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角龙属

体育新闻 2019-11-03131未知admin

  )是角龙科恐龙的一属,是种草食性动物,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恐龙公园组(Dinosaur Park Formation)地层,距今约7650万到7550万年前

  属名在古希腊文意指“尖刺蜥蜴”,centron(κεντρον)意思是“尖刺的”,而sauros(σαυρος)意为“蜥蜴”。属名是指它头盾周围的小型角,而非它鼻端上的角(在命名时仍未知道鼻角的存在)。其属名易与钉状龙(Kentrosaurus)混淆,两者来自于相同的希腊文字源,但尖角龙字首改为C,以避免混淆。

  尖角龙是种中型恐龙,身长约6米,身体由结实的四肢来支撑。如同其他的尖角龙族,尖角龙的鼻端有一大型鼻角2。随者物种的不同,鼻角可能是向前、或向后弯曲。在眼睛上也有一对小型额角。尖角龙的特征是头盾顶端,有两个向前的小角,C. apertus的额角是向上弯曲的。尖角龙的头盾是普通地长,上有大型洞孔,头盾周围则有小型的角2。

  尖角龙的化石最初是由古生物学家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所发现,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红鹿河流域。之后,亚伯达省的恐龙省立公园发现许多尖角龙的尸骨层。某些大规模的尸骨层,面积广达数百平方米,具有数千个化石,有不同年龄的尖角龙个体。科学家推测这些高密集的尸骨层,是因为尖角龙群体行动时,遭到洪水或其它自然灾害而被集体掩埋2。近年在亚伯达省南部的Hilda镇附近,发现一个有近千个尖角龙化石的尸骨层,是已知最大型的恐龙化石聚集处3。

  在2005年命名的第二个种布玛尼尖角龙(C. brinkmani),化石被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老人组(Oldman Formation)。在2012年被建立为新属,冠饰角龙属(Coronosaurus)4。

  尖角龙属于角龙科的尖角龙亚科,也是尖角龙亚科的名称来源。尖角龙亚科是群大型角龙类恐龙,分布于北美洲,具有突出的鼻角、不明显的额角、短头盾与短鳞骨、高长的脸部、以及往后方延伸的鼻部洞孔5。它的近亲有戟龙及独角龙。由于尖角龙、独角龙相当类似,有古生物学家提出尖角龙、独角龙其实是同种动物2。

  尖角龙亚科演化支的其他物种有:厚鼻龙67、爱氏角龙6、野牛龙78、亚伯达角龙8、河神龙7、可能还有短角龙9,但短角龙是疑名。因为尖角龙亚科的不同种、甚至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所以一直有争论哪些属、种是有效的;尤其是尖角龙与独角龙是否有效属,还是相同物种的不同性别。在1996年,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发现尖角龙、戟龙、独角龙之间有足够的差异性可成立独立的属,而戟龙与尖角龙的关系较亲近,而离独角龙关系较远。达德森认为独角龙中的角鼻独角龙(M. nasicornis)可能是雌性戟龙10。他的论点只有部分人采纳,其他研究人员并不接受角鼻独角龙是雌性戟龙的观点,或独角龙为有效属11。较早的角龙类恐龙原角龙被假设具有两性异形12,但没有证据显示角龙科恐龙为两性异形131415。

  如同其他的角龙科,尖角龙的颌部是用来咬碎植物的,而头盾则是巨大颌部肌肉的附着点。根据加拿大亚伯达省发现的尸骨层,显示尖角龙是种群居动物2。亚伯达省恐龙省立公园的一个尸骨层,由尖角龙、戟龙的化石所构成16。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大量死亡的动物不是群居动物,而是在干旱时期聚集到水坑中17。发现尖角龙化石的地层,地质年代较戟龙古老,显示显示戟龙在环境改变的时期取代了尖角龙11。

  角龙类的大型鼻角与头盾,是恐龙之中最特殊的面部特征之一。自从首次被发现有角恐龙之后,它们的角与头盾功能长久以来都是争论的主题之一。常见的理论有:抵抗掠食动物的武器、物种内打斗的工具、视觉上的辨识物。2009年的一份研究,比较了三角龙与尖角龙的颅骨损伤,提出这些损伤应该是物种内打斗行为留下的,由抵抗掠食动物造成的可能性较小。尖角龙的头盾太薄,无法有效抵抗掠食动物;而三角龙的头盾较厚、实心无洞孔,具保护颈部的可能性较大。尖角龙的颅骨较少损伤,显示头盾与角较常充当视觉辨识功能18。

  古生物学家Thomas M. Lehman发现,尖角龙化石都发现于亚伯达省南部,是茱蒂斯河流域最常发现的恐龙之一19。Lehman提出假设,在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大型草食性恐龙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种类的草食性恐龙,栖息于各别的有限地理范围内19。至于现代大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大都广泛分布于不同地理区,与前者有非常大的不同19。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