络文学20年,争议与热闹相伴相生,从未褪去。从第一本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问世,到被学者视为“认识当下世界的一把钥匙”,网络文学努力脱去污名化,从江湖转入庙堂,并借由影视行业IP时代的到来走上了商业化的快车道。

  但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极度商业化的产品和世界也持久性地改变了许多人的职业轨迹和职业方向,譬如网文大神的造富神话;又或者像网文编辑这样,一个传统工种的彻底流水化和高度工业化。

  “我们会了解年轻人们在想什么。我们的老编辑们天天在看的不仅是网文,热门的文化产品,包括各种社区、社交工具,和内容相关的我们都会关注。”对于雪夜们来说,在网文因为能够为文娱行业提供开发支持而被价值空前看涨的今天,他们既要站在80后和更年轻一代的分野,尝试为两代或者往更远的未来来看的年轻人对“爽”的诉求提供出口;也要为社会伦理负责,例如愈演愈烈的网文整改。

  随着网文被流量化和受众兴趣的分众和割裂,雪夜也面临着要如何看得更远的焦虑。以及,还有IP化浪潮席卷而来的震荡和影响。

  以下是网文编辑们的故事

  我是2005年下半年的时候,在大学开始看网文。应该说,我从小学时代就特别喜欢小说,市面上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传统的经典小说,基本上我们那小县城能找到的,我都看了。那个时代有一个叫“华中希望”的租书店,全国连锁的,我还办了卡,基本上里面有的书我都看了。

  我是学中文的,那时候无聊也就开始在网上找书看。特别巧,我有一个高中同学也是非常喜欢文学的,原来我们年轻的时候还一起写诗。他先发现起点,然后推荐给我。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到后来,我觉得我也可以写,于是在起点注册了作家账号开始写书。

  那时候书特别少,有什么看什么,从排行榜一路看下来。比较神奇的是,我这个同学先开始写书。他说他能签约,要不你也试一下。当时觉得签约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我也写了一本,然后签了。我们老板(宝剑锋,阅文集团总编辑)也看我的书,那时候我在广州做漫画编辑,2007年的时候,他问我要不要来起点上班。当时他和我说,你到起点来,可以一边看书,一边还可以写书,我就觉得是人生圆满的感觉,就来了。

  来了之后就发现写书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我进来工作没多久,盛大就开始筹建盛大文学了。起点是核心资产,盛大文学的这些工作就开始特别多。刚好碰到了那个节点。

  我现在负责总编办的工作,和传统出版社很像,负责内容的制度设计,内容管理。我这边还有一个小部门叫大神俱乐部,承担知名作者的维护工作。我们也承接内容合作,主要是和作者相关的内容合作,作家的商务活动,包括下游合作伙伴内容定制等,也承担类似于传统出版社总编办的管理支持工作。

  我个人觉得像网文编辑这个职业,可能和其他互联网新兴行业不太一样,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学审美,这里都会有一点交叉。还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因为内容和其它的标准工业产品有明显区别。像我们选书,对或者不对,或者这个作者到底适合什么?经验沉淀、个人判断也还是挺重要的,没有那么多数据还原。

  早期我写书,纯靠感觉。但我进起点第一位领导说,你的书哪里有创新,很值得其他的作者借鉴。内容的传承,很多情况下真的有传统师徒模式,这些一直都在。

  编辑就类似一个桥梁,读者们只会说书好看和不好看,他们不会说细节,这个时候就需要编辑跟作者进行详细的沟通。编辑代表了平台的或者市场,在有一定预见性的情况下,主动引导作者写作。

  我们的立场是从读者出发。像我们有时一天要审200本书。这200本书都是你的积累,而且我们是交叉审核的,有好几个编辑同时看这本书,谁对、谁不对?包括签下来这个作品,我上一个推广,效果如何?这种积累特别现实,而且积累速度很快,量级也很大。

