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央行数字货币将满足匿名交易需求
央行数字货币将完全操控公众信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1月12日,根据路透社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参加新加坡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并不意味着要掌握公众信息的完全控制权。他指出,央行将满足公众在交易中匿名的需求。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8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穆长春表示,现有的货币形式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融资等的风险。并且由于电子支付工具与现有银行账户紧耦合,使得公众对匿名交易的需求无法完全满足。因此公众对现金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根据穆长春介绍,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然而,政府对数字货币资金的流动的监督与监管使得外界对匿名性保护仍然存在一部分质疑。
路透社报道称,穆长春在新加坡的会议上表示,公众使用现金是为了保持匿名性,央行会满足他们的匿名交易需求。但同时,他也表示,央行将在“可控制的匿名性”与反洗钱、反恐融资(CTF)、税收问题、在线赌博以及任何电子犯罪活动之间保持平衡。
“这是我们必须保持的平衡,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不寻求对公众信息的完全控制。” 穆长春说。
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有着本质区别。根据澎湃9月报道,央行行长易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在2014年开始研究数字货币,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数字货币会与电子支付工具结合起来,叫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一揽子计划。
他还提出,央行的数字货币坚持中心化管理,研发上不预设技术路线,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竞争选优,可以考虑区块链技术,也可以采取现有的电子支付为基础衍生出的新技术,这样可以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设立了和市场机构激励相容的机制。
对于具体推出时间,易纲表示尚未有时间表,因为将有一系列的研究、测试、评估和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