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墓珍贵的时代剪影
1956年,上海,鲁迅墓迁墓,许广平、宋庆龄、茅盾、周扬等护送灵柩。周海婴
1947年,上海,周海婴(右三)与女友马新云(右四)邀请朋友外出游玩,并自拍合影。周海婴
10岁开始拍照,14岁正式学习摄影,一生拍摄了数万张底片,却在近70年的时间里从未发表过摄影作品。鲁迅墓近日,这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伴随着一批珍贵的影像出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周海婴(1929—2011)是鲁迅和许广平的独子。他谨遵父亲遗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无线电专家。他自幼喜欢摄影,长期沉浸在定格、结影、显影的世界里。此次展览精选了周海婴70年摄影艺术生涯中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百余件,全面呈现作者的审美和情怀,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认知。 “雪痕鸿爪”“大地蹄痕”——这是母亲许广平在周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上亲笔题写的内容。周海婴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一生保持低调谨慎,2008年才首次展览并结集出版画册。在周海婴一生拍摄的大量底片中,可以看到鲁迅家族的私人影像,看到慈爱的母亲、鲁迅墓挚爱的家人、可爱的孩子;可以看到社会“众生相”,从无名百姓到贤达志士,从守旧遗老到时髦青年;还可以看到时代变迁,从苦难到新生,从市井百态到城市景象。周海婴是旧社会和新社会的见证者、亲历者,对社情民意异常敏感。他喜欢抓拍,用镜头定格所经历的历史瞬间,他不为“猎奇”,“只希望让它们证明时事”。他不是专业摄影师,所做的事情,只是结影以告慰历史。鲁迅研究专家认为,周海婴以特殊的视角记录时代,鲁迅墓让今天的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国家富强、时代进步的坚定步履。
今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周海婴的夫人马新云和子女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一批他的摄影及文献,呈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特点和成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这些过往的图像、生活的印痕、摄影者生命与心灵的记录,将补充文字书写的历史。它们保存在中国美术馆,也成为美的、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