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体育新闻 2019-12-08147未知admin

  1954年,一部名为《渡江侦察记》的影片公映了。这部改编自线亿元票房,而当时国内的电影票价是1角钱。若以当时中国人口5亿人来计算,这相当于每个人都走进影院并且还进行了“二刷”。

  2017年7月,一部名为《战狼2》的影片公映,这部以中国现代军人冷锋为主角的军事题材电影最终创下了56.8亿元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纪录,这个数字迄今无人能破。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中国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不断强大。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审美如何变迁,反映这支伟大军队的各类影视作品始终都是大银幕和小荧屏的主角,激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慷慨热血。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满怀翻身做主人的欣喜,那些回顾革命斗争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便成为当时最贴近人民群众观影心理的题材。这些电影大多以真实的军事斗争和真实的军队人物为原型,同时创作手法不失新颖与深度,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这个年代的军事片之所以特别值得关注,不仅因为军事片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几乎一骑绝尘,更因为这是一个类型片的奠基时代——我们今天熟悉的一些故事片类型,正是在那些年军事电影的大规模实践中逐渐展露出雏形。

  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黑白片《南征北战》,后来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战争史诗大片。影片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汤化达等主演,取材自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和苏北战场,讲述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取得胜利的故事。

  影片拍摄时,解放战争结束才没几年,很多人对炮火的声音记忆犹新。据说当时摄制组进驻山东,老百姓听到打仗的声音,走近一看竟隐约看到了的军队,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冲进片场!吓得摄制组赶紧解释“这是在拍电影”。后来,剧组需要拍摄一组老百姓支援前线的镜头,热情的群众一下就来了上万人,很多还带着自己当年支援解放军所用的箩筐和独轮车……让剧组狠狠感受了一把军民鱼水情。

  当时的战争场面,“还原”起来比今天容易多了。片中扮演士兵的演员们大多数刚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剧组使用的枪械、装甲车甚至军装也都才从战场“退役”。没有电影爆破技术,就直接用上军火炸药,据说足足用了上百吨之多……如此大手笔,《南征北战》成为新中国第一大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渡江侦察记》与观众见面了。影片改编自“先遣渡江英雄连”的事迹,讲述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率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上映后深受观众欢迎——以当时每张1角钱的票价,最后影片票房达到了1亿元。

  男主角孙道临过去多数扮演文人形象,接触军人角色还是破天荒头一遭。为了用他,导演汤晓丹承受了不小压力,据说还为此专门写过一份保证书。孙道临也专程去军队体验生活,跟侦察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电影上映后,孙道临所扮演的李连长机智勇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那之后,孙道临的演员生涯便得到了拓宽,一路塑造了更多出色的军人角色。

  跟过去的作品相比,《渡江侦察记》更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影片增加了一条情感线——李连长和女游击队长刘四姐之间的朦胧之爱。但影片送审时,这段戏被认为跟主线无关,要求删改。不过,最后的成片还是在结尾保留了两人含蓄的表白。李连长说:“我们要走了,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见面。”刘四姐回答:“不管时间长短,我一定会等你的。”

  1955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19岁英雄董存瑞的故事被拍成同名大电影,于全国公映。这是一部成功的以一名英雄战士为主角的作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形象从此深深地印在了几代中国人的脑海里。

  在找演员的时候,导演郭维手里只有唯一一张董存瑞的照片——烈士的遗像。郭维最终找到了当时在华北军区文工团的张良——一个笑起来就会露出大酒窝的小伙子。郭维的理由是:他跟董存瑞的经历很像,都来自普通家庭,很小就当了兵,身上都有一股子“嘎劲”。可是,当时银幕中的正面人物基本都是高大威猛型的,张良看完样片后觉得自己跟英雄相去甚远,一度想打退堂鼓。郭维将他劝下:“所有的英雄在刚开始都是一个普通人。”

  不光是形象,当时的《董存瑞》还给董存瑞设置了不少生活中的小细节,例如跟小伙伴打架。这种处理手法在今天的创作者和观众看来很是平常,在当时却是对军事片中英雄人物“高大全”套路的一次大胆突破。

  传递线年,由于“”的影响,全国没有生产一部故事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只放映3部故事片,都是军事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特殊的时代背景再加上影片本身丰富的娱乐性,1966年元旦公映的《地道战》不但成为新中国迄今观影人次最多的电影,还在海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全球至今共有28亿观众看过《地道战》,拷贝发行数量8420部。

