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店新村“棚二代”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群雁归乡,集群成势。”近年来耿店新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家创业。“棚二代”已经成为耿店人的代言人,注册的“棚二代”绿色蔬菜商标已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吃上了绿色菜放心菜,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耿店“棚二代”。如今,在“棚二代”的努力下,新村大棚从以前的60多个棚发展到现在的800多个棚翻了十几倍,为新村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乡村振兴发展绘就了新画卷。
发展的良好前景,吸引“棚二代”回乡创业
耿店村地处鲁西北聊城市茌平区西北60华里,人口810人,党员41名,耕地2700多亩,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800余座,人均纯收入4.2万元。2021年乡村体制调整,合并了周边11个自然村组建成耿店新村。耿店村获得“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新村创办了绿冠蔬菜农民合作社、绿隆农业科技公司、诚羸农业合作社,新建了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建立了返乡青年蔬菜大棚创业园,成为了省乡村振兴战略高科技农业和人才振兴农村返乡青年创业示范点,打造成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
全国文明村耿店新村美丽繁华靓丽的街景
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新村党委建立了“引、培、聚”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还十分注重在解决融资难、设施旧、配套少等难题上下功夫。2022年投资500余万元,整修村内道路32000㎡,提升农家书屋育人功能,新建“棚二代”安置楼三栋,投资2000余万元的蔬菜加工厂也正式投入使用,新村的产业越来越壮大,为更多的“棚二代”回乡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屹立在耿店新村的800余座“棚二代”大棚美景
耿店新村绿隆公司玻璃温室“棚二代”种植的绿色西红柿收获的场景
2022年底,新村新建的三栋楼房交付使用,购买的大部分是“棚二代”。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总是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质量要求高了,想让他们回来,哪就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品质的生活,要让他们有在大城市生活的感觉。”
“我在绿隆温室玻璃蔬菜大棚干活,每月收入3000多元,日子越来越开心。”绿隆农业科技公司郭玉红说“以前村里没有什么产业,种地收成不高,只能外出打工挣钱添补家里。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好多了。”
新村像绿隆科技公司蓬勃发展的产业项目越来越多,育苗厂、蔬菜加工厂、批发市场、绿冠合作社、诚赢合作社等产业给新村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也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
组织的亲切关怀,激励“棚二代”建功立业
历史新起点,气象再更新。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走进大棚与忙碌的“棚二代”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刻让“棚二代”感觉到创业是关键,思想进步更重要。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时代的青年,每个青年具有新的思想,准备更替旧的思想,这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更是助推个人创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在大棚与“棚二代”在一起交谈
2022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向全党全社会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强农重农的强烈信号。为了让更多“棚二代”创业有一个广阔的舞台,新村党委结合贯彻会议精神和新村现状,出台了《2023年耿店新村“棚二代”创业就业指导意见》,《意见》着力保护“棚二代”创业权益,不仅在政策上强力支持,而且在资金贷款和使用上级优惠资金上全力保障,切实让每一位“棚二代”吃上定心丸。
“乡村要振兴,年轻血液是关键。”耿店新村十几年来一直把人才当成宝,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回流乡村,新村党委年年都对即将奔赴大学深造的准大学生,送上新学期的祝福和慰问品,希望每一位学子志存高远、早日成才,学好科学技术回报家乡。同时,让学子们感到乡村振兴舞台大有作为,只要学到最新的农业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乡村转化为“棚二代”,就能为家乡的腾飞提供科技助力。
