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承压:黑客增长的神话背后,是后续创新的乏力
9月19日,中国工程师陈勤从Facebook总部大楼四楼跳下,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在事件发生后,此前曾经在Facebook担任过技术主管的Patrick Shyu通过自己的个人Youtube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在Facebook的一些工作情况。
Patrick Shyu在视频中说到,在一个Facebook员工“是否压力过大”的投票里,有73%的人认为压力过大,一些人留言表示“在进入Facebook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更多的留言也揭示了在Facebook的残酷压力,如“我认识不少在我之前加入Facebook的朋友,在谈及公司文化和工作幸福感时,很遗憾没有人说自己感到开心,也没有人愿意长期待下去。”“我曾经每天工作12小时包括周末”“我经历过数次人事变动”“连续两周感到心脏不适,之后就辞职了”……
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Facebook员工的士气确实出现了下降:18年12月份,根据招聘网站Glassdoor显示,Facebook的员工满意度从之前的排名第一位,跌到了第七位。
最近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Facebook自上而下产生了如此大的压力,让曾经长期占据员工满意度第一位的Facebook逐渐走下神坛?
一、员工压力越来越大的背后,是Facebook长期依赖单一商业模式,承担巨大广告营收压力的后遗症
近年来,Facebook一直在受到泄露用户隐私的指责,而这种指责在2018年剑桥分析公司数据丑闻后,更是达到了顶峰,人们越来越关注单一商业模式给Facebook带来的隐患。一直以来,Facebook的商业模式在营收上过于依赖广告,根据Facebook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Facebook第二季度营收为168.86亿美元,而Facebook第二季度来自于广告业务的营收为166.24亿美元,广告业务的营收在总营收的占比中高达98.4%。
作为一家广告驱动型公司,为了保持营收增长和高股价,Facebook必然需要通过不断的优化让广告点击更精准,以此吸引广告主们愿意把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到Facebook上来。因此,Facebok必然会对生态内产品机型整合,并通过数据的打通和整合,因为只有这样做,Facebook才能对它的用户越来越了解,从而提升广告的效果,最终吸引广告商来投放。
增长的机器在开动后是没有回头路的,当用户的广告价值被开发到极致,并且越来越难提高的时候,这种增长的压力会开始转移到员工身上。
首先是Facebook对保护用户隐私的态度越来越模糊,这让很多秉承用户第一的员工感受到了平衡商业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压力。
外媒披露,Facebook多年来都在大科技公司以及媒体提供用户信息的特殊访问权限,《纽约时报》的调查发现,Facebook给雅虎和奈飞等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数据要比公开披露的数据多得多,因为这些合作关系可以帮助Facebook吸引新用户,并且增加广告收入。
这样的泄露用户隐私的擦边球做法,也让Facebook的内部产生了分歧。2014年,扎克伯格在收购WhatsApp表示,未来会让保持独立运营,但是在2017年Facebook又宣布,WhatsApp的用户将会与Facebook分享个人数据。这样做可以把数据打通,未来让广告投放做得更精准,不过这也最终导致WhatsApp的两位创始人因为理念不合而离开。
不仅如此,为了获得更精准的投放,Facebook也让员工受到了非常大的工作压力,为了保证Facebook的广告营收,一些员工如机器般辛劳工作,甚至还需要在已经极致的成果下继续做着优化。
比如中国工程师陈勤所在的Facebook广告组,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高压组,高强度的工作让该组的员工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陈勤的家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陈勤在Facebook工作期间非常拼命:“最近半年日夜忙项目,加班到夜里一两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回家只待了半天又要去加班。”
为了保证项目的快速运转,Facebook甚至还开发了机器人脚本用来控制项目的进度,流程优化,而领导可以通过这些机器人所提供的数据,来追踪部分任务的进度。这样越来越多的广告部门员工感受到了工作上的压力,甚至感觉“一直在救火”。
可以说,过于依赖广告营收的增长,让Facebook对于广告部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一般人能承受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从调查问卷的信息,还是匿名平台的投票,都显示员工正在承受着过大的压力。
二、Facebook一直在进行多元化的尝试,但是除了收购和抄袭,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
伟大的公司一定不会让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健康的多元化结构是目前各大公司极其重视发展的。微软除了有传统的office,Windows为其带来持续收入,现在又转型云服务;腾讯在增值业务之外,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也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动力;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这些也都在发家的广告和电商等业务之外,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Facebook当然也知道需要进行多元化,但是,结果如何呢?多年来Facebbok为了摆脱一条腿走路的困境,缓解广告增长带来的压力,也做了多元化的尝试,希望能够拓展出新的增长点,但是除了收购和模仿,Facebook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
比较典型的表现之一是Facebook的创新实验室Creative Labs,这个创始实验室运作了2年,团队人数为10人,曾经也被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小团队的方式来在短时间内完成产品原型,鼓励员工开发创新的产品。但是2年下来,该实验室一共开发了10款App,但没有一款产品流行起来。另外,Facebook寄予厚望的VR产品Oculus暂时无太大进展、加密货币Libra也由于政策原因而前景不明。