  “”被粉碎以后,文艺工作者重新寻找创作的方向。1979年,随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提出,军事电影开始了更多的创新尝试。《高山下的花环》在悲剧样式和英雄观念上进行了突破;突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和八个》则宣告了第五代导演在军事片领域的崛起。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地道战》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青春记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原本是一部“民兵军事教育片”,本意是传播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方法。

  没想到导演任旭东带着编剧一通采访,最后竟把它写成了一部情节跌宕的故事片。影片上映后,片中的条条地道和重重机关让广大观众大为赞叹。具体怎么拍的?任旭东透露,剧组原本打算选一块黄土地挖地道,后来发现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太高,还是选择了在八一厂搭景,“通过摄影镜头上下左右推拉升降,将地道内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地道设施和形态各异的地道出入口,共同组成了一个壮观宏伟的地道战斗网”。

  影片展现的是普通军民的战斗智慧,上映后老百姓很爱看,每每都会被鬼子挨整的情节逗乐,也会跟着主题曲齐声高唱。后来,影片还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数十个友好国家,中国军民的智慧也随之撒播到世界各地。

  不回避矛盾,线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高山下的花环》,反映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所经受的考验。影片由谢晋执导,吕晓禾、唐国强、盖克、何伟、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红主演,因兼具思想性和艺术高度,在公映后引起巨大反响。

  其实,《高山下的花环》更早红的是小说和话剧。当时,部队作家李存葆在前线个月,写成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小说被改成电视剧和话剧——最夸张的时候,全国一共有22个演出团体在同时排演《高山下的花环》。此时,上影厂取得了小说的电影改编权,但身为原著作者的李存葆仍有疑虑,直到对方抛来“让谢晋来执导”的橄榄枝。

  电影版公映后感动全国,获得了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四项大奖、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大奖。它突破性地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现状,甚至连军队内部和社会上存在的矛盾弊端都毫不回避。例如片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就来自李存葆采访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从农村来的战士,家里在“文革”期间被破坏严重,因此欠下了一笔债。他在上战场前写信叮嘱妻子,如果自己战死,不要向国家伸手,用他的抚恤金还债。后来战士牺牲,妻子为了还债不但用上了抚恤金,还卖掉了自己娘家的陪嫁用品……后来在文化艺术界为影片举行的座谈会上,文学评论家阎纲赞赏该片对社会现实的展现:“为什么不可以在英雄主义的前提下,大胆揭露非英雄主义、反英雄主义的东西?要缩短英雄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到了今天,《高山下的花环》依旧魅力不减,不少年轻观众慕名观赏,影片豆瓣评分高达8.7分,在同时代作品中名列前茅。

  1982年,张军钊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工作。当时跟他同一批毕业并分配到那里的,还有摄影系的张艺谋、肖风,美术系的何群。四个小伙子铆足了劲想干出一番事业,于是集体剃光头明志,创作出他们共同的处女作《一个和八个》。这部电影,后来被公认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一个和八个》讲述的是抗战期间,被奸细诬陷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跟八个土匪逃兵关押在随军监狱,前者以宽广的胸怀感化和教育后者。后来他们被日军包围,锄奸科长许志又负了伤,是王金带领他们突围,而土匪逃兵们也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牺牲重新证明了自己。陶泽如饰演王金,陈道明饰演许志,这也是陈道明的电影处女作。

  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最初的剧本手法较为传统。张军钊按照自己的理解,几乎彻底推翻了原稿。他在生前曾接受采访说:“很传统的那些东西统统拿掉不要了,把所有过去不敢讲的人性化的东西全部挖掘出来,每一人的结局都做了调整。”在经历了107处修改之后,带着新一代美学气息的《一个和八个》诞生了。1984年首次放映结束后,全场观众沉默一分钟,然后集体起立鼓掌,第五代导演从此正式登上中国电影的大舞台。

  在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上甘岭》中,有一个中国电影史上教科书般的桥段。身负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微弱的声音请求:“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卫生员王兰眼含热泪,深情地唱了起来……影片讲述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守阵地24天的故事,“上甘岭精神”也成为我军战士“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严守纪律”的精神反映。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因其传递的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而被广泛传唱。影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临城枣庄的一支铁道游击队活跃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因为拍出了铁道游击队的特色,观众感到非常新鲜,因此上映后大受欢迎。后来,故事又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在中国影视史上长盛不衰。

  这首脍炙人口的《娘子军连歌》来自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主演的《红色娘子军》。影片讲述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战士的故事,人物个个出彩,包括娘子军的党代表洪常青,以及陈强扮演的大反派南霸天。影片在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上,获得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

  这首《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红遍大江南北。影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在1964年出品,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与生父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