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扒龙船礼节多 起龙、招景、趁景、擂锣步步有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扒龙船也有一整套礼节,从步骤上分,有起龙、采青、招景、应景、赛龙、藏龙和散龙,步步有讲究,烧炮仗、上香火都是龙船节中常见的场景。
6月7日,天河珠村东南社开始第一次龙船训练。雨水时断时续。一群手拿木桡(即木桨)、光脚的汉子向龙船走去。
据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曾应枫介绍,扒龙船有一整套礼节,从步骤上分,有起龙、采青、招景、应景、赛龙、藏龙和散龙,步步有讲究,烧炮仗、上香火都是龙船节中常见的场景。
比如“起龙”的时间,一定要在农历四月初八以后,民谚“四月八,龙船透底挖”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起龙船,顾名思义就是把龙舟从藏龙舟的涌底或池塘抬出来。因为传统龙船一般用坤甸木等密度较大的木料制成,阳光暴晒下会爆裂,因此要用湿滑的河泥包裹珍藏。
龙船“起来”后,首先是清洗淤泥,检查船身是否有爆裂或变形,然后再“紧龙筋”,使船身更为硬朗,接下来是上油。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龙船还不能真正称之为“龙船”,因为龙头、龙尾还在祠堂里供奉着呢,要通过“请龙”仪式,龙头、龙尾才真正和“龙身”会合,并把锣鼓、彩旗、罗伞一一放好,把“真龙请到龙船上”。
招景是体现一条乡村经济能力和“朋友圈”的特殊仪式。有威望有人缘的村落,应景者众,招景者也多,红色的龙船邀请柬、龙船拜访帖能贴满满一墙,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日还是珠村派龙船柬的日子。珠村东南社龙船会父老潘旭初告诉记者,所谓“招景”,是龙船会向兄弟村、老表村发出邀请,农历五月初一到珠村睇龙船、吃龙船饭。若兄弟村、老表村接到邀请后欣然接受,就是“应景”,派出龙船前往该龙船景探访,便称作“趁景”。
潘旭初表示,在“招景”之前,需要龙船会的负责人亲自到各村送龙船柬。龙船柬是一张红纸,上面写着“请贵村××约龙舟五月初一驾临珠村,游龙增光,敬备茶水恭候”或“敬备薄酌恭候”。7日一早,珠村便派出两辆车,一辆往东,一辆往西,把“龙船柬”送到30多条村。
潘旭初说,龙船柬一定要当面送到,才能表示诚意。父老们一般会到村委会或老人聚集的地方,送出龙船柬后,再与当地父老们寒暄几句,相互问候,不需要回礼,喝口茶就到下一个地方。“以前交通不畅,龙船柬需从早派到晚。”
曾应枫介绍,清末番禺衙门还对招景作出几条标准:凡招景的乡村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对应景的龙船,要热情接待,供应茶水、饼食或午食;招景乡所在河涌的长度、宽度及两岸起码可容纳数万观众等。
龙船行礼要擂锣招景趁景礼数周龙船相互行礼的方式称为“擂锣”,若龙船在江河上相遇,双方的锣鼓手会密密地打击锣鼓,互相来往划个两三个来回才分道扬镳,以示友好。
龙船“招景”“趁景”的路线时间早已形成惯例,百年不变。当日,来自兄弟村、老表村的七八十艘龙船穿梭到访,亲戚朋友各方宾客共聚一堂,水上彩龙争流竞渡,一河两岸人山人海,龙船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好不热闹。
乡间流传着一句话,“平常是冤家,龙船节吃个饼笑哈哈”。意思是,平时有摩擦的乡村,在龙船节期间,只要来了龙船探亲,都要招呼过来吃个龙船饼,让往日结怨随江风而去。2013年,因龙舟剐蹭产生误会的天河珠村和海珠小洲村,在龙船互访间断51年后,在车陂龙船鼓王简哥的调解下,再相约互访“趁景”,一时传为佳话。
锣鼓震耳的热闹背后,藏着种种礼数。曾应枫介绍道,龙船相互行礼的方式称为“擂锣”,若龙船在江河上相遇,双方的锣鼓手会密密地打击锣鼓,互相来往划个两三个来回才分道扬镳,以示友好。来“趁景”龙船扒到村口要擂锣打招呼,作为主人家的村子,则必须在岸上安排一人擂锣回应。龙船扒过两个来回后,主人家会上船捂鼓,请客船的客人上岸饮茶吃饼,但龙船要扒第三个来回才能上岸。客船离开同样要扒上三个来回,主船要送客船到涌口。
龙船人对水乡村民来说,对龙舟文化的热爱早已融进血液里。龙船鼓一响,便犯“龙船瘾”。即使不再以舟楫为家,扒龙船的嗜好还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莫说一家三代,在天河珠村,记者还找到一家六代都热爱扒龙船的家族。