  每个人的工作风格不一样,我是比较苛刻的那种编辑。能熬得过我不断“枪毙”稿子的作家,前期反应都不错。以前有个作者被我一直毙稿得有半年多,最后才拿出一个书来。我们对编辑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熟练的编辑要会看书,然后你要更进一步,你就要学会看人。看人,就是这个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天赋、方向,如果你可以帮他们分析,对于作者来说是特别有价值的。因为作者大多不知道自己擅长的东西是什么。

  除了工作之外,作者也和我们聊生活。尤其是女作者,包括交个男朋友、失恋了,都会找编辑倾诉、交流,这也是我们工作当中比较特别的部分。

  其实作家一般写作的时候是没考虑太多,编辑要考虑一些基本的操作,比如书名不能太极端,或者太不顺口,改编的时候很麻烦,无论书名、简介、开头还是书的方向,都要考虑万一改编能不能用,都要跟作者提前沟通好。

  这几年网文开发层数多、级别高。一旦一个作家的作品涉及到影视、游戏、外部宣发各种场合,编辑都要懂一点,要知道怎么配合。我们的工作越来越重了,要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这三四年是一个转型期,大部分作者都要转型,至少在起点这一块我们开始做生活向、趣味向、吐槽向、温情向这类书,我们在推这类书之后,大部分用户的口味已经变了,有些成名的作者转不过来,这个就很麻烦。

  我复审的玄幻、武侠,报仇雪恨、争霸天下、大爱大恨的那种书少了,生活、趣味、吐槽,加一些温情,这类书越来越多。

  用户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不像当年《斗破苍穹》的时代,2G、3G过渡的时代,文字最有传播力。那个时代,大家的审美结构趋同。现在的网络文学面向全世界,只要有一台智能手机你就可以是网络文学的用户。当整个盘子大了以后,很难线亿人都在看一本书。

  《小兵传奇》(玄雨所著的网络小说),那个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未来是细分的、垂直的市场结构。从我对于作品的理解来看,除了个性化、多元化外,专业化也是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最近几年专业的书都特别受欢迎。比如列一下我看的书,《大医凌然》是写医疗的,而且是硬核医疗,都不谈恋爱,专业医生特别喜欢看;另外一本《大美时代》,偏传统、现实的国画题材,看得人也很多。

  我们所说的“尊重市场”,首先是不和读者作对,不能读者喜欢什么我偏不做什么。第二个,不盲从市场。我们总编是武侠小说迷,当年在《佛山文艺》工作,这本杂志倒闭对他触动很大。因为《佛山文艺》常年做武侠,突然间就销量下跌,杂志用户反馈周期又长,你再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公司内部脑风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说,玄幻一直在升级打怪,除了几个老的头部作者,新作者很难写。当时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内容下沉,从打打杀杀、争霸天下、打怪升级,下沉到生活里面,下沉到每个行业的生活细节或者家庭细节,这样才会让类型更多。

  所以,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是,给每个可能的市场都预留好土壤。

  我们说“看人”就体现在这里。仙侠小说比较受欢迎的时候,我们没有合适的作家。我发现后台有一个第三方的书,那个作者其实也不写仙侠,但是我认为他可以写。于是,就问他有没有兴趣。

  写书主要看作者自己的接受度,毕竟这是很个人的事。他对自己不是很有自信,我就找他讨论。包括前期的创意、前期的大纲应该怎么设置,这些都是我们编辑的工作范围,后来他就转型成功了。还有一个作家,一开始他其实是上班族,但也是我们的书友。有一段时间历史小说比较红,他也模仿了一个。我看他写得不行,于是就找他。本来那个书还达不到签约标准,但因为他职场经验、观察能力比较强,我从他失败的书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他的人际关系和人物描写能力比较强,我推荐说,我们要不要换个方向考虑?我们会推荐一些参考作品给他,比如说去看二月河老师的书,帮他强化自己的优点。后来,他也转型成功了。

  编辑还是要了解、发现作家的特质,引导他们走到自己合适的道路。所有的文化产业一定是有规律的。首先,你要基于规律,规律之上全看天赋。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永远是天才占少数。

