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称父亲去世多年微信号突然消失,虚拟世界应有回忆的安放之处

科技新闻 2025-02-09146网络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其爸爸去世近十年,想爸爸的时候会打开以前的聊天记录或者去看看爸爸的朋友圈,最近却找不到爸爸的微信了,他努力找到唯一一条爸爸评论过自己的朋友圈,看到爸爸的备注变成了初始昵称,这让网友觉得很崩溃:“哭到停不下来,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

该网友随后称,上述帖文被微信工作人员看到了,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网友试着帮忙找回,但账号一旦被回收就无法找回了,不过网友还是很感谢工作人员。

记者注意到,不少网友发帖称,发现长期未用的微信账号被回收。记者询问微信客服,多长时间未登录的账号会被回收?客服未进行具体回答。但微信安全中心曾发文称:如果账号里面有财产,就不会进入回收流程。(据2月6日红星新闻)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往往在微信、QQ、朋友圈、微博等社交通讯工具中被记录和留存。亲友去世之后,其虚拟世界的账号往往成为生者最重要的情感寄托。现实中,很多人都会跟逝去亲人的账号发消息,即便没有回应,也能抒发内心的思念。所以,这位网友看到父亲的微信账号被初始化,很多过往的痕迹消失无踪,仿佛感觉又失去了一次亲人,那种失落和悲伤特别能让人感同身受。

从运营方的角度来说,回收长期未登录的账号也有其合理性,网络资源并不是可以无限拓展的,适度清理沉睡账号,可以释放服务器资源,维护系统安全,提高运营效率。但是,网络资源虽然是公共的,但账号所承载的聊天记录、语音录音、图片文字却是极其个人化的。无论是软件还是平台,之所以能够普及开来,拥有活跃度,也是靠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支撑起来,没有这些用户的分享和交流,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网络社区。

因此,运营方在处理个人账号时,应该更加慎重,更具人文关怀。例如,在回收前给予充分提醒,提供数据备份服务,或者设立纪念账号功能。这些措施虽然会增加运营成本,但能够体现对用户情感的尊重,为那些心有牵挂的人留下一个记忆的安放之地。

逝者的社交账号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涉及人们对于数字遗产的认知和关注。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数字资产,既包括虚拟货币、网络账户等财产性权益,也包括社交账号、数字照片等具有情感价值的非财产性内容。尽管我国法律条款中尚未对“数字遗产”作出明确的界定,但现实中,已有很多人在思考,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在网上留下的种种痕迹应该如何处理。

有人希望可以永远保留下来,作为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真实印记;也有人担心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会被弃置在网络信息的荒野,或导致隐私泄露,希望能删除或是部分保留。无论持有何种态度,为自己的数字遗产找一个妥善的安置方法,终将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要求平台去建立完善的数字遗产管理机制,目前或许缺乏标准和动力,这就需要个人用户更加明确和普遍地认识到数字遗产的重要性,主动地对自己和亲人的数字资产进行保护。例如,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了解并应用各种平台提供的隐私设置,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对自己的游戏账号、自媒体账号等数字资产进行必要的分类和确权,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将自己的网络信息和资产作为重要的部分纳入进来,意愿表达得越充分,留下的遗憾就会越少。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只会越来越紧密,网络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场所,也会越来越成为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而每一个个体的记录和分享,也会成为社会历史的一部分,本身就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保护。希望相关的法律能够逐步完善,通过加强公众意识和技术支持,建立起完善的数字遗产管理机制,守护虚拟世界中真实而温暖的记忆,让每一份思念都能找到安放之处。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