2022年8月20日,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与准大学生亲切交流并赠送慰问品
“棚二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这是每一位村两委干部不敢怠慢的事。多年来,只要有利于“棚二代”发展,影响“棚二代”创业的问题,新村党委第一时间站出来帮他们解决。“棚二代”大学生曹有忠,2010年大学毕业先后在长沙、北京、济南多地大城市漂泊打工。看到家乡一年一变化的新景象后,2019年底放弃大城市回到村里,承包了1个大棚种植蔬菜,慢慢地从开始的1个棚到现在的17个棚,年收入翻了10多倍,去年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还纯收入30余万元,成了村里致富能手。他在努力创业的同时也时刻不忘多年来的入党夙愿,有一次在跟新村耿书记聊天中,无意说到“在学校多次申请入党都没实现,现在生活好了,还有没有机会成为党员。”耿书记听后讲到“哪就从今天开始,按照一名预备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村委帮你早日实现入党愿望。”2023年1月4日,在组织的精心培养下,曹有忠终于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入党夙愿。在转正会上对着全村党员激动的说“一定不辜负组织培养,带领村里“棚二代”为咱村发展做贡献,让党旗在新村高高飘扬。
思想的进步转变,促使“棚二代”回归故里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80后耿付键在外打工多年,尽管挣钱很多,锦衣美食,究终是“身在异乡为异客”,不如在家里温暖,毕竟最亲的人都在老家。如果一个人有本事、有能力,不管在哪都有一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新天地。2010年回村就承包了1 个大棚种植辣椒,当年就实现了10多万的收入,幸福乐开花。
2022年12月15日,驻村省派第一书记谭清顺走进大棚了解“棚二代”创业需求
“打工一个月,不抵回村干一天。”这是辣椒专业户崔广丹说的一句话。2019年90后“棚二代”任召坤、崔广丹夫妻俩总感觉漂泊在外不踏实,看到家乡发展这么好,就结束在外四处打工、漂泊不定的生活回到村里。一个种辣椒,一个卖辣椒,三年时间成了村里地地道道的辣椒专业户。
什么是“棚二代”,80后“棚二代”曹有忠这样说“父辈人都在种大棚,我们接过了接力棒,算是种棚的第二代人,另外我们所种植的大棚,硬件设施和技术都比上代人有了创新和突破,思想上也超前,所以说我们是真正的‘棚二代’”这就是耿店新村年轻人对“棚二代”的新认知。
80后“棚二代”耿付征,中专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但工作不顺利。返乡之后,耿店村正面临着大棚产业的蓬勃发展,看着同龄人们都富了起来,自己也不敢落后,规划了买车买房、成家立业入党五年目标,仅用四年就全部实现了。2022年又新建了两个大棚,收入达到了20万元以上。2023年又制订了新目标,就是用自己的经历和能力来帮助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共同致富。
90后“棚二代”耿付娟,在一次记者采访时问到“为什么回来”,她欣然地说到“因为我回家之后,发现家乡变化非常大和城市里面没有什么太在的区别,哪还在外干吗呢?”2018年,她回村后创建了电商平台,将“棚二代”种植的绿色蔬菜、绿色水果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售到客户手里。
90后“棚二代”节昌信,以前在外打工从事农业相关专业,一直很想回去为家乡做点事,看到村里蔬菜产业发展非常好。2019年回村就被安排到了绿隆科技公司负责农业园区技术和管理工作,实现了在家乡沃土施展才华的梦想。
不可否认,前几年年轻人总感觉在农村没出息,到城市才能出人头地光彩,都抱着一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愿望,导致村里没有几个年轻人在村里。可现在随着“耿店品牌”的影响力,许多在外的年轻人思想也逐渐的发生了转变,纷纷回到村里承包大棚、果园,利用村里肥沃的资源来发展自己的产业。
80、90后“棚二代”之所以能回家创业,他们不仅仅看到的是新村发展前景好,关键还是他们的思想发生了蜕变,不再总认为外面世界很精彩,其实家乡的美景照样美,照样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些80、90后年轻人回村种大棚,最欣慰的莫过于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他说“这些年轻人在外闯荡过,见过世面,头脑灵活,思想先进,这些年轻人的回归给我们村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因为这些年轻人敢拼、敢想、敢干。”耿书记深知村发展大棚已有二十余年,以前干活的都是50、60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样的状况让人很揪心,如果没有年轻人,这个产业早晚都要荒废。
现在,走在耿店新村大街上看到更多的是这群“棚二代”穿梭于大街与大棚间,打理自己亲手种植的农产口。这些穿梭的“棚二代”成了新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周边的其它空巢村形成了鲜明对比。就是这群人成了耿店未来发展的顶粱柱,就是这群人托起了新村发展的希望,就是这群人让乡村焕发了新活力。(省应急厅派驻耿店新村省派第一书记 谭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