  网文高度商业化,必须逼迫你不断往前走,而且反应会特别及时。比如你看某个题材红了,我去跟风,当然可以。但你有没有跟风的能力?你适合不适合这个题材?你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特质?用户很难长期看一个同样类型的东西,看一本可以,让我一天看3、5本,能接受吗?接受不了。一本外的那些多出来马上就会反映到收入上,反映到市场影响上,然后市场自动就淘汰掉了。

  当然转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去攻坚。

  什么时代流行什么样的网文,从那些流行的大红作品里面,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心理状态。

  上海大学葛红兵老师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他说网文不存在“超现实主义”,本质上还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比如70后、80后特别喜欢看的练功升级小说,看不懂的人,觉得练功升级有什么意思?其实,这就是一个时代。70后、80后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取得成功。再加上那个时候,游戏产业把这些走向成功的道路数据化、量化、成绩化。这就是当时练功升级小说崛起的一个时代背景,很典型。

  我还没当编辑的时候,大家开始喜欢看科幻类或者军事类的网文。比如有人发明了一个超级电池,此后我们就科技上就能称霸全球,当时看了挺舒服的,现在回过头去看就发现这种书很尴尬。那时候大家都是不自信,感觉有点自卑,有点屈辱感,总觉得别人都在欺负我们,想赶紧造一个超级科技。现在大家都很自信、心平气和,因为我们本身强大了。

  都说网文爽,但“爽”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它只是类似于药外面那层糖衣,我吃着比较甜,我可以把这个药吃下去。爽文中的世界观,和对某个行业的知识介绍,这些东西才是重要的。爽本身只是个糖衣,编辑要想的是后面这些东西。

  这几年,有一些人写大国重工、工业制造,他们会写国家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行业,里面的某一些技术细节,怎么样从八、九十年代开始慢慢进步,这种是踏踏实实的书。

  做文化产业,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焦虑。有一天我不懂读者了,不懂我的用户、不懂观众了,怎么办?原来琼瑶剧可以播十年,到了网络时代,两年就被《延禧攻略》这种新的女强色彩的作品替代了。

  我们会了解年轻人们在想什么。我们的老编辑们,天天在看的不仅是网文,大家对于热门的文化产品,包括各种社区、社交工具,和内容相关的我们都会关注。B站我们用得比较多,更年轻的,像LOFTER我们都用。我们会对市场年轻人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心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去年我们平台上有一部作品,是一个90后作者写的,一上来就打破了网络文学很多项核心记录,“一书成名”。书名叫《大王饶命》,轻幻想题材,是生活化气息特别浓厚的,生活化接地气的风格特别明显,又带有年轻人轻微的吐槽,对于美好的追求,有点像B站主流风格的作品。包括大前年的最佳新人作者会做菜的猫的作品《美食供应商》,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下子成绩比早几年的冠军作品还要厉害。

  像《大王饶命》这种书,已经是打破目前的网文记录了,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这本书,有150多万条评论,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包括《斗破苍穹》的时代也不会出现这样高的互动。包括订阅量、订阅记录,也是去年全网最高的,这都说明它是这个时代的网文核心主流。

  因为工作需要,平台榜单上的书我都会看。个人爱好,我可能喜欢看几种,偏次元向的都市小说、新小说。因为年轻人也喜欢看的,我也比较欣慰,没有被年轻人抛弃。历史类、军事类,我也都比较喜欢看。特别成熟的玄幻我也看,这些分类看得相对多一些。

  很多编辑干了几年之后,干了一两年,还是有这个问题,你自己喜欢不喜欢,跟市场或者年轻人喜欢不喜欢,一定要分开。

  《魔道祖师》书的时候我就看了,我也能理解妹子们为什么喜欢。《全职高手》,因为我原著都看完了,动漫也看完了。电视剧看了2、3集。作为改编其实是比较成功的,而且是比较有技巧的创作。了解了这些就可以了,因为我的时间也有限,我一般是做概念性的了解就行了。

  我不喜欢看没有关系,我会试着从读者的角度想,为什么他们喜欢?他们喜欢就可以了,也不太讲究一定要我喜欢。有个别我可能不太能Get到他的点,这也很正常,我也不可能全能。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