今年69岁的潘旭初是珠村东南社龙船会的长老之一,用他的话来说,几乎“会游泳就会扒龙船”,直到现在,他还代表村里出赛“斗船”,可以说是村里年纪最大的龙船手。
潘旭初的父亲潘炳林年轻时是龙船头旗手,爷爷潘耀祥也是龙船手。太公潘俊川就更厉害了,因为平日做的是小艇运输的生意,作为村里最懂水性的人,在龙船上任掌舵的艄公。
这一“龙船基因”也被下一代继承。一般来说,扒龙船出“海”(即珠江)要16岁以上的壮丁,小孩子要尝鲜只能等五月初一的“细路扒”。潘旭初的儿子潘耀俊6岁时,就瞒着父母来到岸边,用父亲的名字冒领了一支船桡,让潘旭初哭笑不得。现在潘旭初的孙子锐轩11岁了,“龙船瘾”也很大。
潘旭初还讲了一个关于“龙船瘾”的故事。有一段时期粮食不足,珠村一位老农给了儿子一些豆种子让他上山播种。谁知道,年轻人刚到山上便听见龙船鼓响,心痒的他把豆种子先藏起来,想着“第二天再来种”就下山扒龙船了。珠村扒龙船从初一开始,初六才结束,6天后他上山一看,豆苗都发到20厘米高了,早已无法播种。
“在珠村,女人摆七娘,男人扒龙船。以前就算农忙很多农活,都要把这几天腾出来扒龙船。外出工作的年轻人也会请假回来,过把‘龙船瘾’。”潘旭初所言不虚。记者在珠村龙船训练第一日留意到,不少来扒龙船的都是年轻人。开练前,年轻人与父老们先打招呼寒暄,还会早早地把“探亲”路线、采青仪式的照片视频公布上网,与龙船发烧友们共享。
龙船事珠江水系河道纵横,龙船文化因此积厚流光。对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河畔的水乡村民来说,端午节不仅是一个氏族、一条村庄的节日,还是“大家”的节日。而划龙舟,即粤语俗称的“扒龙船”,不仅是一个传统节庆活动,还是一场团结宗族、敦亲睦邻、祈求丰收的盛大仪式。时至今日,在两岸高楼鳞次栉比的都市河道中,仍有震耳龙船鼓响、彩龙游弋穿梭,为广州这座现代都市抹上了一笔浓浓的水乡色彩。
说起名牌龙舟,不得不提长着白胡须的南海“盐步老龙”。盐步老龙礼俗省级传承人邵钜熙告诉记者,盐步老龙已有586岁了,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声名显赫的龙船。它有一个“契仔”,是泮塘五约的龙船。每年五月初五,盐步老龙都会到广州荔湾探望“契仔”,五月初六,泮塘龙舟也会到盐步探望“契爷”。
这段父子情从何而来呢?邵钜熙介绍道,明朝万历年间某年的端午珠江龙舟赛,时年100多岁的盐步老龙和泮塘五约龙船进入斗龙决赛,与其他龙船一起争夺桂冠。决赛十分激烈,临近终点冲刺时,盐步老龙超越其他对手,眼见夺冠在即,泮塘五约龙船上一人突然扑入水中,抢先将锦旗夺走,将奖品大烧猪领走。
当龙船队把大烧猪抬回村时,却受到泮塘村父老的一致责骂。父老们认为比赛真正的冠军应该是盐步老龙,执意派人把烧猪送到盐步。然而盐步人也拒绝收下,认为夺标者才是冠军。一位老人提出了解决方案:“如此礼让,不如结契成一家人,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自此两地结契,由龙船联结的情谊让人津津乐道。
此后400多年间,每逢“契爷”来探“契仔”,泮塘村的父老们都会拱手相迎,为表尊重,泮塘德高望重的父老还要为盐步老龙“簪花挂红”,在老龙两角戴上金花,颈上挂上红布,送上“泮塘五秀”等礼品。“契爷”也要回礼,送上黄皮秋茄等。随后,“契仔”会伴着“契爷”在荔湾涌上巡游,此时小龙龙头必定比老龙龙头稍微落后,以示对老龙的尊崇。
市民在观看龙舟比赛。6月14日,“龙艳玉带河幸福满石楼”2018年番禺区石楼镇龙舟文化节游龙竞艳活动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举行,7艘传统龙舟在玉带河上依次出场,争奇斗艳。
6月14日,大岭村玉带河两岸彩旗飘扬,热闹非凡。6月14日13时,龙舟竞艳开始,12艘传统龙舟队在玉带河上依次出场,引发阵阵欢呼。第一个出场的龙舟来自胜洲村,该船船体修长,充满线条美,扒起来也十分快,享有“靓仔龙船”的美称。随后,依次是石一村、石二村、大岭村,茭塘东村、赤岗村、茭塘西村。7条龙船竞艳表演完毕,大岭村五个自然坊的3艘花船和2艘凤艇进行助兴表演。
石楼镇一直保持着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景”,初一大岭景、初二茭塘景、初三石楼景、初四赤岗景、初五细路扒。石楼镇也有多条“明星龙船”,如石二村的大乌龙、大岭村的黑桡和白桡、胜洲村的靓仔龙船等。(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