比较幸运的是,扎克伯格的眼光不错,通过收购ins,WhatsApp等重要的产品,保持了Facebook的持续发展,也正是这些收购让Facebook撑起了现在5000多亿美元的市值。但是仔细想想,Facebook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孕育出来其他能赚钱的项目了,占总营收98.45%的广告收入说明了一切。
而对比于屡屡被怀疑窃取用户隐私的Facebook,大洋彼岸的微信则展现了社交产品的另一面,除了广告之外,微信还不断发展了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小程序、游戏等服务,既丰富了产品的生态圈,又开拓了多种盈利模式。微信在广告上的克制,对于用户数据的保护,也让微信的安全性也一直深受用户的信赖。以至于扎克伯格就曾经在个人Facebook账号上,表达了自己没能让Facebook的社交业务早点向微信学习借鉴的后悔。
可以预见到,在没有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改变目前单一的商业模式之前,Facebook必将痛苦的转型和摸索。
三、Facebook式黑客增长的反思:科技可以带来进步,但是科技需要价值观进行引导
2012年IPO前夕,扎克伯格对外发布了公开信,阐述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而其中扎克伯格最引以为豪的成就之一,就是让“Facebook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和管理方式”,即“黑客方式”,始终对现状不满意,始终认为事情可以变得更好。
多年来,外界对于Facebook的这种企业文化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甚至在谈起大火的“增长黑客”的概念时,一定会拿出Facebook来作为案例:为了鼓励员工进行创新,Facebook每隔几个月会举行一次“黑客马拉松”比赛,让工程师自由开发创新产品模型,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Facebook也提供了测试构架,支持工程师们不断地做测试,来让产品变得更好,让数据得到提升。
在这样的氛围下,Facebook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效率至上,不断增长”的企业文化。比如查扎克伯格就曾经和工程师讨论一项服务时就提出,能否把过去点击10次才能获取的信息,减少至点击3次即可获得,因为“这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而这些节约的时间,扎克伯格认为,“是不是可以用来再做一些优化”。
直至最近两年来,伴随着操纵选举的争议,假新闻频发,数据泄露等丑闻的曝光,以及华人员工跳楼事件的发生,多年来一直处于疯狂增长中的Facebook这才慢慢走下神坛,让人们重新审视Facebook这部增长机器背后的隐患,包括对于企业价值观,以及对于员工的影响。
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这种增长的价值观,会反噬Facebook,比如为了获得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用户隐私,牺牲员工的幸福为代价。未来的Facebook又该如何解决目前的困境呢?
1、不能过于增长为驱动,还需要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
都知道Facebook需要多元化发展,但是为什么Facebook内部创新停止不前?
一位Facebook工程师表示,Facebook内部的工作理念是“focus on impace”,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员工半年考核的时候,只考虑做出来的结果,而不考虑过程。比如如果你通过改一行代码,可以让公司赚到的钱,与做一个复杂系统赚同样的钱,那么二者在评定上也是等价的。
这样听起来很符合Facebook的黑客文化,但是这背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结果驱动的考核机制下,员工会去寻求更简单的解决方式,而不愿意投入到有风险的项目中,最终大家都不愿意去尝试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项目。
最终,你是愿意把时间投入到一个未知的甚至可能没有结果的新项目上,还是愿意在拥有数十亿用户的业务上做做优化,又或者是在日进斗金的广告系统中掘金?答案显而易见,这也是为什么推崇黑客文化的Facebook,这几年主要是依赖收购来获得增长,而自身已经慢慢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最终导致越来越依赖广告业务,而没有像其他大公司一样,开拓出公司的增长第二极。
2、出现问题时正视它,而不是靠隐瞒问题或者拖来解决
在中国工程师陈勤自杀后,Facebook一直没有对此事进行正面回应,对于其家人提出的对事件进行调查的诉求,虽然Facebook的发言人表示,公司正在竭尽全力和当地有关部门和各相关方合作,但是对于此事是否有调查,以及调查的进度如何,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任何进展。
而Facebook工程师尹伊,因为参加了为陈勤讨回公道的抗议活动,很快就遭到公司解雇。
这已经不是Facebook第一次采取这样的解决方式。纽约时报曾经评价Facebook在处理危机时的态度:“危机全靠拖 里外都烂透”。曾经Facebook的安全主管斯塔莫斯,在告知公司董事会成员说Facebook未能应对俄罗斯的渗透,桑德伯格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处理该问题,而是愤怒地认为认错似乎等于背叛,指出是斯塔莫斯“把我们所有人都拖下了水”。
多年来,Facebook一直在打造开放的形象,扎克伯格也以愿意和员工对话而著称,但是Facebook的开放不能存在于宣传层面,或者《Facebook效应》等畅销书籍中,而是在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隐瞒问题或者指望靠拖延来解决问题。
3、回归用户第一,尊敬用户隐私
2019年Facebook开发者大会F8上,扎克伯格在大会上聊起关于Facebook如何建立起一个关注隐私的社交平台。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是Facebook已经从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转变为关注隐私优先的公司。
等等,在大家已经接受“用户第一”理念多年的情况下,即使一个初创的小公司也知道要把用户的隐私放在最高优先级的地方,为什么到现在Facebook才开始强调用户隐私?如果不是数据泄露丑闻爆发到不得不回应的底部,Facebook还会推出这么多举措来提升用户隐私么?
在成为社交巨头多年之后,Facebook已经成为全球二十亿人口的社区,某种意义上来说,Facebook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保护用户的责任。在因为数据泄露丑闻后,用户对于Facebook的质疑不断,甚至“删除Facebook”的线上活动也经常发生,留给扎克伯格的,是收起Facebook的傲慢,去重新赢得用户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