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数码新闻 2019-11-1189未知admin

  读了《跟上孩子教育的脚步》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我反思自己的被教育过程,通过观察自己班的孩子,我也悟出了一些教育和人生道理。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中,还是一个章节的题目,当时我吓了一跳。小巫是个冷静理智的妈妈,还是研究儿童教育的,她怎么敢这么说?就算她的儿子聪明活泼懂事,也不至于没有缺点吧?就算你自己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缺点,也不要这么公然宣称还写进书里吧?以后孩子识字看到了,不怕他骄傲吗?我妈妈在我小时侯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骄傲”。

  看了书才明白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个“错误”,他会不会变得自我中心、难以管教?其实这个担心来源于家长内心的一种恐惧,这个恐惧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现实。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向孩子宣战。“

  在《成长》这本书里,小巫谈到了这个问题,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首先,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

  其次,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第三,我觉得成年人做得最好的,就是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把他的特点用在最能发挥的地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长处了。

  第四,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我的少年阶段一直是伴着妈妈的“不要骄傲”的教诲声长大的,虽然我从小就是个好学生,妈妈却总是批评我这儿那儿的,即使她对我满意,也几乎从不当面对我说,而是我辗转听别人说妈妈在他们面前夸了我。我妈经常指责我“你太自负。”、“你太相信你自己。”妈妈这种态度的直接结果一是我和她的关系一直很恶劣,二是尽管我表面很强硬,但内心总是找不到自信的感觉。我中学阶段的日记几乎篇篇都是对自己不满意、谴责自己、充满了痛苦。这样就养成一个思维习惯:不敢确认自己的需求、欲望,当然也不敢去追求基于自己需求、欲望的目标。直到成年以后,我才慢慢调整自己,接受自己的特点,但冲劲是彻底丧失了。

  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小巫的书里,李跃儿教育论坛里,充满了对闪卡、诵经和兴趣班的不以为然和反对批评之声。她们从人脑的发育过程、从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神童的实际经历等等方面,来分析忽视儿童的正常发育特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种种弊端,可是这种声音太微弱了,社会上还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和教育工具“传授”培养天才儿童的秘诀,孩子们还是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是我让她累啊,不上这班那班,能上好学校吗?上不了好学校,能考上好大学吗?”

  ----“我倒是上了好中学,好大学,可是也没怎么样呀?”我经常痛恨自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自从考上大学以后,生活就失去了目标,没有进取的动力了。

  ----“你至少有稳定的工作,有舒适的生活啊,这个社会,连本科都很难找到工作呀。不上好大学,以后能有竞争力吗?”

  这里有这样的逻辑:兴趣班-- 上好学校(小、中学)--上好大学-- 有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

  这个逻辑也不能算错。我自己和我周围很多同学都是照这个路子走过来的,但是也有很多同学是走了前面的那几步,后面的路却各有不同。

  小巫说:如果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还只紧盯着眼前的那点儿利益,还要强迫孩子适应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我们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我们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甚至会拖累整个国家的发展。我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发人深省的警钟.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线、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