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好书 当与天下人共读之(2)

文化新闻 2023-01-0370网络整理知心

  明代金陵(今南京)有位名扬全国的藏书家黄虞谡,他和藏书家周在浚,绝不保存,把自家多年保藏的珍本孤本拿出来与人们共享。他们全心挑选出唐宋秘本藏书九十六种,编纂了大型丛书《通志堂经解》,使很多原来很有也许亡佚的珍本古书得以传播于世,让更多的人读到了经典图书。

  明代开始呈现专门用于果真借阅的藏书楼。藏书家李如一自幼就喜爱念书,长成后更是嗜好藏书,“遇秘册必书相问,有求假必朝发夕至”,他见有古书则不吝价钱倾家资以购,凡有前来借书者当即满意需求。李如一将本身的藏书楼定名为“得月楼”,提出了“全国好书,当与全国念书人共读之”的共享头脑。以是,得月楼的图书是应承外借的,吸引了一大批念书人前来借阅。

  到了清代,除了一些藏书家的书本开放外,其时的一些书院和学会更是成了藏书借书的主阵地,这些处所的藏书楼开放性更大,对外借阅更为普及。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六月的苏州苏学会藏书楼则是“专为寒士无力购书而设”;创立于光绪二十四年一月的长沙湘学会藏书楼“无论何人,皆可入楼游观,惟看书须觅保人于事前向会联系,由会发给看书凭单。至楼看书时,由管书人先在楼下验收凭单,方得开柜取书。看毕交书后,将凭单交还。”这与今天的图书馆已异常靠近。

  而创立于光绪三十年的上海国粹生涯会藏书楼,曾果真印发序启说:“学术者,全国之公器也,书本者全国学术精力所寄存者,亦公器也;私其学于一己,则其学亡;私其书于一家,则其书亦亡。诗书之厄,有甚秦焚。此非私其书于一家而不与全国共之之过欤?”他们是在起劲建议并践行常识共享的理念。

  正是有了这些藏书家的分享和奉献,使名贵的文化常识获得了撒播与遍及,使私家藏书具有了常识增值空间和社会行使代价,让文化中国泽被儿女。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