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囤积需要断舍离吗
生活中有不少人都怕搬家,在一个地方住得越久,零碎物品越多,搬家时越要面对断舍离的痛苦。相比这种实物囤积,数字囤积则更普遍,毕竟我们的“数字杂物间”成本低、容量大。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1名受访者的调查,82.0%的人有数字囤积习惯,其中53.3%认为这是心理安慰,存下便有掌控感,54.6%建议囤积前理性评估信息价值。调查发现,大家喜欢囤积的东西是照片(59.0%)、聊天记录(49.3%)、音视频(46.1%),自我提升类资源(44.0%)、公众号文章(37.1%)、影视剧(36.0%)和工作文件(32.1%)。
从种类来看,数字囤积的心理根源与物理实物囤积相差无几。一是安全感依赖:人类自古就对物品稀缺感到恐惧,所以用囤积获得安全感,每一样东西仿佛都贴着“以后有用”的标签,只要占有了它们,就会生出安全感。数字资源获取容易,存储几乎零成本,数字囤积行为对人们来说更无负担。二是情感依赖:就如同一件旧衣、一本日记、一张票根附着的情感一样,数字存储的内容也同样有不可割舍的记忆,一旦删除,就好像自己的某段回忆也会消失。
也有种数字囤积不太一样——“学习型囤积”。收藏的文章、下载的学习资料,让人有一种收藏即拥有的错觉,还附赠一点“努力上进”的慰藉。比如看到一篇长文,觉得深刻又重要却不想此刻通篇细读,那么赶紧按下收藏键;买了一本电子书,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认真读完”,但它只是安静地躺在书架上,既没被打开,也没被消化。这是一种假性学习,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正在变得充实、上进,实际上,它们常常只是拖延的另一个借口。
数字时代,囤积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点一点就可以“拥有”,可真正值得我们在意的不是“拥有”,而是“使用”。数字囤积需要断舍离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这些数字资源是舍还是留,就取决于“使用”。数字空间的管理是生活条理性的延伸,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学会分类整理,那么这种能力也会自然迁移到数字世界,使我们对信息与资源的掌控更有条理。反之亦然,数字整理能力的提升能反过来帮助生活条理性的改善,比如通过管理好日历、清晰标注文件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秩序。
当然,整理也好,保留也罢,都无需苛求,若它是负担,就轻轻放下,若它是慰藉,就让它安静地陪伴。生活和数字空间其实是一样的,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拥有多少东西,而是那些东西是否真正丰盈了我们的内心。物尽其用,比断舍离更重要。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